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中國土豬的調查文章,很多時候,我們悲傷地面對一個物種的滅絕,而中國本土豬種的消失,也是一場生态災難,但往往被我們忽視。
|傅永軍
1
消失的"背鍋肉"
朋友海濤來自湖南,一個聚會,我親自油炸了背鍋肉,讓他回憶了很久,每次聚會後我都逃不出這背鍋肉。
四川人對背鍋肉的熱愛不亞于麻将。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稱,四川人最喜愛的12種川菜在選單上,又回到了鍋肉的頂端。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宴會,都會有背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朋友問我,吃回鍋肉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我告訴他:純潔的回到鍋肉,也許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了。
2
從舌尖消失的中國,
是一個物種滅絕的地圖。
成華豬是四川最适合制作罐肉的豬種,瀕臨滅絕。
這種體黑色的毛發,頭側脖子厚,四肢短,是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胖,肌肉脂肪含量高,是以使背鍋肉質柔軟可口,肉質強壯,脂肪不膩。
曾經有"全都有黑毛豬"的諺語成華豬,遍布整個成都平原,由于生長周期長,發胖率高,截至2013年5月,隻有100頭左右,被養在成都的一個養殖場。
這些即将消失的當地豬種被昵稱為"熊貓豬",根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野外有1,864隻大熊貓,遠遠超過這些豬。

瀕臨滅絕的成化豬
這是個可悲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使一些物種滅絕,也可以讓一些物種保留下來。
不同尋常的是,成化豬的消失導緻了後鍋肉的味道變化,并不是唯一的例子。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是蘇東坡所生。隻有精選的浙江地區稱為"二吳"的當地豬種,才是正宗的東坡肉。這被稱為"二吳"豬種,其實我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被農業部列入《全國畜禽物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地方畜禽品種之一。
在1915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宣威火腿赢得了金牌,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在中國和國外都很有名。最适合生産雲腿的武進豬,生長在武門山-金沙江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寶保護物種;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其背後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回過頭來看,我們發現文昌雞不再是文昌雞;那些驕傲的地方很特别,但它們正在逐漸消失在長長的河流中。
打開曆史的迷霧,你會發現:垂直次元在中國舌尖上,其實是一種集體消失的布局。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發生的事情。
3
超過9000年的家豬,
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滅絕了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豬國,至少有9000年的曆史。在殷尹出土的神谕中,有"扭曲"一詞和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庭的初衷不是家裡有人,而是"房子下面有豬",隻有那些有豬的人才叫家。從《詩經》到《啟民精要》,從莊子到王偉的《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業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彜"意為: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有300多種豬,中國現存的豬種125種,以及現存的本土豬種88種,它們廣泛分布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适應當地環境,改變當地文化,也與當地人民共同生活,生活。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在中國獨有的88種本地豬種中,約85%的本地豬種豬種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種瀕危。在這五年的調查中,有八種本地豬種如雜交豪豬尚未發現,相城豬等四種已經滅絕。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都集中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30年後,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已經消失,一個物種面臨滅絕;
據統計,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著名生物學家斯圖爾特·皮姆(Stuart Pimm)認為,如果物種繼續以這種速度下降,到2050年,目前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将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令人心痛,共同生活的牲畜的滅絕也是令人悲傷的!
我們在中國知識網(CNKI)上找到了一個本地豬統計資料,根據當年的統計資料,我們做了一個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表格:
中國瀕危和滅絕的本地豬種
後來,我們也詢問,在農業部的大力保護下,有些地方的豬種情況有所改善,但要使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作可持續傳播,最大的挑戰是我們人類自己。
4
記憶中童年的氣息,
我們的下一代将很難吃。
就在上個月,我們在一個生态農場組織了一次實地體驗,在金塘豆農場挖蕃薯,中午的餐桌上,每個人都在對着一碗炖菜尖叫。不是一流,所有成分都是生态有機的,除了鹽,沒有調味料。桌上很多孩子都說,從來沒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煮熟了。
我告訴你這豬肉,是來自龍泉山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态食物喂養外,豬種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成化豬雜交後代。雖然隻有四分之一的成化豬血統,不是純血統的成化豬,而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還是讓我們體驗到即将消失的美味。
漢建斌生态養殖三元雜交成化豬,很少成為中國豬的譜系
紅領農場的農民韓建斌早些時候在成都的生态農業中養豬,但高昂的成本和市場對比使得厚厚的山東人很難縮小規模。
紅領農場的困境隻是中國本土土豬的一個縮影。
衆所周知,中國絕大多數本土豬豬肉都比國外豬品種好,而且在利益的驅使下,人們似乎隻關心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豬也别無選擇。
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和中國本地豬的消亡幾乎同時發生。
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來自英國的約克郡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Dulock豬,以及它們的二進制雜交,三重雜交後代幾乎主導了中國所有的養豬市場。超短的生長周期,瘦肉率超過65%,中國沒有農民願意在當地養豬。
"土豬"曾經做過一次調查,1994年之前,我國土豬占90%左右的市場佔有率,然後受到大宗商品豬的擠壓,2007年,我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三種外來物種之一的長白豬
延安黑豬,曾經廣泛分布在川西地區,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大優秀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現在很難看出延安黑豬的蹤迹。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接受采訪時感歎道:"和所有物種的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也是一場生态災難。"
為什麼豬肉現在沒有肉味?
當我從事生态農業這麼多年時,很多人經常會問我這個問題。除了隐藏的品種交換之外,還有另一個方面:喂養方法的改變。
水豬的卡通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一個朋友坐在副駕駛席上,突然問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着三環路走了很遠的距離。直到我正要出城,我看到一輛裝水的汽車,我慢慢地走近水車。還剩下大約500米,朋友聞了一聞,立即關上了窗戶。
我看着她說:"你明白為什麼嗎?""朋友們突然意識到了。
是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浪費食物,但也以豬肉為主。這種發酵一兩天的水,即使離惡臭500米遠,它們也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每天吃水來養豬肉,不僅保證了安全,還保證了美味,而且便宜,我們豬這麼難,豬做不到啊!
水中有太多的同類肉,人類喂豬水自己吃,除了缺乏人道主義之外,它是一代又一代毒素的積累。
5
中國人吃得不夠,
是你的浪費刺激了食品安全的風險。
面對這種對更快、更大利益的追求,我們被瘋狂地催促去成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吃,很難追求安全的食物,但是我們真的吃不飽嗎?
我們占世界人口的19%,但生産世界上約70%的淡水産品,67%的蔬菜,51%的豬,40%的散裝水果和21%的食品。
平均而言,中國人每年吃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戶,據2017年統計,全國生豬産量為6.88億頭,即使人口14億的大國,我們每個人的平均消費量,每年消費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釋出了《2018年中國城市廚餘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的餐飲消費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調查。報告稱,餐飲業的平均浪費率為12%,而午餐外賣浪費高達三分之一。
我們的許多食物不是我們吃什麼,而是我們浪費的東西。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循環,食物正在失去它的味道 - 我們浪費得越來越多 - 食物消耗越來越多 - 并推動産量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群衆日益增長的虛榮心,養殖戶不得不更換更适應消費者需求的豪豬品種,也不得不投資和開發更長期的飼料。
即使我們都改用外國豬品種,人類仍然懷疑商業豬已經繁殖了太長時間。
這是一場關于時間的比賽,我們不斷重新整理商品豬的開箱即用記錄:從七個月到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的沖刺。
雖然生長時間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在增加。
平均每頭豬吃139公斤合成飼料
據統計,2017年我國飼料産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生豬飼料産量9551萬噸,如果2017年産量6.88億頭生豬,平均豬需要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标準商品豬,出欄重量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在此期間會吃139公斤合成飼料,幾十車水,大量的綠色飼料。
人類在動物飼料中添加大量的激素,豬血,豬骨,甚至安眠藥和鎮靜劑等藥物。
6
引進外來豬到中國30年後,
非洲豬瘟席卷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或許真的是一場生态災難的開始。
我們保護中國本土豬種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讓您小時候品嘗,而是為了保護良好品種的基因和品種的多樣性。
與進口豬種相比,杜豬種,成長族,我國本土豬經過自然養殖後,保留了較好适應當地的良好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優于外來豬種外,還具有較強的環境抗性,對病毒的抗性高。
截至2018年11月非洲豬瘟疫情地圖
8月席卷全國的非洲豬瘟現已蔓延到19個省。
這在自然界中不是第一次。
有一次,動物屍體被添加到牛飼料中,在上個世紀末,全球爆發的"瘋牛病"集中起來,感染了一年内因疼痛而死亡的人,而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
我們搜尋了很多野生動物,掏空了如何吃掉它們,最後在2003年爆發了"SARS病毒",近1萬人被感染,數百人在災難中喪生。
我們正在飼養越來越多的雞,禽流感終于從家禽傳播到人類,從H1N1傳播到H7N9,國内外還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與這種報複相反,非洲豬瘟是溫和的,隻在豬中傳播,而不是向人類傳播。
曾經籠罩在這個國家的"SARS"仍然遙遙無期
事實上,非洲豬瘟已經肆虐西方近一個世紀,特别是在歐美,都是杜達龍進口豬的故鄉;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一個物種變成了同一個亞種,而這個亞種對某種病毒沒有抗藥性,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将完全失去這個物種?
如果這是另一頭我們已經馴化了9000多年的豬,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向我們的子孫後代解釋。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觀察到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消失時的沉默時刻。
當最後一條白鳍魚從長江中消失時,所有的媒體都在報道和讨論它;
世界上誰會知道世界上最後一頭豬什麼時候消失了?
人類總是高高地站在食物上,俯視着所有衆生。
我們很少願意蹲下來了解和學習一種成分的來源和差異。
曾經有人說"我從來沒吃過豬肉,見過豬跑",對于很多城市人來說,現在變成了"沒見過豬跑吃豬肉",我們很少回過頭來吃自己的飲食,更難以了解這種農業生産背後的邏輯。
7
"吃,拯救地球"
這件事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系
近年來,随着農業專家的呼籲和當局的日益重視,情況有所改善,令人欣慰的是。
"十一五"期間,全國共建設了79個生豬養殖場和3個基因庫,全國指定了37個地方生豬養殖儲備。其中,包括甯香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間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護區35個。
與其他物種不同,保護當地豬種所需的是"吃"。國家層面的物種保護不是"保護換保護",如何實作商品産業化和商品化銷售,是保護當地豬種的關鍵。
當雪崩來臨時,沒有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必須永遠記住,"吃飯可以拯救地球"。
别讓我們回首往事,開始懷念記憶中令人難忘的豬肉味道,但中國本土的優良豬種已經從我們的餐桌上消失了。
站在珠海"綠手指"生态農場品牌,時刻提醒人們:
我們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
擴充閱讀:
< h1頭條原産地"h2">豬處于危險之中</h1>
動員起來保衛豬圈?
這不是一段話:一些當地豬種"再也找不到公豬了";前幾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化豬,"隻有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還稀少;2008年,一項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約85%的本地豬種呈下降趨勢,其中31種瀕臨滅絕。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冷凍精液儲存,胚胎儲存,生物技術儲存等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冰點周刊》(ID:Bingdianweekly),最初發表于2018年12月26日,标題為"豬處于危險之中",并不代表瞭望智庫的觀點。
經過9000多年的生活,中國豬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華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000頭下降到幾百頭。
金華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的近25萬頭下降到2007年的1萬多頭。有些地方的豬種,甚至"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花豬等豬種已瀕臨滅絕。叮仙豬、龍和黑豬已經滅絕。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豬不在乎,它們将成為稀有動物。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豬遺傳育種研究王立賢在2014年提出,"中國本土豬種的選擇和育種迫在眉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甚至在接受采訪時警告說,"豬種的滅絕也是一場生态災難"。
為了保護豬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在生豬養殖信用協會的帶領下,成立了當地生豬資源保護利用協作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業法規定,"國家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各級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
2012年,中央保護動禽經費增至5320萬元。四年後,當時農業部釋出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十三五"資料顯示,我國"土豬"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本地豬種被列入《國家動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落實重點保護。
但是,人類後院的危機仍然不能掉以輕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世界上約有22%的牲畜品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遏制畜牧業遺傳多樣性的下降已成為"當務之急"。會後,該組織在西南太平洋實施了一個區域項目,在庫克群島、斐濟和紐埃建立了雞豬保護中心。
"有些種群目前可能沒有多大價值,但它們與動物遺傳資源的未來有關,就像氣候變化一樣。遏制牲畜遺傳多樣性的喪失是未來人類發展的問題。"聯合國專家在本次會議上發言。
市場的選擇
豬圈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了震驚。
四川有背鍋肉,東北有殺豬菜,八大菜系每菜都有豬肉的做法。金華火腿要用金華豬,雲南烤牛奶豬自用閩南小耳豬,經典川菜回鍋肉應該用四川成華豬。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成都種豬場特聘專家蔣彥志表示,純種成花豬的肌肉脂肪含量為3.5%,而白豬為1%。肌内脂肪的含量決定了豬肉是否美味。
然而,這位專門飼養安迪豬的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前幾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成化豬"隻有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蔣彥之記得,三四十年前,廣漢、石山、德陽等地的農民,在四川的大部分地區,仍然能看到這種黑毛、腰寬、臀部和短肢的豬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良豬品種在全國推廣,越來越少的人被養成中國豬。
不僅僅是成華豬,源頭是丹麥的長白豬,原産于英國約克、美國杜洛克等豬品種也紛紛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陽三元"的商品豬,迅速占領了中國的豬肉市場和農場。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品種的母豬數量正在迅速下降。
本地豬"打"不赢外來豬,一是因為"胖",二是因為"慢"。成化豬瘦肉率隻有40%左右,而外裔白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胖肉我們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國土豬一年要出欄,外來豬6個月就可以了。"這實際上是市場的選擇。姜彥志的感覺。
已知最早的中國養豬證據出現在大約9000年前廣西桂林的衛匹岩遺址的早期文化層。那裡出土的豬骨性狀,與野外不同,顯然是人工馴化帶來的變化。六七千年前,我國開始用木格栅養豬。到了漢代,已經有人專門飼養豬進行交配。
換句話說,花了幾千年的時間才把豬圈綁起來,僅僅幾十年就變得"包羅萬象"。
豬危機不僅發生在中國,還發生在約克郡豬的家中,約克郡豬是1920年代最受歡迎的豬,最初是16至17世紀的康沃爾郡大黑豬。它出口到許多歐洲國家,甚至到澳洲,紐西蘭,美國和非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集約化的室内養豬業開始流行,英國更适合戶外的大型黑豬數量急劇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大黑豬已成為該地區最稀有的豬種之一。1973年,大黑豬甚至被列入極度瀕危牲畜名單。
面臨物種危機的豬不僅僅是馴養的家豬,野豬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米沙鄢疣豬原産于菲律賓,目前處于極度瀕危狀态。森林砍伐和農田開發使這頭深灰色的豬越來越少。生活在南美洲的查科野豬由于生态破壞和牲畜之間傳播的疾病而瀕臨滅絕。一頭小型侏儒豬,1996年成年豬不到250頭。
人類的發展正在把豬的生活空間壓縮得一點點。改革開放後,為了适應市場需求,國内廣泛養殖豬品種。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研究的丁梅在論文中表示,中國已成為"引進外來豬種資源最多的國家"。
2012年11月22日,湖南省甯鄉錦州縣關山村村民黃德民将土豬趕到高台進行潛水練習,以提高豬肉的品質和味道(檔案圖檔)。中國地圖
基因防禦戰争
在豬品種大戰中,中國土豬占優勢。它們是生的,美味的。早在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就已經引進了中國廣東豬種,雜交成羅馬豬。在18世紀初,英國引進的廣東豬種是後來的約克郡豬和巴克沙豬的祖先。美洲博蘇姆豬和切斯特白豬也有中國土豬的血統。
但到2008年,當當時的農業部發起的第二次全國牲畜和家禽遺傳資源調查完成時,已經發現了八種當地豬種,如橫松豬,并且已經确定了四種物種,如深縣豬和相城豬。根據這項統計調查,中國約85%的本地豬群正在下降,31個物種瀕臨滅絕。
為了保護中國本土豬種數量不斷減少,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冷凍精液儲存、胚胎儲存、生物技術儲存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仍處于實驗階段,技術上尚不成熟,是否成功保護物種,仍難以确定。
比這些仍處于實驗階段的方法更有效的方法是保護物種活着。國家和地方政府紛紛建立養殖場,撒網收集那些越來越稀有的地方豬品種,圈養保護。
保持活體物種存活的主要任務是保持豬品種的現有特征,盡量不改變現有的外觀和生産性能。種群規模已經擴大,允許進行雜交育種,同時通過"種群内不同品系之間的雜交"或"與外國豬或其他豬品種的雜交"來保留當地豬的原始特征。
1996年1月,當時的農業部準許成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下設豬品種鑒定專業委員會。2000年8月,農業部公布了國家物種資源保護78項清單,其中豬種資源19項。
"需求有不同的階段。王立賢告訴中國青年報中慶線上,"引進外來豬可以解決肉食不足的問題,現在保護土豬,解決味覺需求,以及保護遺傳多樣性。"
蔣彥之向記者解釋說,基因更加多樣化,當疾病襲來時,不太可能成為"鍋端"。
我國的土豬,是以前自己在農村長大的人,在非常困難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育千年,遺傳至今,抵禦不利環境和抗病能力應該更強。現在引進的白豬不是自然雜交的,是"長期在環境條件很好"飼養的品種,抗性稍低一些。
此外,豬的遺傳多樣性對人類更有意義。五指山豬"有幾十個生理名額與人類項目值相似",重慶榮昌豬具有先天性耳聾基因,供科學家研究。保護當地豬的基因也是保護"滿足未來不可預見的因素"的重要基因庫。這些遺傳資源是獨特且不可再生的。
"十一五"期間,全國共建設了79個生豬養殖場和3個基因庫,全國指定了37個地方生豬養殖儲備。其中包括甯香豬、榮昌豬、藏豬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間豬、黃淮海黑豬等35個豬遺傳資源繁殖地。
自2013年以來,成化豬的保護也受到關注。成都種豬場、尉夏佳林生态養殖場和四川農業大學豬遺傳育種研發團隊達成合作,将成華豬種群分為兩組育種。保護組的目标是保持成化豬具有目前品種特征,擴大組數,控制近親繁殖程度,確定遺傳基因不丢失。繁殖種群的目标是提高成華豬的生長、産肉和繁殖性能。就術語而言,這是關于"重新插入"整個人口。
截至2018年底,成都種場和淳下嘉林生态農場成華養豬基地群育種核心組有16頭豬、8科系、150頭母豬、20頭豬、300頭母豬。
新的希望
四川省現在每年生産約5000萬頭豬,其中近4000萬頭進入當地人的胃。蔣彥志希望這其中豬的比例更高,現在還不到2%。
2018年12月第三周,全國豬肉平均價格為每公斤21.01元,其中普通豬肉價格在每公斤17元左右,而一些高檔市場路線的本地豬肉,則裝在精緻的箱子裡,價格往往是普通豬肉價格的兩到三倍。
四十年前,市場選擇了外國豬,現在中國食客正在通過鑽舌頭來做出選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一個問題:為什麼豬肉現在不好吃?對美味味的追求,成為一些食客購買當地豬肉的動力。
這種動力也給中國豬帶來了希望。2017年全年,中國豬肉産量為5340萬噸,生豬6.8861億頭。雖然中國人吃了很多豬肉,在世界上,但并不是最發達國家的豬的品質和數量。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生豬儲欄和豬肉産量占世界總量的50%,但豬肉出口量,僅占世界豬肉出口量的3%。出口豬肉價格比美國豬肉低約30%。
市場的變化,讓江彥志認為,中國的土豬可能又有力量抗争了。具有較好"肉質特性和抗性"的中國土豬有朝一日可能成為提高中國豬肉市場國際競争力的突破口。
正在進入高端市場的本土豬肉,可以單價兩倍以上,彌補慢、高成本的劣勢。"将成本保持在白豬養殖市場價格的1.2倍至1.5倍,并且是市場價格的兩倍以上,這絕對是有利可圖的。是以,如何提高黑豬的綜合生産性能是關鍵。"姜彥志說。
成都種豬養殖場正在改良和雜交成化豬的品種。研究人員想創造一種新型豬,既像成華豬一樣适合做背鍋肉,又像外來豬一樣瘦肉,長得快。
正在培育的新品種尚未命名,但蔣彥芝很高興,這個雜交新品種平均每天可以生長1斤,這意味着豬可以出欄長達8個月,繁殖成本大大降低。目前,新品種豬有1000多頭,育至第四代。一般來說,到第五代,遺傳性狀将得到鞏固。蔣彥之推測,"還需要一兩年的研發時間",市場潛力巨大。
除了這些種豬場,知名的電商平台紛紛開始養豬,不久前還開發了"人工智能豬""豬臉識别"技術。
"現在國家和行業都在努力保護物種,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如果忽視行業的努力,那就是有偏見的。為一家科技公司開發小豬資訊管理系統的王瑞年說。
新技術不斷被安裝在豬圈中。越來越多的養豬場開始采用資料管理系統,給豬喂到機器,豬懷孕要拿B超,甚至多少次豬交配等資訊,上傳到雲端。
正如王瑞銀在自我介紹中所寫的那樣,在這個時代,養豬業也需要一名産品經理。
本文轉載自《國土品味》,原标題為《心痛|外資豬侵華30年:生态災難正在爆發,土豬的繁育已瀕臨滅絕!不代表瞭望智囊團的觀點。
自2018年8月以來,非洲爆發了多起豬瘟疫情。近日,農鄉部畜牧獸醫局局長就非洲依法防控豬瘟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記者
非洲豬瘟防控的關鍵是什麼?
非洲豬瘟被公認為世界養豬業的"頭号殺手",一旦病毒沉澱下來,勢必給整個養豬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關鍵是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切實落實防控措施,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和松懈。為了做好非洲豬瘟防治工作,農業農村部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政策,其中不僅包括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正常防控措施,還包括限制轉移、禁止廚房剩餘飼豬等特殊防控要求,針對非洲豬瘟傳播特點。
總的來看,在非洲豬瘟防控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地域管理職責、部門監督職責和生産經營者的主要責任是防控,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有些地方也創新工作方法,形成了良好的經驗和實踐, 為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為保持疫情全面控制奠定了基礎。然而,在疫情處置和疫情源頭追蹤過程中,也發現部分當地個人人員存在違法、工作執行不力等問題,影響了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對此,當地相關查處一批違法違紀案件,有力打擊違法違規轉移、逃避監管等行為。2018年9月和11月,農業農村部共報告兩批12起非洲豬瘟防控違法違規典型案例,12月11日舉行的非洲加強豬瘟防控全國電話會議也通報了監督問責情況。其中,養殖場(戶)、賣豬人、走私豬、賣病豬、牧豬等,造成疫情蔓延,存在官方獸醫嚴重失職、欺詐、非法認證等,為相關人員非法轉移豬提供便利,也對公職人員執行不力、監管不力、拖延開展防控工作的責任。有的造成了嚴重後果,有的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給水産養殖業的生産和疫情防控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目前,正處于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不斷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有利于督促各相關主體切實增強法律意識,履行義務,落實動物防疫責任。應該說,典型的通報案例,在宣傳教育方面起到了較好的威懾作用。
頭
對于農民和其他生産經營主體,哪些情況應追究法律責任?
對從事生豬養殖、屠宰、經營、運輸及疾病監測、研究、診斷、治療活動的機關和個人,應當追究法律責任的情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現動物出現群體性疾病或死亡未見報告,明知豬飼養暴發仍是非法銷售病豬與群豬;
二是不遵守有關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的規定,非法給有水等廚房剩餘食物的豬喂食,這是明确禁止的;
三、藏匿、轉移、偷竊依法檢疫、封存、處置的動物和動物産品;
四、逃避檢疫監管,買賣病豬、死豬;
五是不如提供動物防疫活動相關資訊,阻撓幹擾疫情處置,隐瞞銷毀調查證據,影響防控工作的正常開展;
六、拒絕動物疫病監督機構開展監督檢查,拒絕動物疫病防控機構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和檢測;
七是非法采集病害材料、病毒分離鑒定等實驗活動或制備"家育苗";
八是因重大動物暴發,或者有引起重大動物暴發風險的嚴重情形;
九是私人養豬屠宰場(農場),從事生豬屠宰、銷售等經營活動,情節嚴重。
上述案件,主要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暴發應急條例》、《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 構成犯罪,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農民應依法報告動物疫情,國家采取哪些措施鼓勵農民積極報告疫情?
及時和主動地報告疫情在有效處置和控制疫情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在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疾病的過程中,國家應當對被強行撲殺的動物的主人進行賠償。非洲豬瘟已被納入我國強制撲殺補貼,強制撲殺生豬平均1200元/頭補貼。是以,農民不必有太多的顧慮,應主動及時報告疫情,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疫情處理工作,降低疫情傳播風險。特别是農業農村部、财政部辦公廳聯合釋出的《動物疫控财政支援政策實施指南》明确規定,對未及時報告疫情或者不配合實施檢疫,造成疫情蔓延的農民,不得給予強制撲殺補貼。 檢疫、撲殺等防控措施。
哪些情況需要對本國從業人員追究法律責任?
對國家官員,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未依法履行的,應當追究責任。在目前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中,尤其要認真負責以下情況:發現疫情後未及時報告;發現後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為依法履行動物防疫職責,在疫情暴發的情況下嚴格執行動物防疫工作措施,不應追究責任。所有地方都要堅持正确的方向,避免責任的擴大、激進化。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獎勵在非洲豬瘟防控方面取得成就和貢獻的機關和個人。近日,農業農村部正在收集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先進事例,對標明的先進病例進行适當推廣和表揚,更好地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
下一步,各地區應繼續加大力度,對非洲豬瘟防控政策要求、相關法律法規和防控知識,及時通報育種、屠宰、作業、運輸等相關管理對口機關,使政策宣傳不留死胡同時,以提高廣大育種生産者的主要責任感。違法典型案例、非洲豬瘟防控技術和應急處置措施應當向基層動物防疫人員和執法人員監督,進而有效提升防控能力和防控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