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耳機選購指南

随身聽是一種便攜的随身聽音裝置,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友善人們攜帶,可随時随地的享受音樂。随着技術進步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更向往高品質的生活,随身聽也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聽的需要了,而是要在随身的基礎上更好的享受音樂,最好的辦法就是給随身聽配一副好的而又搭配

  随身聽是一種便攜音響裝置,最大的優勢就是友善人們攜帶,可随時随地的享受音樂。要更好地享受音樂,最好的辦法就是給随身聽配一副好的而又搭配得當的耳機。

  在耳機的選購中,多數非專業的使用者肯定都會見到一些耳機專用術語,但是往往卻不知其中真實含義,在下面的小貼士中我們将簡單的介紹一下部分耳機專用術語。

  頻率響應:指耳機能表現的頻率範圍,一般的值是20~20000Hz(低音-高音),12~39000Hz意味着這款耳機能表現更多的音頻細節,聲音“更真實”一些,30~17000Hz意味着在30Hz以下的音頻段細節耳機不能分辨,卻使低音效果很“沉重”有分量,高音情況類似。 

阻抗:上面這款大耳機的阻抗為300歐,而某随身聽耳機的阻抗隻有16歐;阻抗越大,需要音源的輸出功率也越大,随身聽裝置的輸出功率小,因而隻适合阻抗低的耳機,不然就推不動耳機發聲了。當然毫無疑問阻抗越高的耳機搭配輸出功率大的音源聲音效果相當好。 

總諧波失真:表明了耳機的音質平穩、清晰、保真程度,上面這款耳機“小于或等于0.1%”的名額是相當好的,一般的耳機為0.7%左右,這個值越小越好。 

聲壓級:又稱“靈敏度”,這個值越高,在同樣的音源輸出功率下聲音越大;随身聽耳機的靈敏度要比監聽級耳機更高,在110db左右,是以對于随身聽耳機來說這個值越大越好。 

  連線:中高檔随身聽耳機在導線上十分重視,不同的線材對音質影響較大;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線的長短,在選購時要充分估計适合自己的長度,如果你打算總是把MP3挂在脖子上或放在上衣口袋,那麼就下決心挑選短線吧,而如果要把機器放在挎包或褲子口袋,便要選擇長線。 

我們在選擇随身聽耳機時,不論是耳塞式、頭戴式或其它配戴形式的耳機。在制造技術方面可以從幾方面去識别判定:比如:外觀工藝、導線品質、插頭品質等都至關重要。特别是插頭如果品質不好的插頭,就會出現接觸不良所引起的雜音等等。另外是插頭與導線接頭處的塑膠成型工藝,一副好品質的耳機插頭成型工藝都是采用二次注塑成型的,也就是它的外表一般是用軟性無毒PVC或特殊的軟性環保材料加工。與金屬接觸部分都是用較堅硬的塑膠比如ABS、PP材料注塑成型的因為使用這種方式在使用中才不容易将導線折斷。 

一般耳機的标稱輸出功率與實際輸出功率的誤差,比标稱使用時間與實際使用時間的誤差還要大一些。比如标稱可以使用100小時,但是我們無論怎麼小心的使用也會低于100小時,有60小時左右就很不錯了。而實際輸出功率,比如标稱輸出 5MW,實際使用時一般隻有零點幾個毫瓦,即使把音量開到最大也不會超過一點五個毫瓦。 

原因何在?因為影響輸出功率的不僅有電池、電路等硬體,還有碟片等軟體以及耳機搭配的原因,耳機的标稱往往是峰值功率,實際額定功率一般隻有峰值的5%~20%。耳機搭配不合理,通常可以影響輸出功率一倍以上。而普通唱片的錄音電平是遠遠達不到理論值的,甚至某些大動态的發燒碟片為了有更好的細節表現,錄音電平比正常值還要低很多。這對随身聽的輸出功率的影響就更大了。是以部分耳機标稱5MW,實際輸出能達到1MW的也很少。 

還有,我們也不要盲目的相信耳機的各種參數,耳機的各種參數是在特定條件下(一般是在消音室,零分貝為參考标準),與實際使用上是有一些誤差的,有的甚至有很大誤差。同時也不要盲目的認為隻要換了耳機就可以從本質上改善音質。這就象DIY組裝電腦一樣,每一個部件發揮的好壞以及整體水準的發揮是與搭配的合理性分不開的。 

其實不同品牌、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耳機都有其特點,有适合的音樂和不适合的音樂類型,各人也有不同的喜好,選購時最好到能試聽的商家,各個耳機都聽一遍,看哪個最适合自己。而且本次我們将所推薦的耳機産品特别分為男生版和女生版,就是希望能讓各位使用者選擇真正适合并自己喜歡的耳機。

本文轉自斯克迪亞部落格園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www.cnblogs.com/sgsoft/archive/2009/05/25/1488736.html,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