天天看點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闾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蕲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上司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陳勝為了鼓動人民的氣憤,說了那句經典的話: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這是一句帶有強烈反抗精神的話語,至今曆史餘溫仍存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王侯将相還真有種乎。他們天生就是好命

,雖政治、經濟資源并非無條件地唾手可得,但總歸有一張争奪資源的資格證,外人卻連插足都不能。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大澤鄉起義

從夏朝到秦始皇登基曆經兩千多年,雖然沒有後兩千年朝代更替那麼頻繁,但總歸有過三代早期王朝,加上後面一段時間處于長期分裂的春秋戰國時期。

從幾個方面來看,我們發現這一時期不是一成不變的。夏朝擅長曆法,将禅讓制改成順應時代發展的“家天下”;商代開始出現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商王好占蔔,事鬼神;周代青銅文明開始發達起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對後世産生非常大的影響,但最終卻成為周代滅亡的主要禍源;春秋時,東周王朝勢微,各路諸侯開始角逐稱霸;戰國時,統一兼并戰争開始。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秦武王舉鼎周王畿

從以上來看,西周從三個王朝的更替,到分裂,最後到統一,似乎同日後的曆史趨勢别無二般,除了處于文明早期的奴隸制社會以外,不過也是不同的統治政權的更換罷了。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早期的王侯将相,根本就是一家人

答案是否定的,

夏族、商族、周族和各諸侯國,其實祖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争奪來争奪去,其實都是一家人,這便是赤裸裸的真相。

也許因為年代久遠,幾族的祖上考察與真實曆史有所出入,甚至相去甚遠,但《史記》向我們表明的就是這麼個“事實”。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司馬遷

堯舜禹是一家?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皇帝

皇帝有個孫子叫颛顼

,繼承了帝位。他死後,

皇帝的曾孫

高辛繼位,

是為帝喾

。帝喾駕崩後,而由

其子

摯代立。帝摯繼位後,管理不好國家,就讓位于其弟放勳,他就

是著名的堯帝。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帝堯

堯帝執政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夠賢明

(當然也許壓根兒就沒有考慮自己兒子繼承帝位,那個時候原始民主制的思想還根深蒂固。)打算從普通群眾中選一個人來做接班人,

他找到了一個叫姚重華的,這個人後來成了舜帝。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帝舜

看看這個号稱普通群眾的接班人舜帝姚重華,他是什麼人呢?

重華的父親叫做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叫颛顼。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颛顼

繞了一圈,還是自家人。

舜當了很多年的皇上後,也效仿堯帝,或者說根據禅讓這個制度,從普通群眾中選拔接班人,他選了姒文命,也就是治水有功的大禹。從大禹的兒子啟開始,進入了夏王朝,曆時約500年。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大禹

這個普通群眾大禹是誰呢?大禹的父親叫做鲧,鲧的父親叫做颛顼,颛顼的祖父是黃帝。

是以,又繞回來了。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商周皆是夏後人?

再看,500多年後,因為夏桀帝非常暴虐,子天乙讨伐了他,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是為商湯。

《史記》上說,商湯的先祖姓子名契,子契的母親叫簡狄,是帝喾的第二個妃子,因為亂吃鳥蛋食物中毒,竟然導緻懷孕,生了子契。子契長大後,跟着夏禹治水,很有功勞,被封為商地。

都過了500年了,還是一波人,王侯将相,能是沒種的麼?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商湯

“令人發指”的事情還沒完,又過了大約500年,因為商纣王暴虐,周武王姬發把他征讨了,建立了周朝。這個姬發是什麼人呢?

周朝姬家的始祖後稷名棄,母親叫做姜嫄,姜嫄是帝喾的正妃,在郊遊的時候亂踩别人腳印導緻懷孕,生下了他,想扔掉沒扔掉,于是撿回來養大,因為熱愛“植物學”,長大後跟着堯混,被堯任命為農業部長,幹得頗有成就,于是被封為侯,賜姓姬。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周武王姬發

這圈子人把持國家重要上司崗位實在是有些令人發指了。但更讓人受不了的是,這樣竟然還沒完。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周朝曆時八百多年才正式被秦滅掉,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秦竟然也是同一圈子裡的人。

秦的祖先也是颛顼的後裔。颛顼的孫女叫女修,織布的時候誤吞了黑色大鳥的蛋,生了個孩子叫大業,大業生了個兒子叫大費,大費也跟着大禹一起混過,和他一起治水,因勞苦功高被獎勵了很多寶貝,并賜姓嬴。也就是說,

秦朝的祖先和夏朝的祖先曾經是同僚。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伯益

這并沒有完,大費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玄孫名為費昌,費昌曾經給商湯趕馬車。大費另一個子玄孫給商朝另一個王趕馬車,還娶了那個商王的女兒。

至于秦之前,周起以後的各個諸侯國,就更是圈子成員了,彼此間要麼有親戚關系,要麼有親家關系,總之剪不斷理還亂,雖然彼此間也是争來鬥去,但畢竟沒把資源放給圈外人。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秦始皇

劉邦,才是逆天改命的那個人

直到秦朝結束,這個有規模有實力的圈子才終于退出主流,讓位給了新的圈子。

從這來看,劉邦由草根變為皇帝的意義可謂非凡。在這之前,你要不是圈子裡的人,根本就别想有機會。而是圈子裡的人,想不上位都難。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樊哙

關于先秦國家重要“上司人”都是一個圈子的,那隻是戲談,但裡面實實在在反映出血緣關系在政治關系裡面的極端重要性。從這個新奇的角度,來看宗法血緣在夏商周時期的地位,也是不錯的選擇。

先秦時期的列國紛争,諸侯互攻相伐,實則五百年前是一家

草根皇帝劉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