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看官朋友還記得當年那部
《神探狄仁傑》
嗎?劇中梁冠華老師飾演的狄仁傑可以說是惟妙惟肖,演出了狄仁傑的
“老奸巨猾”
,可以說在小編的印象之中狄仁傑就是這個樣子的。
當然,在看這部劇的時候當時也有個疑問,什麼呢?那就是按道理來說狄仁傑以官居宰相一職,同時又是武則天身邊的紅人,可是在劇中狄仁傑的官品僅僅隻有三品。

當時小編還以為這是編劇不懂曆史,後來翻看史書才發現這還真不是編劇上的事,曆史上狄仁傑最高的确也隻有做到三品官。那麼這就引出話題了,狄仁傑當時位極人臣,可以說是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卻僅僅是個三品關,和劇中的大将軍王孝傑平級,和李元芳也隻差一級,那麼狄仁傑這樣是如何駕馭百官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這狄仁傑的
“三品官”?
唐朝官制
其實我們經常聽到電視劇裡講
“一品大員”、“二品大員”
等等,在我們的印象之中或許隻有這些才算高官,然而這樣子的叫法确切來說應該是宋朝之後的事情了,而唐朝則沒有這種說法,因為在唐朝三品官已經是了不得。
唐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代,他上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制,而他的三省六部制這套官制在之後也是為宋朝所繼承。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将官制分為
“九品”
,這現在來說就是當時九品官的雛形,然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制和唐朝時期也有點類似,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品是不常設的,因為在士人的眼中隻有類似孔子這樣的聖人才配;而二品官則是給當時的親王郡王準備的,同時有一些榮譽型官職為當時的士大夫準備,而真正意義上的
“上品官”
大多都是三品。
唐朝的官制某種程度上和這個有點類似,在唐朝時期正一品大官是三師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與太尉、司空、司徒,從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師,同時一品官對應的是親王郡王。
然而這些官職就和之前所說的一樣,大部分都是榮譽型官職,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權,很大程度上是表彰用的。而且這一品級的官職還有一點極為特殊,那就是名額有限,是以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塔尖上的那個人,一般都隻是會在特定時候才會授予,比如你因公殉職,然後皇帝表彰一下你就封你這個品級的官員。
是以在唐朝時期很少有人能夠榮登一品,那麼二品官呢?二品官在唐初時期隻有一個尚書令。
從東漢時期開始,光武帝劉秀鑒于
“三公”
權力太大已經深深威脅到了皇帝的地位,于是便将三公的權力開始逐漸向
“尚書台”
傾斜,而尚書台從東漢時期開始已經成為了名義上的行政中心,而這就是
“尚書省”
的前身,而在當時尚書省的最高職官就是尚書令。
然而
“尚書令”
有一點比較特殊,那就是李世民夜曾經擔任過這個官職,在發動
“玄武門之變”
之時李世民當時擔任的就是
。
是以有這層因素,在唐朝時期
也是有名無實,名義上是二品官,可是實際沒人敢擔任這個職位,古時候的人特别講究避諱,尤其是君王的名字以及官職,畢竟一不小心就是掉腦袋的事。
而尚書令之後的官職是從二品的尚書仆也,然而在後期尚書省的權力開始不斷被削弱,尚書仆也雖然看起來尊貴,可是實際上就如同之前那些官職一樣成為了一個虛職。
從這就可以看出,唐朝時期至少在狄仁傑那個時期,一二品的官是很難當的,是以當時三品官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高官了。
雖然隻有三品架不住人家權力大啊
上述大緻講的就是唐朝時期的官制,接下去再講講當時狄仁傑所擔任的官職,當時狄仁傑所擔任的官職是
“同鳳閣鸾台平章事”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官職是什麼意思。
鳳閣的叫法實際上隻有武則天時期才有,實際上他正确的叫法應該是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平章事就是平章軍國重事,解釋起來就是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同中書門下就是與中書令和尚書令平級都是三品,從這字面意思就能夠感受的出他的位高權重了。
唐朝時期的官制大體上還是沿用的隋朝的,而當時的最高決策機關就是我們常說的
“三省六部制”
,其中“中書省”政令和政策的起草與釋出;“門下省負責政令和政策的審查,及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尚書省典領百官,負責執行中書省制定的,門下省審查完成的中央政令和政策。
在當時為了友善三省長官議事,唐朝時期專門設定了另一個機構叫做
“政事堂”
,友善三省長官聯合辦公。
然而這個機構的出現也産生了一個沖突,因為能夠進入政事堂的唯有三省長官,而當時三省長官幾乎囊括了當時朝廷大大小小的軍政要務,也就是說整個朝廷都處于他們的掌控之中。
更要緊的是,唐朝時期世家門閥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而三省長官大部分都是由世家子弟擔任,這無異于從皇帝手上分割了權力。
是以當時皇帝為了分割三省長官手上的權力便開始着手削弱三位宰相的權力,同時安排自己的親信共同參與中樞的決策。
貞觀元年,李世民安排魏征進入
參預國事,以當時魏征的品級是無法進入政事堂的,于是乎李世民就授予魏征平章事的臨時官職,使得他們名正言順的進入中樞。
的确,狄仁傑的官職從今天角度來看看似是不高,但是在當時已經屬于高官了,而且他的
“平章事”
更是可以随時上達天聽,是以從當時唐朝人的角度來說狄仁傑的官職已經屬于百官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