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NGN</b><b>産生的背景和需求:</b>
<b>a.</b><b>通信網發展:</b>
<b>PSTN</b><b>采用集中式架構,交換硬體和呼叫控制以及部分業務邏輯都集中在交換機中完成。</b>
<b>GSM</b><b>移動通信網結構</b>
<a href="http://p.blog.csdn.net/images/p_blog_csdn_net/gnuhpc/598384/o_image_10_633958005690625000.png"></a>
<b>智能網體系結構</b>
<a href="http://p.blog.csdn.net/images/p_blog_csdn_net/gnuhpc/598384/o_image_12_633958005710156250.png"></a>
· SCF:業務控制功能
· SDF:業務資料功能
· SMF:業務管理功能
· SMAF:業務管理接入功能
· SSF:業務交換功能
· CCF:呼叫控制功能
· SRF:特殊資源功能
· SCEF:業務生成環境功能
<b>下一代開放的電信網絡構架:</b>
<a href="http://p.blog.csdn.net/images/p_blog_csdn_net/gnuhpc/598384/o_image_16_633958005719843750.png"></a>
<b>b.</b><b>計算機網絡發展:</b>
<a href="http://p.blog.csdn.net/images/p_blog_csdn_net/gnuhpc/598384/o_image_14_633958005791406250.png"></a>
<b>c.</b><b>三網融合:</b>
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在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
技術推動力
· 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全面采用
· 大容量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
· 軟體技術的發展為三網融合提供了實作手段
· IP協定的普遍采用為三網融合提供了統一的傳送協定
<b>d.</b><b>未來業務需求:</b>
· 傳統電話網對日益增長的資料業務不堪重負
· 人們希望IP網能傳送資料、語音及更多新業務
<b>2.</b><b>基本概念</b>
a )概念:NGN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術語,涵蓋了目前網絡發展的多個領域:
· 以ASON為主的下一代光網絡
· 以IPv6和MPLS為主的下一代網際網路
· 以軟交換和IMS為主的下一代交換控制網
· 以3G和B3G為主的下一代移動網
· 下一代業務網、下一代接入網、下一代管理網,……
NGN是一個能夠利用多種寬帶和具有QoS能力的傳送技術提供電信業務的基于分組的網絡。在NGN中,業務相關功能(service-related functions)獨立于底層傳送相關技術(transport-related technologies) 。該網絡允許使用者不受限地接入網絡,自由地選擇服務提供商和/或業務。NGN支援通用移動性(generalized mobility),進而能夠向使用者提供一緻的、無處不在的業務。
b)最終目标:
實作在任何時間(Whenever)、任何地點(Wher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和任何人(Whoever)進行通信,是未來融合網絡發展的方向。
c)總體特征:
· 基于分組的網絡:利用分組交換技術的靈活性傳送不同帶寬和QoS需求的業務
· 采用分層的體系結構:業務功能與傳送功能相分離,控制、承載、會話、業務相分離,接口逐漸開放和标準化,業務相關的功能與底層的傳輸技術無關,便于各層技術的獨立發展
· 業務驅動的網絡:NGN的終極目标是實作業務的快速有效提供和使用
· 融合異構的網絡:通過核心的分組交換技術實作對各種傳統網絡和多種接入技術的融合
· 支援通用移動性:真正實作使用者随時随地以任何方式使用業務的目标
· 各種不同的識别機制,可以解析到IP位址
d)提供能力要求
· 提供建立、部署和管理各種可能業務的能力:各種媒體類型業務、各種帶寬要求業務、會話型業 務、消息型業務、資料傳送業務、實時和非實時業 務、客戶定制業務、第三方提供的業務等等。
· 業務與傳輸無關:業務功能與傳輸功能之間有明确的區分,它們的演進互相獨立,業務提供獨立于網絡和接入類型。
· 功能實體之間通過标準接口進行通信的能力。
· 支援傳統的和NGN感覺的終端裝置:模拟電話機、傳真機、ISDN終端、蜂窩移動電 話、GPRS終端、SIP終端,……
· 支援QoS保障和安全能力,業務遷移能力
· 支援通用移動性Generalized mobility: 允許使用者或者其他移動實體不管位置是否變化,所處的接入技術環境是否變化,都具有通信和接入業務的能力。業務可用性的程度可能取決于幾個因素,包括:接入網的能力、使用者的歸屬網絡與拜訪地網絡(如果适用)之間的業務等級協定等等。移動性包括具有或者不具有業務連續性的通信能力。
<b>3.</b><b>基本架構</b>
對比與傳統通信網:
允許網絡營運商從不同的制造商那裡購買最合适的網絡部件建構自己的網絡,而不必受制于一家公司的解決方案。
具體舉例:基于軟交換的NGN體系結構(左)和基于IMS的NGN體系結構(右)
基于軟交換的NGN體系結構的核心思想:軟交換是NGN的控制功能的實作,它為NGN提供實時性業務的呼叫控制和連接配接控制功能,是NGN呼叫與控制的核心。軟交換技術作為業務/控制與傳送/接入分離思想的展現,是NGN體系結構中的關鍵技術,其核心思想是硬體軟體化,通過軟體方式實作原來交換機的控制、接續和業務處理等功能,各實體之間通過标準的協定進行連接配接和通信,便于在NGN中更快地實作各類複雜的協定及更友善地提供業務。
功能實體基本功能有:
· 軟交換裝置:呼叫控制、協定功能、業務提供功能、業務交換功能、操作維護功能、計費功能
· 媒體網關功能:接入功能、語音處理功能、媒體流映射功能、受控操作功能、管理和統計功能
· 信令網關功能:對在SCN(電路交換網)中傳輸的信令進行适配,以便使信令能夠以分組的形式傳送到媒體網關控制器(MGC),反之對來自MGC的信令進行轉換,将以IP分組形式發送到SG的信令進行轉換,以便在SCN中進行傳輸
· 媒體伺服器的功能:控制接口、會議功能、錄音和回放、錄像和回放、語音的編碼和解碼、視訊的編碼和解碼、語音識别、文轉音及音轉文功能
· 應用伺服器功能:為使用者提供各種業務
二者比較
· 相同點:基本技術都是基于IP分組網絡,都實作了控制與承載的分離;大部分的協定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許多網關裝置和終端裝置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 不同點:總體差別主要是在網絡構架上,軟交換體系側基于主從控制(MGC/MG),需利用和繼承PSTN的接入網絡,以友善過渡.而IMS可在系統/終端側統一采用基于IP承載網的SIP協定,展現出與接入網的獨立性,并天生支援移動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QoS保障機制。
ITU-T的基本參考模型:
<a href="http://p.blog.csdn.net/images/p_blog_csdn_net/gnuhpc/598384/o_image_26_633958005874531250.png"></a>
NGN Service stratum:NGN中向使用者提供傳送業務相關資料的功能,提供控制和管理業務資源和網絡服務以支援使用者業務和應用的功能。使用者業務可以由業務層的多個子層來實作NGN業務層隻關心在對等實體之間操作的應用和業務。從體系結構的角度來看,業務層的每一子層都可以有自己的使用者、控制和管理平面。
NGN transport stratum:NGN中向使用者提供傳送資料的功能,以及控制和管理傳輸資源以在終端實體之間攜帶這些資料的功能,這些被攜帶的資料可以是使用者資訊、控制資訊和管理資訊,在傳送層實體之間可能建立動态或靜态的關聯來控制和管理資訊傳送。NGN傳送層可以由多個子層來實作。從體系結構的觀點來看,傳送層的每一子層有它自己的使用者、控制和管理平面。
<b>4.</b><b>關鍵技術</b>
· 軟交換和IMS技術:在核心控制層,采用軟交換或IMS提供端到端的業務控制,前者是在IP電話網關功能分解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呼叫控制技術,是電信網發展史上的一塊裡程碑
後者由3GPP提出,是對軟交換的繼承和發展,結構更清晰,功能更完整。
· 核心傳送技術:采用光傳送網和光交換網解決傳輸和高帶寬問題,采用MPLS和IPv6提供有QoS保證的分組傳送能力
· 接入層技術:寬帶接入技術、私網穿越技術、安全認證技術等
· 開放業務提供技術:業務層API技術:Parlay/OSA API、JAIN、SIP Servlet,… 多種層次的業務生成技術:腳本、元件/架構、API
· 端到端的QoS技術、網絡安全技術
· 網絡管理技術、移動性管理
· 網絡融合和業務融合
附注:思考題整理
NGN的定義和主要特點是什麼?
基于軟交換的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與基于IMS的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的異同?
ITU-T給出的NGN分層模型包括哪幾層,各層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通用移動性的含義?
本文轉自gnuhpc部落格園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www.cnblogs.com/gnuhpc/archive/2012/12/11/2813464.html,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