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在古代,大國間的巅峰對決不僅僅是資源土地上的争奪,更是财富利益、人力物力上的博弈。在春秋戰國的曆史上,大大小小的戰争不計其數,有的戰争是諸侯之間約定的君子之戰,也有些則是随便找了個理由就開始向對方開戰的。

此刻就有這麼一場戰争,竟是因為一顆桑樹、幾片桑葉的事情,惹得兩國就開戰了,這就是著名的卑梁之釁,僅僅幾片桑葉卻可以決定吳國和楚國的命運,這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一、幾片桑葉所挑起的戰争

1、卑梁之釁

根據《史記·楚世家》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後期,吳國的邊境城邑卑梁和楚國的城邑鐘離二者僅隻有一界之隔,可以稱得上是各自的邊境,隻要出了城就算是出境了。有一天,北梁與鐘離的兩個女孩在一起采桑葉時,為了争搶幾片桑葉而發生了口角,最終演變成了戰争。起初,兩家人先是趕到了事發地點,雙方争執不下轉而大打出手,結果是楚國鐘離的人打死了吳國卑梁的人。

卑梁的百姓聽聞此事之後,無不怒不可遏,為了此事守城的長官竟然沒有上報,而是選擇帶兵前去掃蕩了鐘離。鐘離的戰事傳到了楚平王的耳邊時,楚平王也不管什麼青紅皂白了,當機立斷派遣軍隊先去占領卑梁,另一邊的吳王也觊觎楚國的土地很久了,正好可以借着這個理由和楚國開戰。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吳王自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派遣公子光率領大軍進攻楚國,最後以吳國攻占了鐘離和楚國另一座重要的城池居巢而結束。後人也把這次因為争搶桑葉而引發的大規模戰争,稱為“卑梁之釁”,以此來警醒人們不要因為無畏的小事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和殺戮,“卑梁之釁、血流吳楚”的典故也随之代代相傳。

2、吳楚為何相争

杜甫的《登嶽陽樓》中有一句名句“吳楚東南風,乾坤日夜浮”,吳楚兩國被浩瀚的湖水給隔開了,兩者本該是關系相好的兩個鄰居,可是因為晉楚争霸時期晉國扶持了下吳國,吳又在楚國的背後捅了一刀子後,就此結下了梁子。

後來吳王諸樊死在了與楚國争奪領地的戰争之中,往後吳楚的關系自然是更加惡劣,已經到了沒法通過外交來調解的地步。在諸樊死後,吳國人一心想要替自己的國王報仇,在這其中仇恨最深的自然是諸樊的兒子,也就是後來帶兵攻打鐘離的吳王阖闾公子光。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吳楚兩個國家在“卑梁之釁”發生之前就已經打了不少仗,雙方之間互有輸赢,二者實力的轉折點在于公子光,自公子光嶄露頭角開始帶兵打仗以來,楚國便開始陷入劣勢。公子光不僅自身的能力過硬,同時還得到了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支援,這二者的實力想必不用多說就可想而知,雙方局勢的勝利天秤也是以慢慢的向吳國傾斜。

吳國的卑梁與楚國的鐘離基本上就是一牆之隔,而漫長的邊境線注定會有不愉快的事發生。兩個的邊境上正好都有桑樹,因為蠶通過吃桑葉可以吐很多絲,蠶絲織起來的布可以賣一個好價錢,是一個家庭重要的收入。而這兩個地方的人都會養蠶,這也成為了這兩個地方的重要經濟來源,是以桑葉就成為了這兩個地方的重要資源。但是偏偏兩者很近,很難區分哪一片桑葉歸屬于哪一地,資源的争奪也成為了兩個國家戰争的原因之一。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二、卑梁之釁後的吳楚兩國

1、吳國兵變

在發生了沖突之後,吳國所帶兵的将領除了公子光外,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伍子胥,他們兩人沒多久就把楚國給打得全軍覆沒,接連攻克下了鐘離和居巢兩地,拿下桑蠶重地的消息傳到了當時吳王的耳邊後,令吳王僚高興不已,認為楚國也不過如此,就決定鳴金收兵。

可是伍子胥并不是這樣想的,他認為楚國此時已經元氣大傷,何不馬上派兵乘勝追擊,再給楚國迎頭痛擊,甚至把楚國給滅了,于是乎他便找了公子光商量此事。令伍子胥更為尴尬的是,公子光拒絕了他的建議,因為公子光認為伍子胥隻是想要借此報吳國的殺父之仇,并不是真心地為了吳國。

公子光其實并不是沒有考慮到出兵楚國,他還肩負着奪回自己王位的使命,萬一這次前去失敗了就前功盡棄了,是以他才選擇了保守政策。伍子胥與公子光在戰事見解上發生了沖突,公子光誤解了伍子胥,伍子胥認為想要稱王就必須兵權在握,這次正好是個機會可是被浪費了,是以伍子胥便心生一計,準備派刺客去刺殺吳王僚,來為公子光奪得政權。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正值楚平王去世,楚國大喪時期,吳王僚趁機派兵偷襲楚國。楚國面對如此不仁義的戰事,自然是舉國發兵血戰。前線戰事緊張之際,公子光見時機已到,便聯合了伍子胥的殺手準備發動政變,擁立自己為王。

公子光先是設宴來款待吳王僚,同時讓刺客專諸把匕首藏入了魚腹之中來進獻,趁着吳王不注意時刺殺他。吳王僚正要吃魚的時候,專諸從魚腹中拿出了匕首直接刺死了吳王,這場面一下子就混亂了起來,很快專諸也被護衛打死,這也就是著名的“魚腸劍”典故。吳王僚死後,公子光也就順利地登上了王位。

2、吳楚之戰愈發激烈

公子光弑王僚自立後,消息便傳到了他叔叔那裡,這讓他叔叔心裡涼了一大截,于是乎就帶着軍隊全部投降楚國了。好在公子光是位明君,他在位的三年裡,厲兵秣馬、富國強兵,在穩定了國家局勢發展後,自己親自帶兵與伍子胥、孫武一同讨伐楚國,不僅拿下了舒稱,還打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可是這郢都打了很久都沒有打下來,于是乎吳王阖廬詢問伍子胥和孫武該怎麼辦,兩人的看法不謀而合,都是隻要同楚國的叛将裡應外合就可打下此城。阖廬就派兵聯合唐、蔡讨伐楚國,最後自然是吳國大勝攻破了郢都,楚昭王隻能棄城逃跑。在進城的時候,伍子胥帶着人瘋狂尋找楚昭王的去處,想要報殺父之仇,可問題是找不到。伍子胥一怒之下就把楚平王的墓給挖了,拖出屍體來鞭了三百下,爾後才停下手來。

縱觀吳楚之戰的整個階段,楚國可以說得上是輸的一敗塗地,最後還隻能逼得楚昭王棄城逃亡。吳楚之戰的結局,最終以秦軍幫助楚國來收複國都結尾,可是起初秦國根本不理會楚國的求助,而這時前來求援的楚國臣子申包胥,他的特長就是哭,在秦國拒絕了救援之後便開始了長達七天七夜的哭喊,最後煩的秦國國君出兵幫忙,這也算是一件奇事了。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雖然楚國也有向秦國進行求助,秦國也派兵幫助楚國收複了都城,可是在秦軍撤退了之後,吳軍又再次進攻楚國,楚國根基不穩得情況下根本就無力招架,最後隻能以遷都為代價來結束了這場争霸。

3、楚國被吳攻破的自身原因

楚平王自己的王位來的也不是很容易,他是楚共王的兒子,作為楚康王和楚靈王的弟弟,他想要當上楚王就必須要經曆流血過程,是以這個楚平王的位置也是一部血腥的殺戮史,是他通過血腥政變所得來。在聯合子比、子晰做掉楚靈王之後,又設計來逼迫子比和子晰自殺讓位,在皇室無人争奪政權後,自己才能安心地坐上了楚國的王位。

楚平王對于帝王之術很是精通,在位期間就一直限制着臣僚的發展,既不允許有德高望重的下屬出現,也不允許有背叛自己的奸臣存在,把權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是以在位期間,明明知道費無忌不是好人,依舊任用費無忌來對抗其他下屬,以此來達到制衡的效果,當然也就坑害了不少的忠臣良将。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楚平王對待下屬的計策,為楚昭王埋下了許多的隐患,不少人因為這些隐患,還被費無忌所迫害。伍子胥、伯嚭等人就是遭受了劫難而來到吳國,被陷害得家破人亡的情況下,自然是緻力于複仇楚國、攻伐楚國,是以吳國大大小小的伐楚戰争不計其數。這麼的戰争不僅是拖累了楚國的經濟發展,還使得楚國國内對于統治階級存在強烈的不滿,這樣的情況也一直持續到了楚昭王時期。

是以楚國内政一直處于不太平的動蕩時期,又恰逢楚平王的去世,年幼的楚昭王即位又不會當政,隻能依靠着令尹來治理國家大事,而偏偏這個楚國令尹囊瓦還是個殘暴昏庸的人,不僅沒幫上忙反倒讓楚國的内政越加混亂。楚昭王剛上台的時期,為了做出一些政績而誅殺了奸臣郤宛、伯州犁和伯州犁之孫伯嚭,因為懼怕遭到他們勢力的報複,狼狽跑到了敵國吳國,還被吳王阖闾給封做了大夫,這真是奇恥大辱。

隻因為幾片桑葉,兩國就開戰了,探究吳楚東南國的起因和惡果

三、總結

通過幾片桑葉的争奪,誘發了吳楚兩國的大規模戰争,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資源争奪戰,還是當時春秋時期國家争霸的表現,兩個國家多年來所積攢的怨氣,在此刻間全部爆發了出來。

參考文獻:

1、《史記·楚世家》

2、《左傳》

3、《楚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