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web2.0的概念,尤其是部落格的出現,網際網路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千上萬免費編輯的出現,成就了巨大的網絡流量。百度,qq,sina,sohu,163各大門戶網站就這一點展開了使用者的瘋狂搶奪,幾家雖然有多有少,但是總的來說還是各有千秋,至少在三年内它們會長期并存。除了那些門戶網站的部落格頻道以外,還有很多專業的網站也分了一杯羹,如CSDN,donews,hexun等等。
網絡上有了流量,就有了潛在的商業化的問題,但是商業化的道路大家還都在探索。在國外有blogads和google這一塊做的還不錯,blogads側重于流量比較大的部落格,而google的adsense則門檻比較低。而國内部落格提供商對這一點保持比較謹慎,尤其是門戶網站,從技術上對廣告的腳本做了許多限制。這一點也可以了解,因為國内的許多明星部落格都是靠門戶網站推出的,大量的流量都來于門戶網站的流量,沒有了網站的推薦,所謂的明星部落格就會暗淡了許多。多方面的利益如何配置設定的問題,還有待各網站自己去探索。
但是話說到這裡,肥肉誰都想分一口,于是就出現了一些新興的網站,它們希望在部落格和廣告商之間建立一個超越部落格服務商的中介。這類網站能否成功還很不好說,因為大部分小點的部落格,并沒有赢利的能力,即使合并起來能有一個大的流量,寫部落格的人想賺點電費也是挺困難的,就更别說其他的了。要讓他們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放廣告太困難了。而大的部落格,各網站多少都有些限制,不會讓寫部落格的人拿走全部的利益。
個人以為,部落格的商業化要單純靠廣告是不行的,部落格提供商要想盈利,社群化是其必由的一條路。社群所帶來的附加增值空間會比單純的廣告所帶來的收益大許多,誰能賺取更多的錢取決于誰的社群化做的更好。而寫部落格的人要想擷取一些收益,還是很困難的,每天平均沒有1000的IP,還是不要考慮了。因為畢竟這樣的許多網站都還沒有賺到錢呢,更何況部落格呢?而有盈利空間的部落格,最好由部落格提出申請,然後部落格提供商負責為其尋找廣告,雙方按照五五分的原則去配置設定這部分收入。也就是說,除了社群化以外,部落格提供商最好能有一個專門的組織,承擔部落格和廣告商之間的中介,這樣寫部落格的人隻需要把自己的部落格寫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