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用戶端林芝8月3日電(彭甯鈴)“看!白頭到老!”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縣甲央曲培的家中,老伴杜應芳一出來,甲央曲培便揭下帽子,示意大家看自己和老伴的一頭白發。
近日,“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西藏林芝市波密縣,走進了甲央曲培、杜應芳和周勁名、尼瑪拉姆兩個民族團結家庭。

甲央曲培和杜應芳在家中。彭甯鈴 攝
看,白頭到老!
甲央曲培今年74歲,是土生土長的藏族人。他的老伴杜應芳今年67歲,是四川成都人。從1976年結婚,到現在,老兩口已經一起生活了45年。
1954年,兩條當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川藏公路與青藏公路同時通車,涉藏地區百姓告别了“鳥道羊腸、天梯棧道、溜索橫渡”,迎來公路跑汽車的時代。
後來,為了調運物資,西藏成立了專門跑運輸的車隊,甲央曲培是車隊的修理工。到四川工作時,經人介紹,他認識了杜應芳。
“我的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他很照顧我的家庭。”談到兩人的結合,杜應芳眼睛濕潤。
1976年,兩人結了婚。但在當時,身邊有很多人不了解,杜應芳為什麼嫁到西藏。
時間證明,杜應芳的選擇沒有錯,兩人一起生活的45年,沒有紅過臉。
“我倆相當好。”甲央曲培說,結婚沒多久,兩人便回到了西藏,想到妻子在這邊沒有親戚,隻能依靠自己一個人,“我要把她照顧好”。現在,他年紀大了,妻子也會悉心照顧他,還會給他洗腳。
生活中,有人向杜應芳誇甲央曲培的“好”。她回說,“當然好,不好我怎麼會嫁給他?”
甲央曲培夫婦婚後育有一子一女,杜應芳沒有工作,甲央曲培就在外面撇柴火補貼家用,柴火十塊錢一捆。兩人就這樣把孩子拉扯長大,雖然辛苦,一家人也快快樂樂。
如今,老兩口日子過得不錯。他們的女兒在拉薩工作,兒子則在波密一所學校當了副校長,還有4個孫子孫女。一家人和和美美,每年都會回到成都過年。
周勁名一家。彭甯鈴 攝
“夫妻同心,黃土成金”
西藏林芝波密縣易貢鄉的周勁名和尼瑪拉姆則是一對年輕夫妻。
“我從小就對西藏有種特别的印象,我想我長大後一定要到這裡看一看。”周勁名是四川樂山人,從小就對西藏有特殊情感,2004年,當他從老家來到拉薩做廚師時,大概不會想到,他會在西藏收獲愛情。
2008年,周勁名随工作輾轉到了易貢。易貢本地人尼瑪拉姆就在村裡開小賣部。周勁名經常在這裡買東西,一來二去,緣分就開始了。
“以前的女朋友想不到一起,但跟她反而能聊到一起,也許這就是緣分吧。”周勁名笑說。
在周勁名眼中,妻子很善良,從來沒有說過誰的壞話,想過誰的不好,是個“肯吃虧”的人,這一點和自己很像。
而相比丈夫的侃侃而談,面對媒體,尼瑪拉姆則十分羞澀,始終低着頭不肯多說。周勁名教妻子“誇自己”,“你就說,跟我在一起開不開心,幸不幸福?我的性格脾氣,平時對人的心胸如何?”她也隻是笑。
但當正式采訪結束,和丈夫分開後,尼瑪拉姆在自家經營的理發店裡“悄悄”告訴記者們,丈夫周勁名“很好”。
拉姆說,她曾有過一次“包辦婚姻”,生活得并不幸福,以至于曾有過不再結婚的念頭。“我們認識3年多,我一直沒有答應他。”
拉姆沒想到,周勁名一直對她很好,家裡父母和7個姊妹都很喜歡他。終于,在2012年,兩人結了婚。
周勁名的大女兒和她獲得的獎狀。彭甯鈴 攝
結了婚,一個小家逐漸經營起來。起初,夫妻倆在租來的小木屋裡經營小吃店、飯館,生活狀況不佳。
“那時一天隻有小吃賣得多一點,都靠附近的老百姓過來消費,營業額一天就一兩千塊錢,一家三四個人還累得不行。”周勁名說。
辛苦攢了一部分資金後,通過借款和父母的支援,2017年,他們建了農家樂。除了賣蒸菜、湯鍋,夫妻倆還經營起了家庭旅館。目前,旅館已有十來個房間,到旅遊旺季,基本能住滿客人。
2013年,周勁名還帶拉姆回老家學習了理發。村裡實施鄉村振興建設,夫妻倆還對外租賃機械,以供打水泥路面、承包混凝土攪拌等工作。
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多元化的經營讓這個小家富裕了起來。如今,夫妻倆的農家樂一年能有30萬元左右的收入,理發店每月能有5000元左右,機械承包一年也有20萬元上下。
周勁名說,将來,如果來到這裡的旅客更多,夫妻倆還考慮建小型遊樂園,以吸引更多的客人。
如今,周勁名和拉姆的大女兒即将讀四年級,小兒子即将上二年級。“兩個都很聰明,品學兼優,每年都能拿到獎狀。”周勁名自豪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