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層模型與四層模型

ISO:國際标準化組織

OSI:開放系統互聯模型

IOS:在計算機網絡中,IOS是網際網路作業系統,是思科公司為其網絡裝置開發的操作維護系統

七層模型介紹

1-7:實體層--資料鍊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資料機關:比特--幀--封包--TPDU--SPDU--PPDU--APDU

幀中儲存的最主要的資訊是網卡的硬體MAC位址,MAC位址負責區域網路通信

封包中儲存的最主要的資訊是IP位址,IP位址負責外網通信

傳輸層的資料機關是段,TPDU是傳輸協定資料單元

SPDU是會話協定資料單元

PPDU是表示層協定資料單元

APDU是應用協定資料單元

分層是為了友善管理資料

資料發送是從上層(7)傳到下層(1),然後通過實體層傳遞到對方,接收的時候從下層傳遞到上層

5-7層是用來對使用者提供服務

1-4層對實際的資料傳遞提供服務

七層模型作用

實體層:裝置之間的比特流的傳輸、實體接口、電氣特性等(8根網線,1326四根線負責傳輸資料)

資料鍊路層:成幀、用MAC位址通路媒介、錯誤檢測與修正

網絡層:提供邏輯(IP)位址、選路

傳輸層:可靠與不可靠的傳輸(TCP\UDP協定)、傳輸前的錯誤檢測、流控

會話層:對應用會話的管理、同步

表示層:資料的表現形式、特定功能的實作,如加密

應用層:使用者接口

七層模型與四層模型

TCP/IP協定4層模型

應用層--傳輸層--網際互聯層--網絡接口層(負責MAC編碼和實際資料的傳遞)

網絡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實體層和資料鍊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資料在主機和網絡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并未定義該層的協定,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絡使用自己的實體層和資料鍊路層協定,然後與TCP/IP的網絡接入層進行連接配接。位址解析協定(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資料鍊路層。

網際互聯層對應于OSI參考模型的網絡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定設計資料包在整個網絡上的邏輯傳輸。該層有三個主要協定:網際協定(IP)、網際網路組管理協定(IGMP)和網際網路控制封包協定(ICMP)。

傳輸層對應于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資料包的順序傳送及資料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定:傳輸控制協定(TCP)和使用者資料報協定(UDP)。

應用層對應于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TCP/IP模型與OSI模型的比較

共同點

1.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都采用了層次結構的概念

2.都能夠提供面向連接配接和無連接配接兩種通信服務機制

不同點

1.前者是七層模型,後者是四層結構

2.對可靠性要求不同(後者更高)

3.OSI模型是在協定開發前設計的,具有通用性。TCP/IP是先有協定然後建立模型,不适用于非TCP/IP網絡

4.實際市場應用不同(OSI模型隻是理論上的模型,并沒有成熟的産品,而TCP/IP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國際标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