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對淘寶總經理孫彤宇的訪談,現場的氣氛堪稱激烈,筆錄整理釋出後,也很快得到各大網站非常熱烈的響應。轉載率這麼高,除了因為孫總是業界名人外,或許也部分是因為一些話題的問答直白,内容頗有意思吧。
很多人看到的第一部分訪談實錄是孫總針對流氓軟體事件道歉的那一段。一些it社群迅速轉載之後吸引不少留言,都是贊賞的少貶斥的多,大多是說淘寶屬于“得了便宜還賣乖”。網絡上衆口一詞的義憤填膺和鐵肩擔道義是司空見慣的,多談無益。在這兒就說說訪談前後的瑣事和感受,權當“花絮”吧。
一直認為,采訪是需要認真做功課的事情,淘寶的“财神”要來,功課就更要做足。訪談前,我給孫彤宇準備了兩個套。第一個套就是流氓軟體問題。但沒想到,他會用最直接的方式回答,并且當場道歉。很多咬文嚼字的朋友現在還在抓他“不得已”的小辮子,但對于依稀記得三年前另一個c2c平台在市場推廣上采取的排他性極端政策的朋友來說,應該會了解孫彤宇所說的“不得已”吧。“不得已”在非黑即白的判定下不是一個充分的理由,那個一度沸沸揚揚的流氓軟體評選幕後也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翻雲覆雨手(想了解更多的朋友不妨看看此文《 沒有流氓軟體隻有流氓行為》,這是未“閹割”版)。周鴻一沒有道歉,陳一舟沒有道歉,孫彤宇卻在時過境遷的5月17日對這個本可以含糊其辭的話題大聲道歉了。其時,我心中猜想的結果是他将彈出廣告的責任推卸給那些廣告合作的第三方網站,沒想到孫彤宇直接就挑明了這是淘寶的錯。
誠懇,這是我敬佩孫彤宇的第一個理由。
我給孫彤宇下的第二個套是非常敏感的沉澱資金和金融風險問題。組織素材時曾有朋友說“你敢不敢問”,我也确實猶豫過。一方面是不想因尖刻而得罪人,另一方面是心知太敏感的話題其實很難有刊出的機會。那問還是不問呢?就那麼一瞬間的猶豫,咱這連記者證都沒有的人也想不起什麼淳淳教導三綱五常,隻是想起了一部電影《a1頭條》中的台詞——“發問和求證”(估計台詞也記錯了,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之是以說這是一個套,是因為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和孫彤宇顧左右而言它,我用一系列旁敲側擊的問答得到的準确答複引出了最終的問題——先問淘寶每天的交易量,再問“支付寶”的歸屬、定位和市場,再問總交易量中支付寶平台所占的比例。最後根據孫彤宇給出的一系列數字推算出“支付寶”每天掌握的沉澱資金數額巨大(大家可以根據訪談專題中的内容推算),可能遠遠超過浙江支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冊資金。最後抛出的問題是:“這種情況下錢會不會被挪用,風險誰來承擔?”
“财神”是一步步中了圈套,還是久經沙場根本就沒把這類問題當一回事兒?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始終得到的是實話實說的正面回答。答案意味着什麼?站在不同角度的讀者會有不同的了解。但請記住,如果把淘寶看作是目前電子商務的一個樣本,那麼它表現出的問題都是有共性的。
落進“圈套”仍然實話實說,這是我敬佩孫彤宇的第二個理由。
當看到網友提問淘寶有沒有可能和奇摩合作時,起初我并沒有在意。“完全兩個公司的事情”,我是這樣想的。沒料到實話實說的“财神”居然爆冷,說出4月間台灣yahoo和香港yahoo曾組團到訪淘寶的事情。“我們都有信心把ebay趕出大中國區”,孫彤宇這樣講的時候,我看到了他眼裡閃過的亮光。這句話也促成了如今廣被轉載的文章《孫彤宇豪言:三地聯手要把ebay趕出大中國區》。
長中國人志氣,我當然敬佩。
訪談的過程中,很多網友都将矛頭指向淘寶新推出的“招财進寶”,這兩天網上的負面報道更是鋪天蓋地。個人認為,既然“招财進寶”是一種新業務模式的嘗試,終究需要時間和使用者來檢驗,某些人雲亦雲的落井下石,實際是源自“見不得他人好”的龌龊心理。專題中我們也收錄了孫彤宇的許多诠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照着看。
上個周末我無意去淘寶論壇逛了逛,與招财進寶相關的讨論很多,也不乏斬釘截鐵的激烈言辭。但真正吸引我的,是“财神”就招财進寶問題與網友的讨論貼。随着事态的發展,這個拉到二百多頁的文章不斷在更新(發帖時間是14日深夜23點,最新的更新是23日6點)。我可以确信,“财神”就是孫彤宇的id。
訪談的現場以及“财神”發出的上千個文章裡,孫彤宇都将自己和淘寶的從業人員稱為“店小二”。位高權重仍親力親為,孜孜不倦感覺使用者而不是想當然,這是我敬佩孫彤宇的第四個理由。
我是ebay使用者,但我會關注淘寶。
本文轉自
<a href="http://blog.51cto.com/chenghong">alifafa</a>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chenghong/5711 ,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