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難點總結:

PC及網絡技術難點總結

工作中需要,有時候會上網查詢一些資料,久而久之,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我的硬碟給塞滿了,資料好多,每一個檔案上面都是有自己的腳印啊.........感歎

   五一過去了,時間又開始緊迫,北京的天氣悶熱......開始工作啊....

(PC)計算機部分:

1. 什麼是檔案配置設定表?

檔案配置設定表(FAT)是軟碟或硬碟上的一個隐含表。FAT記錄如何将檔案存儲在特定的(不一定是連續的)簇上。檔案配置設定表采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不停地跟蹤資料。在FAT中,第一簇的入口是用于存儲檔案的第二簇的位址。在第二個簇入口處則是第三個簇的位址,等等,直到包含檔案結束碼的最終簇入口。 很明顯,如果FAT表資料因為某種原因遭到破壞,就會導緻硬碟資料的邏輯連續性發生紊亂,進而發生硬碟空間丢失的問題。這種空間丢失的故障用一般的磁盤修複工具都可以解決,但資料往往無法修複。 由于傳統FAT格式的缺陷,若某個簇沒有在任何檔案配置設定鍊中出現,而且該簇在相應的檔案配置設定表中又被标記為非零時,這時該簇既沒有被任何檔案使用,又不可以再為其他檔案所用,這樣就發生了"簇丢失"現象。簇的丢失必然導緻硬碟空間的丢失。這種"丢失"空間的現象通常是由于程式在運作中非正常終止、在Win98環境中非正常關機等原因造成的。

2. 什麼是檔案系統?

磁盤上的所有資料都用檔案的形式來表示。

檔案系統是不同作業系統支援的對檔案的管理、通路的一種方法,也就是不同作業系統提供給使用者的

對檔案進行管理的一種接口。原理類似于在書架上排列書本:書架相當于磁盤,而書本相當于檔案,不管我們在書架上橫排或者豎排,但目的都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快速找到并且取用需要的書。那麼檔案系統也一樣,磁盤針對各種作業系統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作業系統會采用不同的檔案管理和通路方法,目的也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并通路檔案。

3. 什麼是磁盤主引導記錄(MBR)?

MBR(Main Boot Record 主引導記錄區)位于整個硬碟的0磁道0柱面1扇區。不過,在總共512位元組

的主引導扇區中,MBR隻占用了其中的446個位元組,另外的64個位元組交給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碟分區表),最後兩個位元組“55,AA”是分區的結束标志。這個整體構成了硬碟的主引導扇區。

  主引導記錄中包含了硬碟的一系列參數和一段引導程式。其中的硬碟引導程式的主要作用是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确并且在系統硬體完成自檢以後引導具有激活标志的分區上的作業系統,并将控制權交給啟動程式。MBR是由分區程式(如Fdisk.exe)所産生的,它不依賴任何作業系統,而且硬碟引導程式也是可以改變的,進而實作多系統共存。

我認為,所謂的MBR裡面記錄了包含啟動引導資訊的分區位置,記錄了作業系統所在分區位置。

4. 什麼是簇?

所謂的簇是磁盤的一個基本邏輯存儲單元。磁盤上每個磁道都劃分300-3000個扇區,但是每個扇區隻

有512位元組的容量。按道理說,磁頭應該在每個扇區之間進行尋址,但是由于512位元組的容量過小,導緻磁頭在各個扇區之間移動尋址定位相當不易,是以我們規定了一個邏輯存儲單元——簇。簇可以看作是多個扇區合成的一個更大的區域。磁頭在簇之間尋址就相對容易。

這種原理類似于,如果人站在一個盤子上跳舞,基本上無法想象;但是如果将8個盤子擺成一個形狀,人在這八個盤子上跳舞,就會相對容易得多。

5. 什麼是總線?

所有主機中的裝置都要受到CPU的管理和控制。這就意味着所有裝置都要連通一條去往CPU的通道,

通過這條通道來傳送資料或者是控制信号。這就像人的大腦實際上會生長出多條去往人體各部分的神經。但是如果每個裝置都建立這麼一條通道勢必會造成主機闆上的電路過于複雜。是以在計算機裡面,人們盡量統一各種裝置傳輸資料的格式以及方法,進而設計出一條公共的通道可以供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裝置使用和向CPU傳輸資料。

這就類似于一條高速公路上面可以跑轎車,也可以跑貨車或者客車。

6. 什麼是中斷?

所謂中斷是計算機通訊過程中會應用到的一種重要技術。

由于計算機在同一個時刻隻能處理一個信号,如果在這個時候有其他的處理請求到達,計算機會中止

目前的處理工作,轉而處理其他的請求;等到處理完成之後,再回去繼續處理原先的工作。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

如果我們在執行列印操作的時候,突然列印機沒有紙,那麼裝置會發出一個中斷信号來中止目前的列印工作并向使用者報警,使用者在向列印機添加紙張之後列印機又會自動開始工作,直到全部列印作業完成。

7. 什麼是同步傳輸和異步傳輸?

同步傳輸:可以在同一個時間發送資料信号和控制信号;

異步傳輸:資料信号和控制信号分開發送

網絡部分:

1. 什麼是存儲轉發和分組?

存儲轉發:裝置的接口在發送資料之前首先完整地接收資料,并且緩存進行校驗。

分組:裝置将一個大的資料進行拆分,拆分成若幹小的資料之後,在每個資料上加上足夠的位址等方

面的資訊,使他們可以被正确發送到相應的裝置上。

2. 為什麼存儲轉發和分組能夠改善網絡性能?

存儲轉發的用途針對以往第一代網絡采用電路交換的特性來改善網絡性能。

在第一代網絡中,連接配接的建立采用電路交換機制,連接配接一旦建立則會占用全部的帶寬,類似于以往通

過電話撥号上網的時候,則其他人就無法撥通該電話;但是存儲轉發機制的出現,可以在處理第一個使用者發送過來資料的同時可将第二個、第三個以及更多使用者的請求緩存到端口中,而不會直接拒絕使用者連接配接。這樣的話,多使用者同時使用網絡即成為可能。

而分組的原理也是針對以往電路交換網絡性能差的特性提出的改進方法。

為了減少第一代網絡的主機負載,我們隻需要将原本去往一台主機的資料分流到其他的主機,但是如何使相應的資料去往相應的主機,那麼每個經過分組拆分的資料都帶有足夠的位址資訊。這樣就可以将原本由一台主機處理的資料進行分流處理。

3. 為什麼要采用分層的協定設計方法?

協定分層是一種協定的開發和設計方法。通過協定分層,可以相對獨立地解決網絡通訊中存在和需要

考慮的各種問題,進而簡化了網絡的開發和學習。

要實作計算機網絡通訊其實要考慮很多問題:

首先:資料由什麼産生;(應用程式——應用層)

第二:資料怎樣發送?(确認還是不确認——TCP或者UDP——傳輸層)

第三:資料向哪裡發送?如何在網絡中辨別自己和辨別對方(IP位址——網絡層)

第四:使用什麼裝置實作資料通信?(各種連接配接媒體和網絡裝置——實體層)

。。。。。。。。。。。。

我們所分的層實際上就是這些在網絡通訊中産生的問題,為什麼要分層解決?

比如,如果某天回家,開燈發現不亮,那麼如何判斷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如何解決問題?

其他電器可以使用————燈的問題————檢查燈泡、電路、開關等

其他電器不可以使用————去問問其他人家——情況一樣——停電

                                                隻有自己家電器不能使用——檢查自己的電路

。。。。。。。。。。。。。

通過上面的排查,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鎖定不同的問題所在;

但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不可能不經過基本的判斷,而将整個燈的電路挖出來去檢查和判斷問題。

4. 什麼是服務類型?

服務類型是下層向上層提供操作的一個過程和步驟,在這個步驟中,實作的實際上是上下層資料互相

封裝和解封裝的一個過程。

5. 什麼是吞吐量和帶寬?

吞吐量是在一個時間段之内線路所傳輸的資料總量,類似于一個水管十分鐘能夠流出的水量;

但這個水流量在每分鐘都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值

是以我們取每分鐘的一個平均水流量的值來确定線路傳輸的資料量,這個概念就是帶寬

6. 為什麼要進行綜合布線?

最早的以太網使用總線結構來進行建構,雖然建構方法簡單但是一旦網絡在出現問題的話會造成排查

以及網絡更新改造十分困難。因為任何一個節點出現的問題和變動都可能影響整個網絡的運作。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引入了綜合布線的概念:

綜合布線将整個網絡分為六個子系統,每個系統的變化都不會影響其他子系統。并且對于網絡問題的排查會相對容易。

是以綜合布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利于管理。

7. 資料鍊路層和以太網的自動協商方法

以太網交換機可以實作連接配接裝置之間的自動協商:裝置在接入到網絡的時候,會互相通告所有支援的

通訊方式以及通訊格式。

然後彼此選擇一種支援的通訊方式進行通訊。

8. 為什麼要在配置交換機的時候配置網關和DNS伺服器位址。

網關的指向,可以使交換機将資料轉發往其他的網絡;而DNS伺服器的指向,可以使交換機在tracert

的時候将經過的節點用名稱辨別出來。

9. 什麼是共享記憶體、共享總線和交叉點陣列?

共享記憶體——交換機的所有端口共用一個記憶體

缺點:如果某個端口資料流量過大而導緻記憶體占用較大會影響其他所有端口

共享總線——交換機所有端口都擁有自己的記憶體,但是所有的資料交換還要通過一條共享總線來進行

缺點:相對于共享記憶體而言,共享總線效率要高,但是如果總線上出現沖突和擁塞,一樣影響網

絡性能

交叉點陣列——資料的轉發通過臨時建立的專用電路來進行,在三種交換機制中效率最高

10. 網絡層的作用以及子網劃分的方法?

按照一個固定思路進行:

資料鍊路層能夠和不能夠解決的問題——網絡層的作用(路由、尋址、協定轉換)——實作的過程(資料封裝解封裝)——封裝的内容(標頭格式)——最關鍵的部分(IP位址)——IP位址的重要原則(4位元組32位、N+H、N一樣的部分為一個網絡内的主機,可以實作點對點通信)——怎樣辨別網絡和主機(二進制十進制在IP認識中的作用)——怎樣獲得IP位址(IP位址的分類)——每種分類的特點(A、B、C對比)——這種分類出現的問題(廣播、浪費)——解決的方法(子網路遮罩的特點)——子網路遮罩的作用(劃分子網,固定變長子網)——如果對于C類網絡實作子網劃分(可變長子網路遮罩)

11. 路由器的作用以及靜态路由的配置:

強調路由實際上是為資料包的發送指明一條路徑

去往的目标是一個網絡段,而去往這個區域需要到達一個離自己最近的節點:

例子:           A地————B地————C地————D地————E地

若要從C地去A地,雖不知怎樣走,但可以到B地再想辦法,因為在C地可以看到B地;

若要從C地去E地,雖不知怎樣走,但可以到D地再想辦法,因為再C地可以看到D地;

是以路由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資料包去往目标地域,發送之前不可能所有的走法都知道,是以可以發往自己知道的一個節點(下一個路由器),通過這個節點想辦法,但如果能夠發到這個節點,該節點必須是和自己直連的節點,這樣資料可以直接到達(這就是下一跳)

12. 傳輸層的作用:

通過網絡層和資料鍊路層解決了資料向哪裡發送,但是還要解決資料以何種方式發送

首先要确定,資料通過傳輸層發送會選擇一種傳輸方式(分段)

例子:傳遞一個蘋果和傳遞一箱蘋果的不同

并且要确定,資料通過傳輸層發送會選擇一種接收的應用程式(應用程式之間端到端的連接配接)

例子:傳遞一個蘋果,對方可以用手接或者用筐接

最後要确定,保證傳輸的效果(面向連接配接:要求确認;面向無連接配接:要求效率)

我們生活中的手機發送短信和對講機講話就都屬于面向無連接配接,而我們打電話就是面向連接配接,

13. 傳輸層中的URG位和PSH位的差別:

當TCP的緩存空的時候,如果收到資料,那麼他肯定是要立刻發送出去了。

當緩存快滿的時候,如果他收到了資料,他就會在這個資料上打PSH标志來推送緩存的資料。

協定的實作為了提高效率,往往在應用層傳來少量的資料時不馬上發送,而是等到資料緩沖區裡有了一定量的資料時才一起發送,但有些應用本身資料量并不多,而且需要馬上發送,這時,就用緊急指針,這樣資料就會馬上發送,而不需等待有大量的資料。

14. 應用層DNS的實作:

對網絡上的資源通路實際仍然是通過IP位址進行——IP位址通路的問題——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案——主機hosts檔案——産生的新問題(更新麻煩)——集中主機配置檔案于一台伺服器——又産生了問題(負載過大)——分散負載的需要(階層化命名)——針對名稱層次,設定各層的區域伺服器——分布式的DNS名稱解析系統

15. DNS的兩種解析方法:

遞歸解析:所有解析過程由DNS伺服器代辦

疊代解析:在遞歸解析的過程中,類似于踢皮球,DNS伺服器A解析不到之後會向B請求解析,一次類推,知道解析到并傳回

16. 關于反向域的了解:

  www      wqmsl      com       cn

主機名稱 組織名稱 組織類型    所屬國家

com屬于國際域名

cn是國家級的,現在cn域名的DNS是在咱們自己國家的,由咱們自己管理,而com的依然在美國。

小——————————————————————大

1、我在下載下傳中心兩次登上了下載下傳中心資源牛人榜,我的下載下傳中心有很多資源,大多是Linux的,有需要的可以去下載下傳,沒有豆豆的說一聲,我改成0,不要豆豆,隻要和大家一起進步麼

2、以下是我寫的RHCE的學習筆記,現在在學習階段(自學),如有愛好者,可以一起讨論,因為我是直接從Word複制,不知道存在格式的源代碼,是以老是提示我超出字數,剛開始以為自己的權限不夠呢,是以一下的文章都是分兩次發表的,昨天和51CTO從業人員聊天,才知道原由,以後的文章就放一起拉.........

Linux 5.4 RHCE VSFTPD 學習筆記一 : 

<a href="http://wqmsl.blog.51cto.com/847418/305177">http://wqmsl.blog.51cto.com/847418/305177</a>

以後還會有文章發表............我正在實驗中,做完一個發表一個麼.......

     本文轉自 wqmsl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wqmsl/309273,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