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兆以太網規範和實體層結構

萬兆位以太網規範包含在IEEE 802.3标準的補充标準IEEE 802.3ae中,它擴充了IEEE 802.3協定和MAC規範,使其支援10Gbps的傳輸速率。除此之外,通過WAN界面子層(WIS:WAN interface sublayer),萬兆位以太網也能被調整為較低的傳輸速率,如9.584640Gbps (OC-192),這就允許萬兆位以太網裝置與同步光纖網絡(SONET)STS -192c傳輸格式相相容。

它的主要聯網規範有以下七種:

l              10GBASE-SR和10GBASE-SW

主要支援短波(850nm)多模光纖(MMF),光纖距離為2米到300米。10GBASE-SR主要支援“暗光纖”(darkfiber),暗光纖是指沒有光傳播并且不與任何裝置連接配接的光纖。10GBASE-SW主要用于連接配接SONET裝置,它應用于遠端資料通信。

l              10GBASE-LR和10GBASE-LW

主要支援長波(1310nm)單模光纖(SMF),光纖距離為2米到10公裡(約32808英尺)。10GBASE-LW主要用來連接配接SONET裝置時,10GBASE-LR則用來支援“暗光纖”(darkfiber)。

l              10GBASE-ER和10GBASE-EW

主要支援超長波(1550nm)單模光纖(SMF),光纖距離為2米到40公裡(約131233英尺)。10GBASE-EW主要用來連接配接SONET裝置,10GBASE-ER則用來支援“暗光纖”(darkfiber)。

l              10GBASE-LX4

10GBASE-LX4采用波分複用技術,在單對光纜上以四倍光波長發送信号。10GBASE-LX4系統運作在1310nm的多模或單模暗光纖方式下。該系統的設計目标是針對于2米到300米的多模光纖模式或2米到10公裡的單模光纖模式。

萬兆以太網的實體層結構如下:

l              10G串行實體媒體層

10GBASE-SR/SW傳輸距離按照波長不同由2米到300米。10GBASE-LR/LW傳輸距離為2米到10公裡。10GBASE-ER/EW傳輸距離為2米到40公裡。

l              PMD(實體媒體相關)子層

PMD子層的功能是支援在PMA子層和媒體之間交換串行化的符号代碼位。PMD子層将這些電信号轉換成适合于在某種特定媒體上傳輸的形式。PMD是實體層的最低子層,标準中規定實體層負責從媒體上發送和接收信号。

l              PMA(實體媒體接入)子層

PMA子層提供了PCS和PMD層之間的串行化服務接口。它與PCS子層的連接配接稱為PMA服務接口。另外PMA子層還從接收位流中分離出用于對接收到的資料進行正确的符号對齊(定界)的符号定時時鐘。

l              WIS(廣域網接口)子層

WIS子層是可選的實體子層,可用在PMA與PCS之間,産生适配ANSI定義的SONET STS-192c傳輸格式,或ITU定義SDH VC-4-64c容器速率的以太網資料流。該速率資料流可以直接映射到傳輸層而不需要高層處理。

l              PCS(實體編碼)子層

PCS子層位于協調子層(通過GMII)和實體媒體接入層(PMA)子層之間。PCS子層完成将經過完善定義的以太網MAC功能映射到現存的編碼和實體層信号系統的功能上去。PCS子層和上層RS/MAC的接口由XGMII提供,與下層PMA接口使用PMA服務接口。

l              RS(協調子層)和XGMII(10Gbit/s媒體無關接口)

協調子層的功能是将XGMII的通路資料和相關控制信号映射到原始PLS服務接口定義(MAC/PLS)接口上。XGMII接口提供了10Gbit/s的MAC和實體層間的邏輯接口。XGMII和協調子層使MAC可以連接配接到不同類型的實體媒體上。

本文轉自王達部落格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winda/29271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茶鄉浪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