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RHCSA認證教育訓練+考試七天實錄(二)

<b>第二天(</b><b>7</b><b>月</b><b>20</b><b>日)</b>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在圖形界面和shell下進行的一些系統基本操作。關于具體的知識點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這裡我隻記錄老師布置的任務要求以及我的個人操作。

<b>一、系統基本設定</b>

這部分操作主要在gnome圖形界面下完成。

<b>1</b><b>、修改背景圖檔</b>

這個就不說了。

<b>2</b><b>、配置IP</b><b>位址</b>

這裡在圖形界面下的“系統/首選項/網絡連接配接”裡進行設定。設定完成後,可以右擊桌面右上角的網絡圖示,選擇“連接配接資訊”檢視目前的IP位址設定情況。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334979.png"></a>

<b>3</b><b>、修改使用者密碼</b>

在桌面右上角會顯示系統目前使用者,點選該使用者,在菜單中選擇“賬戶資訊”便可以對使用者的資訊進行修改。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427215.png"></a>

<b>4</b><b>、修改螢幕大小和分辨率</b>

在“系統/首選項/顯示”中進行設定,考試環境要求分辨率應設為1024*768。

<b>5</b><b>、修改日期和時間</b>

在“系統/管理/日期和時間”中進行設定。

<b>6</b><b>、添加列印機</b>

在“系統/管理/列印”中進行設定。

<b>7</b><b>、連接配接到Windows</b><b>共享檔案夾,上傳和下載下傳檔案。</b>

這個操作比較實用,重點記錄一下。

首先在我的真機Win7系統裡設定一個共享檔案夾,注意要為這個共享檔案夾指定一個使用者并設定密碼,這裡将vm檔案夾共享給使用者titan。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534540.png"></a>

然後在Linux虛拟機裡執行“位置/連接配接到伺服器”,将服務類型設為“Windows共享”,在“伺服器”裡輸入真機的IP,“共享”裡輸入檔案夾的共享名,“使用者名”裡輸入指定的共享使用者,點選“連接配接”便可以連接配接到真機的共享檔案夾了。這樣在真機和Linux虛拟機裡可以很友善地傳檔案。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659860.png"></a>

 <b>8</b><b>、連接配接到ftp</b><b>伺服器</b>

仍然是用“連接配接到伺服器”工具,“服務類型”選擇“公開FTP”,“伺服器”裡輸入教育訓練機構的FTP伺服器IP,端口是21,然後連接配接即可。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744230.png"></a>

<b>9</b><b>、連接配接到Linux SSH</b><b>伺服器</b>

也就是通過ssh遠端登入到Linux系統,這裡遠端登入到教育訓練機構的Linux伺服器。在“連接配接到伺服器”工具的“服務類型”裡選擇“SSH”,然後輸入伺服器的IP、SSH端口号22,以及要登入到的目錄和使用者名,最後點選連接配接。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826473.png"></a>

<b>10</b><b>、檢視系統狀态資訊</b>

執行“系統/關于本計算機”,打開“系統螢幕”。除了可以檢視系統資訊之外,還可以檢視到程序的資訊以及CPU、網絡、硬碟和記憶體的使用情況。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908532.png"></a>

<b>11</b><b>、抓圖</b>

這裡要糾正一下昨天的一個說法,原來Linux中已經自帶了一個抓圖軟體,就在“應用程式/附件”中,而且還挺好用。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7/073946772.png"></a>

<b>二、檔案和目錄的基本操作</b>

這部分操作可以在圖形界面下做也可以在shell下進行,我感覺還是用指令來的友善,尤其是關于是關于搜尋和查找的操作,必須在shell指令行下完成,因為在圖形界面下搜尋的結果并不準确。

<b>1</b><b>、在使用者主目錄裡建立一個檔案夾test</b><b>,在test</b><b>目錄中建立空檔案aa.txt</b><b>,複制root</b><b>目錄下的install.log</b><b>檔案到test</b><b>目錄中,改名為bb.txt</b><b>。</b>

    [root@localhost ~]#mkdir test

    [root@localhost ~]#cd test

    [root@localhost test]# touch aa.txt

    [root@localhost test]# cp /root/install.log bb.txt

<b>2</b><b>、将bb.txt</b><b>檔案中前10</b><b>行的内容複制到aa.txt</b><b>中,将aa.txt</b><b>和bb.txt</b><b>檔案打包壓縮成txt.tar.gz</b><b>檔案。</b>

    [root@localhost test]# head -10 bb.txt &gt; aa.txt

    [root@localhost test]# tar czvf txt.tar.gz aa.txt bb.txt

tar指令的幾個常用參數:

-c:建立 .tar 格式的封包件

-x:解開.tar格式的封包件

-v:輸出詳細資訊

-f:指定檔案名

-C:解包時指定釋放的目标檔案夾

-z:調用gzip程式進行壓縮或解壓

-j:調用bzip2程式進行壓縮或解壓

因為tar指令隻能打包不能壓縮,是以上面的指令是調用gzip程式将aa.txt和bb.txt打包再壓縮。

<b>3</b><b>、下載下傳ftp</b><b>伺服器192.168.0.254</b><b>的pub</b><b>目錄下的station.html</b><b>到root</b><b>使用者的主目錄下,改名為index.html</b><b>。</b>

       這個操作在圖形界面下用前面的“連接配接到伺服器”工具可以很簡單的完成,這裡我用指令來執行:

   [root@localhost ~]# wget ftp://192.168.0.254/pub/station.html /root    #下載下傳檔案

 [root@localhost ~]# mv station.html index.html      #将檔案改名

<b>4</b><b>、查找root</b><b>目錄下的以log</b><b>結尾的檔案,将其複制到test</b><b>目錄下。</b>

搜尋和查找是RHCSA必考的内容,比較重要。這裡主要用到兩個指令:find、grep,它們的差別首先必須要搞清楚,不能亂用。

搜尋是指在某個指定的路徑下找我們需要的檔案或目錄,目标是檔案或目錄,用find指令。

查找是在在某個檔案中我們所需要的某部分内容,目标是字元串,用grep指令。

目前這個操作的要求是找檔案,是以就是用find指令了。

     [root@localhost test]# find /root -name "*log" –type f

-type參數指定了要查找的檔案類型,f為普通檔案,d為目錄。

上面這條指令隻能找出以log結尾的檔案,然後需要手工将這些檔案複制到test目錄下。如果需要通過一條指令将這兩個操作一次性完成,可以執行下面這條指令:

     [root@localhost test]#find /root –name “*log” –type f –exec cp {} /root/test/ \;

通過-exec參數指定後面要執行的指令,{}表示将查找到的内容全部複制,\;表示指令的結束。

<b>5</b><b>、顯示/etc/passwd</b><b>檔案中包含test</b><b>使用者的資訊,将結果儲存到/tmp/test.info</b><b>檔案中。</b>

這個操作要求在檔案中查找指定的字元串,是以應該用grep指令。

     [root@localhost test]# grep test /etc/passwd &gt;/tmp/test.info

這裡還要注意,find指令是先指定要查找的路徑,然後再用-name參數指定要查找的内容。而grep指令則是先指定要查找的内容,然後再指定目标檔案。

<b>6</b><b>、查找/etc</b><b>目錄下以http</b><b>開頭的檔案,将結果儲存到/tmp/fhttp.file</b><b>。</b>

    [root@localhost test]#find /etc –name http* -type f &gt; /tmp/fhttp.file

<b>7</b><b>、查找所有屬于普通使用者natasha</b><b>的檔案,并複制到/root/finder</b><b>目錄。</b>

這裡要先檢視一下是否存在目标目錄,如果沒有的話需要自行建立。

    [root@localhost test]#mkdir /root/finder        #建立指定的目錄

    [root@localhost test]# find / -user natasha -type f -exec cp {} /root/finder/ \; 2&gt; /dev/null

這條指令比較長,-user參數是指定按檔案的屬主查找,後面的-exec還是指定要執行cp複制指令,最後的2&gt;/dev/null是指将執行查找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資訊重定向到黑洞檔案中,也就是不顯示那些錯誤資訊。

<b>8</b><b>、查找/root/install.log</b><b>中包含字元串“lib</b><b>”的行,并複制到/root/lines.txt</b><b>中。</b>

    [root@localhost test]# grep lib /root/install.log &gt; /root/lines.txt

<b>9</b><b>、查找/etc/httpd/conf/httpd.conf</b><b>檔案中所有不是以“#</b><b>”開頭的行。</b>

    [root@localhost ~]# grep -v ^# /etc/httpd/conf/httpd.conf

^#表示以#開頭,-v參數代表反轉,是以-v ^#就表示不是以#開頭。

<b>10、查找系統中安裝的rpm</b><b>包,并導出到/tmp/rpm.all</b><b>檔案中。</b>

要查找rpm安裝包就應該用rpm指令了:

    [root@localhost test]# rpm –qa &gt; /tmp/rpm.all

    [root@localhost test]#tar czvf /tmp/home.tar.gz /home

<b>12</b><b>、在配置web</b><b>伺服器初期,經常需要編輯Apache</b><b>配置檔案,請為編輯該配置檔案定義别名confighttp</b><b>。</b>

    [root@localhost test]#alias confighttp='vi /etc/httpd/conf/httpd.conf'

注意,這條指令中等号的左右兩側是不留白格的。通過定義别名,執行confighttp就相當于執行了vi /etc/httpd/conf/httpd.conf。

總結:今天的重點是find和grep這兩個查找指令,是考試必考的内容,但是難度并不大。

本文轉自 yttitan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yttitan/93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