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青雲推薦了這篇這麼好的演說
謝謝卓和百忙中抽空幫我review,修改,提出很好的建議
謝謝Lily,在我初稿完成後大半夜還幫我校對,修正,提出非常寶貴的意見
說明: 原文中的英文内容有些錯誤,和視訊有出入, 是以按照視訊為準.()中的内容均是我為了友善了解所加, 每個标題後的圖檔均來自原PPT
以下是演講内容:
開場白:
謝謝,大家好,很高興能夠來到邁阿密。昨晚我從紐約抵達的時候還很冷,地上都是積雪,但是現在這裡卻很溫暖很舒服,非常高興能夠來到這裡。
我用過很多的web應用,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投資方式都是非常直接的。在投資前我們很清楚什麼樣的應用是我們感興趣的,如果這産品我們不感興趣,那我們就會直接告訴項目的負責人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相反,我們就會采納這個産品。緊接着如果發現産品和我們産生共鳴,那麼我們就會嘗試去了解他。一旦這個産品,以及對應的服務和項目團隊都非常吸引我們,那麼我們就會去投資。
這十項是我一直在web應用中尋找的。我敢肯定在座的一定有人會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是這确确實實是對于優秀的web應用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是以,今天的主題就是:“建構成功web應用的十項黃金法則”。
1. 速度

首先,我相信速度是最為重要的,對于一個web應用來說,速度快是所有特征中最重要的。如果你的應用很慢,人們是不會去用它的,這個在主流使用者(一般使用者)中要比進階使用者更加來的顯而易見。我認為對于進階使用者來說,他們有的時候很能了解建構一個非常快速的應用背後的挑戰和苦難,是以當他們面對速度緩慢的應用的時候,或許他們還能忍受。但就以我的妻子和孩子來說,他們是我認為的主流使用者(一般使用者),一旦某個應用速度慢了,他們不會耐心地等下去了,而是立馬放棄使用。
2.即時效用
“即時效用”的意思就是說服務(其實就是web應用,因為web應用多數就是提供服務)對你來說是實時有幫助的(簡單實用,并且具有實時性)。如果你建構一個服務,然後使用者要想使用他不得不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如下流程:配置服務,啟動它,導入聯系人,做許許多多和資料有關的事情。那我想絕大部分人會放棄使用。服務必須要對使用者來說是即時可用的,而這一點被很多人所忽視.
利用許多技巧可以使得你能夠快速讓你的應用達到這種即時效用,舉個比較适當的例子:當你建構一個資訊服務的時候,一開始甚至長期你都可以在網絡上的其他地方爬取比較受歡迎的資訊作為你自己的服務。但是有一點,你一定要給使用者即時的有幫助的資訊。
另一個例子是:當Google大概4,5年前釋出Google Video的時候,差不多同一時間YouTube也釋出了同樣的服務。如果你在上傳一個視訊到Google Video,之後你得到了一個消息說:“一個星期後你的視訊将會被播放出來”。當然了,這樣的方式顯然不是很好。而相比,YouTube提供了線上實時的編碼工作,你可以立馬看到你上傳的視訊。這就是我想要說的關于即時效用的東西。
3.軟體即是媒介
關于這點我有很多想說的. 我的觀點是現在的軟體即是媒介。特别是消費者軟體,當人們使用你軟體的時候就如同接觸各種媒介一樣。這裡我所說的媒介是指諸如雜志,新聞,電視節目等傳統媒介。比如”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浮華世界”(一本雜志)和“時尚”(時尚雜志);FOXNews和CNN,每一種媒介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獨一無二的态度和堅持。
同傳統的媒介一樣, 我認為現在的軟體也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态度。有些看上去諸如“Fail Whale(失敗鲸)”(twitter當機時候的提示圖案)很“傻乎乎”的東西,其實也是一種個性化的東西。 雖然對于Twitter使用者來說當機這件事難免有些尴尬,但人們仍會穿着”Fail Whale”的衣服在街上行走, 這至少證明了一點: 這個服務背後有屬于自己的特點,它提供了一種媒介,用同一種聲音将人們聯系在一起. 這就是我想要說的. 這一點對于web應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4.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尤其在你建構應用初期. 而後你可以慢慢地增強你網站的功能. 以Facebook為例, 如今在他它的服務中提供了20到30種不同的核心功能.但是, 在它剛剛起步的時候他的應用卻非常的簡單好用.我想這就是一個好的應用所必須具備的.
5. 可程式設計
對于web應用開發者而言, 我覺得這一點本身無需多說. 但是我認為非常的關鍵,非常的重要.能夠讓其他人通過某種方式在你的應用基礎上建構其他的應用或者在你應用基礎上添加其他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意味着開放(你應用的)API,并且在我看來是可讀寫的API. Delicious的創始人兩三年前和我說如果API不是可讀寫的,那就不算是開放API. 這個已經在我們公司内部形成了一個信條了. 我們認為如果API隻是可讀的,那麼它和RSS沒什麼差別.
不是所有我們投資的應用都開放了可讀寫API, 但我們始終嘗試着鼓勵并且說服他們這樣做. 可程式設計性最為重要的一點是, 人們能夠通過這個能夠令你的應用更有價值, 給你的應用注入更大的能量, 為你的應用帶來更多的使用者, 更多的資料以及更多的财富. 或許2,3年前, 我們還會投資不具備高可程式設計性的web應用,但在今天我們肯定不會這麼做了,因為如同速度一樣, 可程式設計性對于成功的web應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6. 個性化
個性化對于使用者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就好像我前面一張ppt提到的,你要讓第三方的開發者乃至使用者都為你的應用注入他們的“能量”,他們在你的應用中注入越多的他們個性化的東西,他們就會對你的應用更加有歸屬感和擁有感,這很有可能會成為你推動市場的重要力量。個性化你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可以讓使用者自定義背景,上傳頭像,添加自定義的内容等等等等,這些都能讓使用者就對你的應用産生歸屬感。
7. RESTful(計算機領域專業名詞)
我不确定我用這個詞是否準确。我想在座的大部分都應該知道什麼是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簡稱)。它是一個軟體架構中提出的一個觀點即:任何事物都應該有詳細的定義。但是我這裡所指的REST則有些許不同,甚至有點使用不當,但是不管怎麼樣我仍然覺得還是講得通的,還是挺有道理的。
軟體架構中的REST指的是你的每資源都有一個可被通路的URL來表示,這個是在軟體架構層面的。但是我對他的定義則有些古怪,我所謂的REST是指整個應用層面,其中所有的資源都有一個URL,而且是一個非常簡潔,容易了解的URL。
好比Twitter在3,4個月前釋出的Twitter list,如果你去某人的twitter頁面,單擊了“lists”這個連結,你就會看到類似于“twitter.com/fredwilson/list/….”這樣的URL,這個URL就表示了我twitter上的所有的list。整個Twitter應用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建構的,它上面所有的資源都是以簡單易懂的URL來直接表示的。你可以拿到這個URL,然後通過email或者其他方式發送到網際網路上。
以上就是我想要說的關于RESTFUL的東西,盡管有些怪異,但是我認為對于成功的web應用來說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8. 讓你的應用更容易被人發現
這張ppt和上一張ppt有點像。當你剛剛建構好你的應用的時候,它就好像是一堆稻草上的一根針。世界上存在着說不上成千上萬吧,至少也有成千上百的應用和你類似,那麼怎麼樣才能讓人們發現你的應用呢?基于這一點,我認為,你要做的就是搜尋引擎優化。對于優化,你不僅僅要知道其規則更要清楚如何去優化。你的應用必須要讓Google能夠很容易的發現。
9. 簡潔
我認為,簡潔意味着你應用的頁面不要太擁擠。你的頁面應該讓人一目了然,任何頁面都不要放置太多的功能點在上面,要讓使用者一看就能知道是幹什麼的,怎麼用。
當你進入Tumblr的登陸界面的時候,它整個頁面上就隻有兩個巨大的輸入框,用來輸入使用者名和密碼,非常簡潔直白,我非常喜歡。使用者非常清楚這個頁面是幹嘛的以及如何使用。這點非常重要,很多人都低估了這種簡潔性的價值,總覺得頁面上的功能越多越好。
10. 趣味性
最後一點,同樣重要的是娛樂化。我們合廣投資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有6個關鍵詞(類似學校的校訓之類的),有一個碰巧和我說的這一點吻合。這六個關鍵詞是:移動化、社會化、全球化、娛樂化、智能化,第六個我忘記了。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和我們的web應用有關的東西,而其中娛樂化就是我想要說的。
之前有人說我放一個空的場地隻有積水的圖檔作為背景不好,但是我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這張ppt上的圖檔是舊金山的南方公園。在這個滑梯的上面隻有一小塊地方,但是就在這一小塊地方上誕生了Twitter:那是一個春天,有天中午4,5個來自一家名叫Odeo的公司的員工來到這個公園讨論他們要建構的新的項目,最後就在這個滑梯上方的那一小塊平台上,想到了Twitter。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放這張圖的原因。
總之,對于web應用來說,娛樂化是非常重要的. 遊戲互動性是指你可以用他來引導使用者做一些事情. 舉個不是web apps的例子吧,一款具有良好互動性的名叫Weight Watchers的遊戲, 它的良好互動性展現在。你可以在這個遊戲中建立一個目标,然後去努力完成這個目标,同時,你可以将你的目标公布出來,當你達到目标之後會獲得一些獎勵。就是這一遊戲互動性得Weight Watchers非常的成功。
不同的應用可以提供不同的遊戲互動性,比如linkedIn,我有些朋友在這上面就喜歡在上面結識更多的朋友,就好像人們在Twitter上就想讓更多人來follow自己,或者自己去follow更多的人一樣。這是所說的就是另外一種遊戲互動性了。
本文轉自Justin部落格園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www.cnblogs.com/justinw/archive/2010/07/29/1788243.html,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