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真正地進入了編碼階段,我們寫程式的時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業務邏輯來組織我們的代碼。這就要求我們要細化一個用例所需要涉及的業務流程。活動圖用來描述一個業務過程或一個用例的順序流。
1、選擇模型

2、常用的符号。Visio2010中工具欄對活動圖常用的符号都已經有中文描述,這裡不再一一介紹。
3、至此建立活動圖模版的工作就完成了。
活動圖實質上是一個特殊的工作流模型。
1、識别工作流的目标:
2、确定從起始狀态到終止狀态工作流的前置條件和後置條件;
3、定義并識别為實作目标而必須發生的活動和狀态,按邏輯順序将它們放進模型圖,并對它們命名;
4、定義并畫出所有要在模型圖中建立和修改的對象,将這些對象和活動同對象流連接配接起來;
5、按泳道決定誰(who)或什麼(what)将對執行這些活動和狀态負責;
6、從主流程開始,用轉換符号連接配接所有的元素 ;
7、在流程可能要分裂出一個候補流(alternate flow)的地方放置一個判斷;
8、評估模型圖,看是否有并發工作流,如果有,用同步表示分叉(forking)和結合(joining);
9、在每個模型元素的規範視窗中設定動作、觸發器和監護條件
本文轉自陳哈哈部落格園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www.cnblogs.com/kissazi2/archive/2012/06/13/2546846.html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kissaz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