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大唐疆域圖。

作者:夜觀星象

通常我們了解大唐漠北戍邊将士大多都是從唐朝詩人的詩文中得知的。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此時的王維由于在朝堂之上受到打壓,是以“單車問邊”,十分的寒酸潦倒。詩中記載的“都護燕然”則可以遠溯到《後漢書》中的記載,“車騎将軍窦憲出雞鹿塞,.......與北匈奴戰于稽落山。大破之。追又直北三千裡之燕然山,.......”

“燕然山”即今天外蒙古賽顔諾部境内杭愛山,唐朝初年屬單于都護府。貞觀二十年(646年),李勣率兵擊敗薛延陀之後,唐王朝在古單于台(今呼和浩特西)設定了“燕然都護府”。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王維出使塞上。

而中原王朝最早在邊境地區設定“都護”則始于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7年),經過六百多年曆代中原王朝的不斷嘗試和各種制度建設,邊境地區的都護制度已經日趨成熟。

随着大唐王朝的國力空前鼎盛,邊境地區的将領們也攜大唐之聲威,雄心萬丈地不斷開疆拓土、屢獲軍功,在邊境地區廣設都護府。除了我們熟知的安西、北庭都護府以外,總章元年(668年),大唐王朝平定高句麗叛亂,在平壤設定“安東都護府”;總章二年(669年)燕然都護府北遷至金山(今外蒙境内)改名為“安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年)在宋平(今越南河内)設定“安南都護府”。彼時大唐王朝可謂是聲威遠布,大唐将士們更是“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王維的《老将行》)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電影《天将雄獅》反映的就是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和各民族勢力共同對抗外敵的故事。

通常我們隻記得唐朝的安西、北庭、安北、單于、安東、安南這六大都護府,但其實《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了大唐王朝共設有11個都護府,隻不過各個都護府的級别并不相同,其中安西、北庭、安北、單于都護府屬于“大都護府”,長官為從二品大都護,而安東等都護府則為“上都護府”,長官為正三品上都護,剩下一些都護府則為“中都護府”,官員品階則更低。

據史書記載等級最高的“安西都護府,鎮兵二萬四千人”,僅憑這兩萬多精兵,安西都護府就可以管理控制西域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土地,這其中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仆從軍隊、将領起了非常大的協助管理的職能。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他的原型即為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唐王朝為了吸取秦漢王朝外戚亂政的弊端,為杜絕世族大家、軍候累世的這些王公大臣、官宦世家們與皇室宗親内外勾結、禍害朝綱的現象,是以大量使用沒有世族大家背景的少數民族将士。采用出将入相的制度設計,少數民族的武官們可以靠着軍功人頭獲得十分暢通的晉升途徑,這種制度設計使得這些武官不僅可以在邊境累計軍功,更是可以回到朝堂之上被拜為上卿,身居高位。而一些廟堂之上的文臣也同樣會被派往邊疆戍邊、鎮守一方。比如口腹蜜劍的李林甫就是安史之亂前安西大都護府的第十二任大都護(公元737年-752年),隻不過李林甫“遙領”了這個職位,一直賴在長安,沒有走馬上任罷了。

客觀上由于唐軍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悍,是以對外作戰勝多負少,更是大大加快了這些邊境少數民族将領的升遷之路。是以我們看到唐朝擁有高仙芝、哥舒翰、執失思力、阿史那社爾、李光弼、仆固懷恩等為數衆多的少數民族進階将領。

甚至是安祿山、史思明這些雞鳴狗盜偷羊之徒,也可以從一個少年喪父的突厥孤兒,憑着骁勇善戰、靠着軍功人頭,最終成為威震一方的平盧設定節度,甚至還兼着代理禦史中丞這樣的廟堂高位。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唐朝平民百姓會熱衷于從軍,走上博取軍功的道路呢?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壁畫中的唐朝士兵。

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30歲考上明經就已經算是老的了,但是50歲考上進士還算是年輕的。

對于大部分十年苦讀的學子而言,苦讀十年僅僅是科考之旅的剛剛開始,要經曆所謂鄉試、殿試等一系列科舉考試,最終一舉登科成功的希望可謂十分渺茫。對于唐朝大部分沒讀過幾年書,又不認識幾個字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千軍萬馬的科舉之路實在是太過于艱難、太過于漫長。與其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卷經書海苦讀,不如舍身疆場、參軍戍邊,拼出這一腔熱血來博取一個軍功人頭,如若他日真的可以憑借軍功擷取爵位,不僅可以封妻蔭子、光耀門庭,也可過上“夏天穿綢,冬天穿貂,天天喝酒,頓頓吃肉”的好日子。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長安十二時辰》中死守烽燧堡的唐軍。

募兵制度的建立,使得參軍戍邊的将士不僅由國家負責全部開銷用度,還可以完全脫離土地生産,戍邊期間的軍饷、俘獲、軍功、爵位則可以全部視為意外之财。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唐朝會有那麼多“長征健兒”遠赴邊疆,為大唐王朝去開疆擴土,奮力搏殺。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唐代胡人頭俑。

事實上,正是由于唐代邊境都護府以及屯田制、募兵制等各項制度的完備與成熟,再加上大量使用少數民族士兵、将領,以及士兵、将領升遷途徑的暢通無阻,使得大批優秀的大唐健兒,以擷取軍功為終極目标,從小就苦練各種騎射本領,提高軍事技能。

無論是何民族、是何出身、是何膚色,隻要憑借着一身武功,就有望被大唐王朝選為“募兵”,就可以戍守邊疆、博取軍功。沒有種族歧視、沒有世族大家的壟斷,大大增加了漢族平民百姓以及騎射技法高超的邊疆少數民族遊牧武士一同加入唐軍的積極性,再輔之以最優異的武器裝備,唐軍的戰鬥力也由此大大提升,達到以一當百的境地。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烽燧堡上的唐軍第八團。

然而,唐朝邊境的都護府以及屯田制、節度使制度設計,雖然可以給戍邊軍隊在四周遍是強敵的環境下提供穩固的制度設計,但是軍政合一的都護府、節度使制度卻使得兵強馬壯的戍邊将領憑借幾萬大唐精兵就可以不斷做大做強,甚至可以擁有數十萬少數民族仆從軍。大唐不僅對于邊境軍事将領仆從軍隊的具體數量不可考,甚至對于真實的邊境戰況也無法獲悉。

這些邊境地區都護府裡的精兵良将不僅有尾大不掉的嫌疑,而且還會造成一些少數民族仆從軍隻知道效忠自己所屬的都護府、節度使,而不對大唐皇帝盡忠。那些做大做強的邊境大都護、節度使,一旦失去必要的限制,再加上廟堂之上李林甫這樣的奸臣不斷進獻讒言,不斷打擊迫害,制度設計上的缺失就給“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最終安祿山統軍四十九萬,持缰八萬匹,在大唐盛世的年月裡悍然發動了“安史之亂”。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安史之亂對中國曆史最大的影響是讓開放包容的中原王朝變得封閉守舊,面向世界的大門關閉了千年。

但是那些駐守在碎葉城等大唐最西域的大唐戍邊将士為何不會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呢?(請看明天的第四集)

大唐西域漠北戍邊将士的制度保障:白發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三)

圖檔: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