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正式營業,标志着美國零售業的轉折時刻,也标志着自動化、人工智能購物和結賬的未來已來。
不過,跟中國比起來,美國無人零售的進展顯然慢了一大步。
缤果盒子、F5未來商店、阿裡“淘咖啡”……Amazon Go的推出引起中國一大批公司競相模仿,盡管目前在技術上很少人有能夠與亞馬遜Go相比對,但是商店在中國開放的速度表明,無人零售将來可能在中國比在美國或其他地方更為普遍。
以下就将中美無人超市/便利店的技術進行對比,并對傳統超市中應用智能裝置(智能超市)進行簡單總結。在對比中,或許能看到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并對零售業的未來進行展望。
核心技術比:Amazon Go技術更複雜
目前,客戶身份識别與追蹤、貨架商品動态識别、終端自主結算為無人超市三大核心技術。
Amazon Go的身份識别與貨架商品動态采用的是“Amazon Rekognition”技術。首先,消費者用手機像地鐵刷卡那樣,進入店鋪,位于入口處的攝像頭會進行人臉識别,當消費者在貨架前停下來時,攝像頭會捕捉并記錄消費者拿起或放下的商品。Amazon Rekognition能夠在消費者購物流程中進行一系列不同類型的識别,以判斷多種不同的購物場景。
淘咖啡采用生物特征自主感覺和學習系統解決消費者的識别問題。當消費者在入門和貨架上選購商品時,生物識别會先确定人的真實性,然後通過入場掃碼後綁定淘寶ID,把淘寶ID和消費者的生物特征做綁定比對,而貨架商品的動态則由視覺識别技術實作。

此外,也有部分無人超市使用靜脈識别器和實名掃碼認證的方式進行身份識别。深蘭科技Take Go的技術方案是生物識别技術(靜脈識别器),消費者進店需要手掌按在生物識别讀寫器上。在顧客追蹤方面,Take Go使用視覺識别技術對整個無人零售店内物品的監測、識别與跟蹤。
在掃碼認證上,進入缤果盒子、便利蜂等無人超市時,消費者需要掃描二維碼,在購物時,顧客便被無死角的攝像頭全程監控。
在結算上,主流的終端自主結算方式有二維碼結算、RFID結算和混合傳感(計算機技術)結算三種方式,在這三種結算方式中,二維碼結算和RFID結算技術最成熟,應用也最廣泛,代表項目分别有F5未來商店和缤果盒子。
Amazon Go所使用的結算方式屬于混合傳感,在混合傳感流程中包括了進入商店時的、貨架上的紅外傳感器、壓力感應裝置(記錄商品被取走),以及荷載傳感器(記錄商品被放回)等等,這些資料會實時傳輸給 Amazon Go 商店的資訊中樞,每位顧客都不會有延遲。
離店時,傳感器會掃描并記錄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同時自動在消費者的賬戶上結算金額。
三種結算方式及代表項目對比如下:
不過,根據缤果盒子官網消息,賓果盒子已經大規模利用圖像識别技術取代了此前廣泛使用的RFID電子标簽,以節省商品貼标簽的人工和成本。
除了上述三大技術,無人超市/便利店普遍使用的技術還包括動作識别防盜等技術,但各家之間技術差别不大。
智能超市:傳統超市無人化的最便捷路徑
雖然無人超市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但整體設計和建造陳本計算下來,要比傳統的超市高出很多。以Amazon Go為例,自從2016年12月問世後,直到最近才開放,但改進的裝置并不多,這說明一是系統複雜,需要較高的調試成本;二是規模化複制成本高,全國開設店面進度慢。甚至也有人推測,建設一家Amazon Go可能要投入上千萬美元。
是以,從成本層面對零售商來說,對傳統超市的智能化或“低配版”的無人超市——智能超市是實作智能零售的最佳路徑。
據門羅公園報道,1月19日開業的“BravoYH”永輝精緻超市重慶萬象裡店是一家智能超市,也是傳統零售巨頭永輝超市在智能零售領域的探索。
“BravoYH”智能超市內建了不少智能裝置:永輝智能導購機器人、永輝智能随行購物車、智能下單系統、智能配送平台、新一代自助結算系統以及裸眼3D顯示裝置等。另外,超市還具備人臉識别、AR互動遊戲、體感遊戲互動等智能設施。
“BravoYH”超市的智能跟随購物車
以下為門羅公園的評測體驗報告:
進入超市後,第一步,選擇一輛智能随行購物車,帶上其信标手環後,它就會跟随着你。第二步,通過語音請求智能導購機器人的協助,它将帶領着你到達相關商品的陳列區域,并用語音進行商品的介紹。
在購物和結算方面也比較簡單:一是使用“永輝生活”APP掃描商品電子标簽上的二維碼,之後商品就會被添加到APP的購物車中;二是采用傳統的方式,将商品放到智能随行購物車的置物筐中。當采購完所有商品之後,使用APP掃碼方式購物後就可以直接在APP上結算付款,之後智能配送平台就會在30~60分鐘的時間内,将貨物送至3~5公裡範圍内指定的地點。而采用了傳統購物方式的話,則可以選擇自助結算系統,不用排隊即可自己對商品進行一一掃碼,并完成付款。
永輝超市的做法走在傳統零售行業的前列。相比之下,沃爾瑪在智能化方面顯得有些保守,盡管很早就推出“Scan & Go”自主結算系統,但目前仍未實作無人化。最近雖然曝出将在美國50多家店鋪引入貨架掃描機器人的消息,但這些機器人仍不能代替人類。
此外,阿裡系盒馬鮮生、京東的7FRESH等超市,均采用了人臉支付等智能化設施,結算方式大緻類似,這也是反映電商平台新零售口号的具體落地案例。
巨頭涉足無人零售 中國布局速度快于美國
事實上,Amazon Go的推出啟發了中國的零售行業,于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在去年紛紛進軍無收銀的商店。據QUARZT報道,在過去的一年中,已經有數十家創業公司将無人超市的概念落地,僅在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的無人超市/便利店就吸引了10億元人民币(約合1.56億美元)的資金。
去年夏天,阿裡系的“淘咖啡”問世,占地達200平方米,集商品購物、餐飲于一身,實行無人化營運。
不久前,社交媒體巨頭騰訊與創業公司EasyGo合作,在上海開設了一家快閃店,客戶可以購買以微信為主題的商品,而利用小程式技術,進店能夠控制在十秒的時間内。
中國無人零售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美國,在這種趨勢下,“無人網點”的浪潮又超越零售,影響到其他生活領域。
現在,無人的餐廳、卡拉OK廳和小型健身房也遍布全國。與商店一樣,這些網點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可以使用微信或其他方式進行支付。但總的來說,中國所有“無人”事物的迅速崛起表明,國内科技企業将迅速躍上一個新的趨勢——有時比美國的同行快得多。
不過,國内的無人超市雖呈井噴态勢,但顧客的購物體驗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門羅公園評測感受中,最明顯的就是因不同人群對其适應程度不同,導緻不同區域的門店出現兩級分化:由于年輕人較多,使得位于CBD及類似區域的無人超市受歡迎程度較高,而中老年人聚集的居民社群附近的無人超市則相對有些冷清。
此外,反觀智能超市,無論是單店面積還是商品數量都勝于無人超市。這表明智能超市能較好地相容傳統超市的購物模式,覆寫的顧客群體也更廣。另外,相較于單純購物的無人超市,智能超市內建了更多的智能體驗裝置,在購物之外還提供了休閑娛樂等服務,滿足了人們逛街消遣等需求。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1-24
本文作者:克雷格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新智元,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AI_era”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