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晉穆帝司馬聃突然一病不起,駕崩于顯陽殿,時年19歲。由于司馬聘沒有子嗣,褚太後下令說琅琊王司馬丕是朝廷中興以來的正統嫡傳,沒有人比他更适合當皇帝。于是朝廷百官備好皇帝的車駕到琅琊王府迎接司馬懿。司馬丕繼位後、改封東海王司馬奕為琅琊王,大赦天下,改次年為隆和元年。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司馬丕打小迷戀煉丹長生之術,年紀輕輕就熱衷于研究長生之法。當上皇帝不久就因誤食丹藥毒發不能理政,褚太後不得不再次臨朝輔政。

褚太後重新聽政後,與朝中大臣共同謀劃,處理桓溫權力過大的問題,下诏加封桓溫為揚州刺史,并給予其宰相的高位讓他入朝主持政事,試圖以此來剝奪他的兵權。結果,桓溫不但拒絕到建康,反而上疏朝廷請求遷都洛陽,建議将永嘉之亂(307年)以來遷徙流落到江南的群眾全部北遷,以充實黃河以南地區。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桓溫的奏疏讓朝野上下一片嘩然,近半個世紀了,北方移民已經在江南紮下了根基,老一輩人都忘了家鄉是什麼樣,而在南方出生的人根本沒有這個概念。況且中原地區一片廢墟,處于胡人的鐵蹄之下,環境險惡,哪有江南舒适安全?以司馬昱為首的朝中大臣都認為桓溫的提議不可行,可都畏懼桓溫的勢力,沒有人敢率先提出異議。

散騎常侍孫綽于是勇敢地站了出來,上書提出了反對意見,列舉了諸多不宜匆忙遷都的理由。因孫綽隻是個很有名氣的文人,沒有政治背景,桓溫也不好拿他怎麼着。

桓溫不高興,朝廷就得忌憚三分,商議着要派侍中去跟桓溫好好談談,勸他收回主張。揚州刺史王述看到了事情的本質,說∶"不用,桓溫不過是虛張聲勢吓唬朝廷罷了,并不是真想遷都,盡管答應他好了,他自己就不會去。"于是朝廷下诏說∶"得知你想親率三軍收複中原,光複舊都,如果不是有以身殉國的志向,誰能如此!隻是要在廢墟上重建都城,需要時間來經營和治理,這就辛苦你來籌劃和安排了,相信以你的多謀深算,再加上你的勞心勞力,一會有個滿意的結局。"桓溫收到诏書後,遷都之事果然不了了之。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晉哀帝興甯二年(364年)七月,朝廷兩次敦促桓溫入朝主政,這回桓溫倒是上路了,卻是帶着大軍一起來的,司馬昱連忙派尚書車灌前來制止。桓溫則在赭圻(今安徽繁昌縣)駐紮了下來,窺視建康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興甯三年(365年)二月,在東晉權臣鬥心眼的時候,前燕在輔政大臣、太宰慕容恪的帶領下,渡過了危機,又回到正常的軌道。于是慕容恪親率燕軍大規模南下,相繼拿下了許昌、洛陽,桓溫上次北伐收複的失地,再次喪失。

司馬昱于是親赴冽洲(今安徽長江中的小島)與桓溫會面,商讨北伐事宜。你桓溫不是要遷都洛陽嗎,如今洛陽丢了,你再去打回來呗,省得天天在旁邊窺伺建康。他還命桓溫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做出征前的準備就在司馬尋昱離開建康之時,晉哀帝司馬丕因把長生不老藥當飯吃。不幸毒發身亡,時年25歲。此前,侍中高崧就多次勸谏司馬丕說∶"這不是帝王該幹的事,陛下這種做法,就像出現日食月食一樣,可不是好事。"司馬丕已經走火入魔,根本聽不進去。

司馬丕由于濫吃"仙藥",沒有留下子嗣,褚太後下诏說,司馬奕德才兼備,又是皇帝的弟弟,應當繼承皇位。于是百官到琅琊王府去迎奉司馬奕,司馬奕于二月二十三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定次年為太和元年,史稱晉廢帝(也稱海西公)。褚太後繼續臨朝攝政。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司馬奕當上皇帝,意味着桓溫已曆成、康、穆、哀四帝,再加上晉廢帝司馬奕,就是五朝元老了。内心發生激烈的鬥争是很自然的,他人安坐建康,什麼都不幹,皇帝一代一代當下去,自己在外奔波勞累,出生入死,到底是為了什麼?自己難道就是為他人作嫁衣的命?有時候,桓溫躺在床上眼睛空洞地突然對親信說;"如果一輩子甘于現狀,默默無聞,将來豈不被文景(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笑話!"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有篡位之心,都不敢吭氣。有時他半夜醒來,又突然坐起身自言自語∶""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就應該遺臭萬年。"他曾經去過王敦的墓地,對着墳墓長籲短歎。也許正如當初劉恢談所說,他就是個賭徒,沒有十足的把握

不會下注。桓溫此時估計信心還是不足,為此他又專門找到能預測人們貴賤的方術大師杜靈,讓杜靈測一下自己的官位能達到什麼高度。杜靈搖頭晃腦說道∶"明公的功勳舉世無雙,當位極人臣。"杜靈認為這已經很了不得了,卻發現桓溫滿臉不高興。為此,桓溫打算再樹立威名,增大政治籌碼,他在等待機會。

東晉太和二年(367年),前燕輔政大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慕容恪死了,前秦朝野都認為燕國隻剩下些無能之輩,準備讨伐。不料自己的後院先起火,苻生的弟弟晉公苻柳以及趙公苻雙聯合另外兩個皇親魏公苻瘦、燕公苻武,分别在蒲坂(今山西南部)、陝城(今河南陝縣一帶)和上卦、安定等地起兵謀反。苻堅不得不分兵前往鎮壓,忙于清理後院。

桓溫也覺得這是讨伐前燕的好機會,可出征前他還要跟朝廷提點條件,暗示想享受點特殊待遇。朝廷經過認真"研究",于太和三年(368年)給他加授比諸侯王還高一級的特殊禮遇。可還有一支力量讓桓溫感到不放心,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當時,駐守京口重鎮的北府兵骠勇善戰,而統管這支部隊的平北将軍、領徐、兖二州刺史的郗愔腦子還不開竅,沒擺正自己的位置。桓溫曾在公開場合說∶"京口酒可飲,兵可用。"郗愔不知道桓溫是在觊觎京口的軍隊,還以為是在稱贊他。于是寫信給桓溫說要與他一同輔助晉室,率領自己的部隊北上,修複園陵。

當時郗愔的兒子郗超在桓溫的手下任參軍,很清楚桓溫的心思。見到父親的來信後,偷偷拆了先看,不由大吃一驚,把父親的信撕了,自己重新寫了一封,信中稱自已不是将帥之才,不能勝任軍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請求找一個悠閑的地方休養,并勸說桓溫接掌京口的兵衆。這令桓溫非常高興,他立刻調任郗愔為冠軍将軍、會稽内史,桓溫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到此,桓溫終于可以放心北伐了。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太和四年(369 年)四月,時年58 歲的東晉大司馬桓溫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率領步騎5萬從姑孰出發。桓溫首仗派建威将軍檀玄攻克了胡陸(湖陵城,位于今山東魚台縣東南),生擒了前燕甯東将軍慕容忠。

前燕方面不敢怠慢,任命下邳王慕容厲為征讨大都督,率領步騎兵2 萬迎戰晉軍于黃墟(今河南開封、蘭考一帶),這是東晉與前燕軍隊第一次正面交鋒,一仗下來燕軍大敗,慕容厲隻身逃往邺城。前燕高平太守徐翻舉郡投降。晉軍前鋒鄧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鄭市北)擊敗燕将傅顔。前燕再派樂安王慕容臧率軍抵擋晉軍,慕容臧也接連失利。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七月,桓溫進駐武陽(今山東莘縣東南),前燕兖州刺史孫元是流民出身,見晉軍到來,率領他的宗族起兵接應。桓溫抵達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前燕朝廷大為恐慌,此前,他們已經派散騎常侍李鳳到前秦求救可前秦方面卻沒有任何消息。燕幽帝慕容睛和太傅慕容評商議着準備放棄國都邺城,逃回龍城(今遼甯朝陽)。緊要關頭,吳王慕容垂挺身而出說道:"别忙,我請求出戰,如果我不能取勝,你們再跑也不晚。"慕容瞠于是讓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為南讨大都督,與範陽王慕容德一起率領5萬步騎抵禦桓溫。同時,再派散騎常侍樂嵩到長安求救,條件是答應把虎牢關(今河南荥陽西北汜水鎮)以西的土地割讓給前秦。

苻堅召叢集臣商議,大家的意見基本相同∶"當初桓溫一直打到灞上,燕國袖手旁觀,如今輪到他們挨打,我們為什麼要救?況且燕國又不向我們稱臣,又憑什麼要救他們!"隻有超級謀士王猛不發言。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會後,王猛向苻堅獻策:"先出兵與燕國共同擊退晉軍,然後趁燕軍精疲力盡,沒有防備之時,再滅了燕國,這叫先救後取;否則,一旦讓桓溫占據了中原,就會變成大秦的強敵,我們再想染指中原就難了。" 苻堅深表贊同,當即指令将軍苟池和洛州刺史鄧羌領兵兩萬援救前燕。

燕軍并沒有如王猛所料與晉軍死磕,慕容垂隻是在枋頭與桓溫相持,采取避其鋒芒、尋機出擊的辦法。桓溫以前燕降将段思為向導,慕容垂瞧準機會,派将軍悉羅騰在與晉軍交戰中,生擒了段思,接着又斬殺桓溫手下大将、後趙舊将李述,晉軍士氣受挫。

桓溫勞師遠征,又是深入敵境,是很注意後勤運輸問題的,命豫州刺史袁真率部負責打開石門,将黃河水注入睢水,以運送糧草。慕容垂不是等閑之輩,派慕容德率1萬5千騎兵搶先一步占領了石門。袁真無法攻克石門,自然也就無法注水,東晉以水路優勢輸送補給的生命線被掐斷。與此同時,前燕豫州刺史李邦自發率領5000 地方部隊,在晉軍的後方到處騷擾、打伏擊,又切斷了晉軍的陸路糧道。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相持到九月,桓溫的主力還沒與慕容垂正面交戰,就糧草告急,無心戀戰了。又聽說前秦的援兵正在接近。桓溫知道再呆下去隻有死路一條,下令焚燒了所有的船隻,丢棄辎重、铠仗,從陸路撤軍。燕軍衆将都力主追擊,慕容垂說∶"不急。桓溫剛剛撤退,肯定保持高度戒備,必派精銳殿後。此時出擊,未必得手,不如先緩一緩。等他慶幸我們沒有追擊時,必定晝夜兼程,等他的士卒精疲力盡時再出擊,一定大獲全勝。"慕容垂親率8000騎兵,緩緩地尾随着晉軍。

桓溫果然很警覺,撤退途中擔心敵人在上遊放毒,指令士卒鑿井取水,一氣走了700裡,幾天後就改為急行軍,星夜兼程南撤。慕容垂說∶"可以出擊了!"下令快馬加鞭,火速追擊,并命慕容德率4000 精銳騎兵抄小路埋伏在襄邑(今河南睢縣)東面的山澗中。

晉軍走到襄邑時已是精疲力盡,還沒摸清後面到底有多少追兵,前面又遭到伏兵的截擊,全軍頓時崩潰,随即就變成一場大屠殺。燕軍區區8000騎兵,竟然斬殺了3萬晉軍。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桓溫帶着不到一半的殘兵繼續南逃,可才逃到谯城,又遇到恰好趕到該處的前秦援軍,晉軍再遭重創,最後逃回去的不到1萬人。桓溫苦心經營的精銳部隊至此幾乎喪失殆盡,事後他把責任歸咎于袁真,奏貶袁真為平民。袁真不服,上書朝廷申訴,指控桓溫的種種罪狀。

朝廷不敢招惹桓溫,維持原判。袁真一怒之下據壽春城發動叛亂,并同時向前秦和前燕求援。桓溫則退至山陽(今江蘇淮安),朝廷不但不敢追究他的責任,還命侍中羅含帶着牛羊美酒到山陽犒勞他,并任命他兒子桓熙為豫州刺史。不久,桓溫又移鎮廣陵(今江蘇揚州)。這次出兵讓桓溫顔面盡失,從此把北伐兩個字徹底屏蔽。沉悶了一段時間後,有人站出來為他分憂了。郗超私下跟桓溫說∶"明公身居重任,如果不能效仿伊霍(伊尹和霍光)、行廢立之事,就不足以重立威權,震懾天下。"桓溫馬上心領神會,兩人于是關起門窗、落下窗簾,嘀嘀咕咕密謀起來。

郗超考慮到司馬奕謹慎小心,又沒有什麼過錯,認為隻有利用人們看不見的私密之事進行構陷。是以向桓溫獻計∶"我們就說皇上早就患有陽痿,不能生育子嗣,其後宮所生的3個兒子,是寵臣相龍、計好、朱靈寶等人代勞,與田美人、孟美人苟合的,并非皇室血統。"

随後,這些話就在民間迅速傳播開來,人們對這些謠言根本無法辨識真僞,當時又沒有基因鑒定,就算有,那些陰謀家也有100種方法應對,可憐的司馬奕在強勢的權臣面前,就成了代罪羔羊,隻有坐以待斃了。

桓溫與東晉朝堂的鬥争,第三次北伐失利後開始弄權廢立皇帝

鹹安元年(371年)十一月十三日,桓溫一反常态突然來到建康,公然向褚太後提出要廢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丞相司馬昱為帝,并将預先寫好的诏書呈上。當時,褚太後正在佛堂燒香,内侍報告說;"外有緊急奏章。"褚太後出來,倚着門才把奏章看了幾行,就說∶"謠言一起,我就猜到會有這種事!"看到一半時,那些不堪入目的字眼,讓她實在看不下去了,命内侍找來一支筆,在奏章上批複∶"我不幸遇上百般憂患,感念生者與死者,心如刀割。"桓溫開始時,還擔心褚太後會反對,恐慌到汗流浃背,臉都綠了,等诏書批複下來後,不禁欣喜若狂。兩天後,桓溫召集百官上朝,宣布廢立皇帝之事,百官震驚。桓溫見大家恐慌,自己也跟着一臉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尚書仆射王彪之見事情已無法挽回,就對桓溫說∶"您要行廢立之事,得按規矩來啊!"

于是命人找來《漢書·霍光傳》,照本宣科,依據霍光廢黜漢昌邑王的過程收回了晉廢帝司馬奕的禦玺绶帶,司馬奕就成了東晉建立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位期間被廢黜的皇帝。然後由桓溫率領文武百官到會稽王府奉迎司馬昱。司馬昱接受國玺绶帶後,即位為帝,史稱"晉簡文帝",改年号為"鹹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