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中國同志群體的月薪高,其一份調查資料表明,這些群體月薪是全國平均水準的5倍。這些群體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吸引商家的關注。至于同志的原因,現在還沒有定論,同志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25日報道稱,“同志商務”(WorkForLGBT)本月公布的一項對中國1.8萬LGBT群體開展的調查發現,應答者月薪平均為10298元,是全國平均水準的5倍。同志商務還發現,他們往往都對某些品牌保持着忠誠,并且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大都沒有子女。
這項調查是同志商務本月早些時候主辦的中國LGBT群體粉紅經濟市場大會召開後出台的,那次大會考察了LBGT群體的市場潛力,引吸了從新興企業到财富500強企業等多家公司,包括霍尼韋爾國際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微軟公司等。
設在美國的研究公司社群營銷&視角(CMI)稱,中國的LGBT群體每年支出4700億美元。同志社群淡藍網的首席執行官耿樂認為,中國的LGBT群體已經達到7000多萬人,“相當于英國的總人口”。淡藍網是全世界最大的同性社交軟體應用之一,有1500萬使用者。
報道稱,在同志商務開展的調查中(這項調查号稱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LGBT調查)22%的應答者說,他們的經濟狀況“很好”;但29%的應答者稱情況不如一年以前。眼下,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降至25年來的最低。2014年對8000名LGBT人群開展的調查顯示,19%的人說,他們處境“很好”,但21%的人說情況不如以往。
報道稱,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有意到國外舉行同性婚禮,三分之一的人有意到國外尋求代孕服務:對LGBT群體來說,這兩項行為在中國都屬非法。
報道稱,到目前為止,在華公開迎合LGBT群體的往往是多國公司、高技術企業或希望走向全球的中國公司。
但是,市場營銷高管們說,大多數中國人仍然覺得同志在中國保守的儒家社會顯得不可思議。同志商務開展的另一項調查發現,隻有五分之一的中國人說他們認識的人裡有LGBT,美國和歐洲的這一比例由遠遠高于80%。
調查發現,LGBT人群出國旅行的頻率往往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前往他們感覺自己受歡迎的地方。在亞洲之外,最受歡迎的目的地是美國;在距離中國較近的地方,首選地包括香港、泰國和澳門。
上海的律師阿普麗爾說:“我們所有的同志朋友都特别喜歡泰國,那兒是同志的天堂。”阿普麗爾與她的同性伴侶、從事銷售的格雷絲一起生活。因為還沒出櫃,她倆都拒絕透露自己的姓氏。
報道稱,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市場研究公司輿觀調查公司的中國與南韓區經理劉珉(音)說,但是,這也意味着在華公司可以左右逢源。他說,很多中國人往往認為廣告中的彩虹旗隻是一個鮮豔的裝飾,或者手拉手的同性伴侶隻是朋友,而LGBT群體卻明白其中的意思。
連結
同志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這裡讨論的是“絕對同志”,或金賽“性傾向”标尺标在6區的,終生隻對同性有性行為、性幻想和/或性追求的人。
中國古代如何看待同志
關于同志的原因,在中國傳統文獻中也有一些說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将同志的産生歸之于先天。例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在他的名著《随園詩話》中,講到一個叫做“春江公子”的人,貌似婦人,已娶妻,但與妻子不睦,喜歡與男性青少年相處、共睡,他做詩說:“人各有性情,樹各有枝葉,與為無鹽夫,甯做子都妾。”無鹽,即宣王王後鐘離春,後世用以比喻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子都則為古代美男子的名字。春江公子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各不相同的,像樹的枝葉各不相同一樣;我雖身為男人,但與其做賢惠女人的丈夫,不如做漂亮男人的小老婆。這就把同志的原因歸之于天生使然。另一類将同志歸之于後天,認為是環境使然,例如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寫道:“凡女子淫佚,發乎情欲之自然,娈童則本無是心,皆幼而受绐,或勢劫利餌耳。”大意是說,凡女子淫蕩,是因性欲的自然湧現,而娈童則不然,他們本來沒有這種心性,乃是由于童年時所受到的影響造成的,或是因為有錢有勢者的威脅利誘造成的。這就把同志的原因歸之于後天的影響。
國外研究:同志有生物基礎
近幾十年來,國外對同志有大量的研究。例如,由于觀察到男同志者之行為,有的傾向于女性化,是以懷疑這些人是否雄性激素分泌不足。然而,實際測量卻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結果:雄性激素分泌不足、分泌過高、分泌水準無差别的報告都有,因而無法下一個一緻的結論。
1952年,卡爾曼報告在37對男性同卵雙胞胎中,同志的一緻率為100%,而在26對異卵雙胞胎中,一緻率隻有15%,是以,他強調基因遺傳在同志發生上的重要性。1991年,性學家伯裡與皮拉達的報告是:在56對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之一為同志,則另一亦為同志或至少為雙性戀的比例為52%,在54對異卵雙胞胎中則為22%。這些統計結果,似乎都暗示生物因素對同志之性取向有着相當程度的影響。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曾經進行了一項研究,使用了當時最好的心理量表,并請到了出色的量表說明師,對30個同志男人進行了研究,并對照了30個同樣年齡、智商和教育情況的異性戀男人。結果是,量表的專業解釋者不能把同志者和與其對照的異性戀者差別開來,而且,專家給這些男人的心理健康所打的分數,在同志者和異性戀者之間沒有差別。
同志可能來自遺傳?
目前,已在近300種哺乳動物和鳥類中發現有同性性行為。這一發現也使人想到,同志可能來自遺傳。
1990年,美國神經科學家利維在權威刊物《科學》上發表了著名的研究,提出性取向具有生物學基礎的另一證據。他檢視了41具遺體的大腦,包括19名死于AIDS(艾滋病)或其并發症的同志男子,16名異性戀男子(其中有6人死于AIDS),以及6名推測為異性戀的女子,觀察發現腦部與性取向有關的細胞。
1993年,哈麥等人宣布某種類型的男同志是偏向于由母系來傳遞,且其基因遺傳部位就在X染色體長臂的頂端的Xq28上。
當然,所有這些研究,并不足以達成一個公認可靠的結論,因為分别存在着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結果差别很大,或樣本太小,或缺乏可重複性等方法學上的問題。可以看出的是:同志的生物學本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認證。
對同志的成因,也有種種的非生物學解說。例如社會學習論,認為同志是習得的行為形态;家庭決定論,有人認為不慈祥、不和藹的父親有礙兒子的男性化和女兒的女性化的發展;心理分析論,主張同志起源于早期的不良親子關系,也有心理分析學家認為同志是一種自戀情結所緻;社會決定論,斷言同志是社會建構的結果;互動論或多重模式,認為同志乃由生物因素、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如今看來,這些非生物學的解說,即便能找到某些例證,實際上也會是一些相對同志者或境遇性同志者,并不是讨論真正的同志者,即絕對同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