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序言
2 GNOME與KDE交替發展% M" O/ h% R( b f, ~7 W' n9 V, G
3 GNOME獲得商業公司的支援
4 KDE3.5可實作半透明和陰影效果,界面華麗、軟體豐富% n o) W, h$ c7 r; |* j3 }8 S1 ^7 y. b
5 GNOME 1.4解決了穩定性問題,功能初步完善- {0 \1 R0 G, \ M# {, _
6 KDE與GNOME走向融合5 M2 H5 a/ c/ \' P
序言 / v& b7 j9 W% b* D! K3 E
! q- B4 l8 ~0 M! S, C( W
雖然在商業方面存在競争,GNOME與KDE兩大陣營的開發者關系并沒有變得更糟,相反他們都意識到支援對方的重要性—如果KDE和GNOME無法實作應用程式的共享,那不僅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将導緻Linux出現根本上的分裂。
# }9 D6 u& a$ u
KDE與GNOME是目前Linux/UNIX系統最流行的圖形操作環境。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今,KDE和GNOME都經曆了将近十 年的漫漫曆程,兩者也都從最初的設計粗糙、功能簡陋發展到相對完善的階段,可用性逼近Windows系統。圖形環境的成熟也為Linux的推廣起到至關重 要的作用,盡管Linux以核心健壯、節省資源和高品質代碼著稱,但缺乏出色的圖形環境讓它一直難以在桌面領域有所作為,導緻Linux桌面應用一直處于 低潮。如果大家還有印象,一定會記得1999-2001年間Linux發展如火如荼,當時國内湧現出大量的Linux發行版廠商,但當使用者發現Linux 距離實用化還有十萬八千裡的時候,Linux熱潮迅速冷卻。業界也對此一度灰心失望,其中一部分廠商因無法盈利迅速銷聲匿迹,另一部分廠商則不約而同将重 點放在伺服器市場—與桌面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Linux以穩定可靠和低成本的優勢在伺服器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一些Linux廠商放棄桌面化努力的同時,國際開源社群卻不斷發展壯大,自由的理念吸引越來越多一流的程式員參與。與商業模式不同,自 由軟體程式員在開始時都隻是利用業餘時間開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并将其自由公開,這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貢獻行為。盡管開發進度緩慢,但認同自由軟體理念的開 發者越來越多,一個個開源項目逐漸發展壯大。
在此期間一個被人忽視的重大事件就是商業巨頭也積極參與進來,IBM、RedHat、SuSE、Ximian、Novell、SUN、 HP等商業公司都直接介入各個開源項目,這些企業或者是将自身的成果免費提供給開源社群,或者直接派遣程式員參與項目的實際開發工作,例如SuSE(現已 為Novell收購)在KDE項目上做了大量的工作,RedHat、Ximian(現已為Novell收購)則全程參與Gnome項目,IBM為 Linux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性代碼,是推進Linux進入伺服器領域的主要貢獻者,SUN公司則将StarOffice贈送給開源社群,并資助成立著名的 OpenOffice.org項目。這樣,大量的自由軟體程式員都可以從各個項目的基金會中領到薪水。在這一階段,開源項目擺脫了程式員業餘開發的模式, 而由高水準的專職程式員主導,這也成為各個自由軟體項目的标準協作模式。與商業軟體公司不同,自由軟體項目的參與者都是首先為個人興趣而工作,他們的共同 目标都是拿出品質最好的軟體,在協作模式穩定成形之後,各個軟體就進入到發展的快行道。進入2005年後,這些項目基本上都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最突出 的代表就是Firefox浏覽器的成功,而作為兩大圖形環境,KDE和GNOME分别發展到3.5和2.12版本,兩者的可用性完全可以媲美 Windows。更重要的是,開源社群的發展壯大為這些項目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KDE項目将超越Windows作為自己的目标,力量更強大的 GNOME項目更是将開發目标定在超越Mac OS X的Aqua圖形環境;Firefox則計劃運用GPU的硬體資源來渲染圖像,達到大幅度提高速度的目的;OpenOffice.org在努力提升品質的 同時奠定了開放文檔格式标準。除了上述主要項目之外,我們也看到如Mplayer播放器、Xine播放器、Thunderbird郵件用戶端、SCIM輸 入平台等其他開源項目也在快速發展成熟之中,且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項目在誕生。有意思的是,除了涉及到軟體開發外,還出現了為Linux設計視覺界面的開 放協作項目,全球各地有着共同目标的藝術家通過網際網路組織到一起,共同為Linux系統設計一流的視覺界面、系統圖示,而所有的自由軟體程式員都有一個共 同的目标,那就是開發出一流水準的軟體提供給大衆使用。這種基于挑戰自我、帶有濃烈精神色彩的軟體開發模式成為商業軟體之外的另外一極。現在,微軟面對的 并不是那些隻在業餘時間鼓搗代碼的程式員,而是分布在全球各地、數量龐大、且擁有一流技術水準的開發者,這些開發者被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個有序的協 作團隊,大量實力雄厚的商業公司在背後提供支援。雖然今天的Linux系統還無法在桌面領域被廣為接納,但隻需要兩、三年時間,高速進化的Linux平台 将可達到全面進軍桌面的水準,也正是看到其中的機會,Novell、RedHat等重量級Linux 企業都不斷在技術和市場推廣方面加大投入,Linux桌面化近在咫尺。! R6 g- E5 F( c+ u' b
( i8 `% R* ^# H. P& ^/ L
在介紹完必要的背景之後,我們将進入關于KDE與GNOME的技術專題。如果你是剛剛接觸Linux的新手,一定會對KDE和GNOME 感到困惑不已—為何會有兩個功能重複、操作習慣迥異的圖形環境?這不僅麻煩也耗費開發者精力。通過本文,你将獲得清晰的答案。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将在本文 中向大家介紹KDE 與GNOME的實際水準、各自的優點和未來發展趨勢。如果你對Linux桌面應用有些興趣,那麼未來的KDE/GNOME一定會讓你感到震驚不已。
- X3 T$ L/ h# @1 b4 H ~
( j& H4 x0 B) B8 t3 ]7 @
在介紹KDE和Gnome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介紹UNIX/Linux圖形環境的概念。對一個習慣Windows的使用者來說,要正确了解 UNIX/Linux的圖形環境可能頗為困難,因為它與純圖形化Windows并沒有多少共同點。Linux實際上是以UNIX為模闆的,它繼承了 UNIX核心設計精簡、高度健壯的特點 ?無論系統結構還是操作方式也都與UNIX無異。簡單點說,你可以将Linux看成是UNIX類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版本。我們知道,微軟 Windows在早期隻是一個基于DOS的應用程式,使用者必須首先進入DOS後再啟動Windows程序,而從Windows 95開始,微軟将圖形界面作為預設,指令行界面隻有在?要的情況下才開啟,後來的Windows 98/Me實際上也都隸屬于該體系。但在Windows 2000之後,DOS被徹底清除,Windows成為一個完全圖形化的作業系統。但UNIX/Linux與之不同,強大的指令行界面始終是它們的基礎,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圖形界面風潮席卷作業系統業界,麻省理工學院(MIT)也在1984年與當時的DEC公司合作,緻力于在UNIX系統上開發一個分 散式 的視窗環境,這便是大名鼎鼎的“X Window System”項目。不過,X Window(請注意不是X Windows)并不是一個直接的圖形操作環境,而是作為圖形環境與UNIX系統核心溝通的中間橋梁,任何廠商都可以在X Window基礎上開發出不同的GUI圖形環境。MIT和DEC的目的隻在于為UNIX 系統設計一套簡單的圖形架構,以使UNIX工作站的螢幕上可顯示更多的指令,對于GUI的精美程度和易用程度并不講究,畢竟那時候能夠熟練操作UNIX的 都是些習慣指令行的高手,根本不在乎GUI存在與否。1986年,MIT 正式發行X Window,此後它便成為UNIX的标準視窗環境。緊接着,全力負責發展該項目的X協會成立,X Window進入了新階段。與此同步,許多UNIX廠商也在X Window原型上開發适合自己的UNIX GUI視窗環境,其中比較著名的有SUN與AT&T聯手開發的“Open Look”、IBM主導下的 OSF(Open Software Foundation,開放軟體基金會)開發出的“Motif”。而一些愛好者則成立了非營利的XFree86組織,緻力于在X86系統上開發X Window,這套免費且功能完整的X Window很快就進入了商用UNIX系統中,且被移植到多種硬體平台上,後來的Linux也直接從該項目中獲益。當然,這些早期的X Window環境都設計得很簡單,許多GUI元素模仿于微軟的Windows,但 X Window擁有一個小小的創新:當滑鼠指針移動到某個視窗時,該視窗會被自動激活,使用者無需點選便能夠直接輸入,簡化了使用者操作—這個特性在後來的 KDE和Gnome中也都得到完整的繼承。
; e# J7 _6 N/ s6 d) U
由于必須以UNIX系統作為基礎,X Window注定隻能成為UNIX上的一個應用,而不可能與作業系統核心高度整合,這就使得基于 X Window的圖形環境不可能有很高的運作效率,但它的優點在于擁有很強的設計靈活性和可移植性。X Window從邏輯上分為三層:最底層的X Server(X伺服器)主要處理輸入/輸出資訊并維護相關資源,它接受來自鍵盤、滑鼠的操作并将它交給X Client(X用戶端)作出回報,而由X Client傳來的輸出資訊也由它來負責輸出;最外層的X Client則提供一個完整的GUI界面,負責與使用者的直接互動(KDE、 Gnome都是一個X Client),而銜接X Server與X Client的就是“X Protocol(X通訊協定)”、它的任務是充當這兩者的溝通管道。盡管UNIX廠商采用相同的X Window,但由于終端的X Client并不相同,這就導緻不同UNIX産品搭配的GUI界面看起來非常不一樣。 KDE項目的發起
MIT的X Window推出之後就成為UNIX圖形界面的标準,但在商業應用上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以Sun公司上司的Open Look陣營,一派是IBM/HP上司的OSF(Open Software Foundation)的Motif,雙方經過多年競争之後,Motif最終獲得領先地位。不過,Motif隻是一個帶有視窗管理器(Window- Manager)的圖形界面庫(Widget-Library),而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 GUI界面。經過協商之後IBM/HP與SUN決定将Motif與Open Look整合,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一個名為 “CDE(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的GUI作為UNIX的标準圖形界面。 遺憾的是,Motif/CDE和UNIX 系統的價格都非常昂貴,而當時微軟的Windows發展速度驚人并率先在桌面市場占據壟斷地位,CDE則一直停留在UNIX領域提供給root系統管理者 使用,直到今天情況依然如此。
& L- [$ H3 i7 t1 V8 \& z( |
KDE 1.0盡管設計粗糙,但它奠定了整個KDE項目的基礎* d- O4 h7 `1 K7 {
' g* V! K6 ?. S. ~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開源模式推進的Linux在開發者中已經擁有廣泛的影響力。盡管X Window已經非常成熟,也有不少基于 X Window的圖形界面程式,但它們不是未具備完整的圖形操作功能就是價格高昂(如CDE),根本無法用于Linux系統中。如果Linux要獲得真正意 義上的突破,一套完全免費、功能完善的GUI就非常必要。1996年10月,圖形排版工具Lyx的開發者、一位名為Matthias Ettrich 的德國人發起了KDE(Kool Desktop Environment)項目,與之前各種基于X Window的圖形程式不同的是,KDE并非針對系統管理者,它的使用者群被鎖定為普通的終端使用者,Matthias Ettrich希望KDE能夠包含使用者日常應用所需要的所有應用程式元件,例如Web浏覽器、電子郵件用戶端、辦公套件、圖形圖像處理軟體等等,将 UNIX/Linux徹底帶到桌面。當然,KDE符合GPL規範,以免費和開放源代碼的方式運作。
KDE項目發起後,迅速吸引了一大批高水準的自由軟體開發者,這些開發者都希望KDE能夠将Linux系統的強大能力與舒适直覺的圖形 界面聯結起來,建立最優秀的桌面作業系統。經過艱苦卓絕的共同努力,KDE 1.0終于在1998年的7月12日正式推出。以當時的水準來說,KDE 1.0 在技術上可圈可點,它較好的實作了預期的目标,各項功能初步具備,開發人員已經可以很好地使用它了。當然,對使用者來說,KDE 1.0遠遠比不上同時期的 Windows 98來得平易近人,KDE 1.0中大量的Bug更是讓人頭疼。但對開發人員來說,KDE 1.0的推出鼓舞人心,它證明了KDE項目開源協作的開發方式完全可行,開發者對未來充滿信心。有必要提到的是,在KDE 1.0版的開發過程中,SuSE、Caldera等Linux商業公司對該項目提供資金上的支援,在1999年,IBM、Corel、RedHat、富士 通-西門子等公司也紛紛對KDE項目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自此KDE項目走上了快速發展階段并長期保持着領先地位。但在2004年之後,GNOME不僅開 始在技術上超越前者,也獲得更多商業公司的廣泛支援,KDE喪失主導地位,其原因就在于KDE選擇在Qt平台的基礎上開發,而Qt在版權方面的限制讓許多 商業公司望而卻步。
Qt是一個跨平台的C++圖形使用者界面庫,它是挪威TrollTech公司的産品。基本上,Qt同X Window上的 Motif、 Open Look、GTK等圖形界面庫和Windows平台上的 MFC、OWL、VCL、ATL是同類型的東西,但Qt具有優良的跨平台特性(支援 Windows、Linux、各種UNIX、OS390和QNX等)、面向對象機制以及豐富的API,同時也可支援2D/3D渲染和 OpenGL API。在當時的同類圖形使用者界面庫産品中,Qt的功能最為強大,Matthias Ettrich在發起KDE項目時很自然選擇了Qt作為開發基礎,也正是得益于Qt的完善性,KDE的開發進展頗為順利,例如Netscape5.0在從 Motif移植到Qt平台上僅僅花費了5天時間。這樣,當KDE 1.0正式釋出時,外界看到的便是一個各項功能基本具備的GUI操作環境,且在後來的發展中,Qt/KDE一直都保持領先優勢。有必要提到的 是,TrollTech公司實質性參與了KDE項目,如前面提到Netscape 5.0 的移植工作就是由TrollTech的程式員完成,而KDE 工程的發起者、Matthias Ettrich本人也在1998年離開學術界加入TrollTech,并一直擔任該公司的軟體開發部主管,是以 TrollTech公司對于KDE項目擁有非常強的影響力(當然不能說絕對掌握,畢竟KDE開發工作仍然是由自由程式員協作完成的)。我們前面提 到,KDE采用GPL規範進行發行,但底層的基礎Qt卻是一個不遵循GPL的商業軟體,這就給KDE上了一道無形的枷鎖并帶來可能的法律風險。一大批自由 程式員對KDE項目的決定深為不滿,它們認為利用非自由軟體開發違背了GPL的精神,于是這些GNU的狂熱信徒兵分兩路:其中一部分人去制作 Harmonny,試圖重寫出一套相容Qt的替代品,這個項目雖然技術上相對簡單,但卻沒有獲得KDE項目的支援;另一路人馬則決定重新開發一套名為 “GNOME(GNU Network Object Environment)”的圖形環境來替代KDE,一場因為思想分歧引發的GUI之戰開始了。 Qt是整個KDE的基礎,它采用雙重授權
GNOME與KDE交替發展
* f) h1 e1 t {' w: b# J" r% p2 s
GNOME項目于1997年8月發起,創始人是當時年僅26歲的墨西哥程式員Miguel De Icaza。關于GNOME的名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典故:Miguel到微軟公司應聘時對它的ActiveX/COM model頗有興趣,GNOME(Network Object Model )的名稱便從此而來。GNOME選擇完全遵循GPL的GTK圖形界面庫為基礎,是以我們也一般将GNOME和KDE兩大陣營稱為GNOME/GTK和 KDE /Qt。與Qt基于C++語言不同,GTK采用較傳統的C語言,雖然C語言不支援面向對象設計,看起來比較落後,但當時熟悉C語言的開發者遠遠多于熟悉 C++的開發者。加之GNOME/GTK完全遵循GPL版權公約,吸引了更多的自由程式員參與,但由于KDE先行一步,且基礎占優勢,一直都保持領先地 位。1999年3月,GNOME 1.0在匆忙中推出,穩定性奇差無比,以至于許多人笑稱GNOME 1.0還沒有KDE 1.0 Alpha穩定,而同期的KDE 1.1.2無論在穩定性還是功能上都遠勝于GNOME,直到10月份推出的GNOME 1.0.55版才較好解決了穩定性問題,給GNOME 重新赢回聲譽。由于思想分歧,當時GNOME的開發者與KDE的開發者在網絡上吵得天翻地覆,幾乎達到互相仇視的地步。但不管怎麼說,GNOME都跌跌撞 撞邁出了第一步,盡管那時KDE幾乎是所有Linux發行版預設的桌面環境。- w8 D7 D" ^( b; b
KDE2.0擁有豐富的應用軟體,實力明顯超過GNOME。
GNOME的轉機來自于商業公司的支援。當時Linux業界的老大RedHat很不喜歡KDE/Qt的版權,在GNOME項目發起後 RedHat 立刻對其提供支援。為了促進GNOME的成熟,RedHat甚至專門派出幾位全職程式員參與GNOME的開發工作,并在1998年1月與GNOME項目成 員攜手成立了RedHat進階開發實驗室。1999年4月,Miguel與另一名GNOME項目的核心成員共同成立Helix Code公司為GNOME 提供商業支援,這家公司後來更名為Ximian,它事實上就成為GNOME項目的母公司,GNOME平台上的Evolution郵件套件便出自該公司之 手。進入2000年之後,一系列重大事件接連發生,首先,一批從蘋果公司出來的工程師成立Eazel公司,為GNOME設計使用者界面和 Nautilus(鹦鹉螺)檔案管理器。同年8月,GNOME基金會在Sun 、RedHat、Eazel、Helix Code(Ximian)的共同努力下正式成立,該基金會負責GNOME項目的開發管理以及提供資金,Miguel本人則擔任基金會的總裁。此 時,GNOME獲得許多重量級商業公司的支援,如惠普公司采用GNOME作為HP-UX系統的使用者環境,SUN則宣布将StarOffice套件與 GNOME環境相整合,而GNOME也将選擇 OpenOffice.org作為辦公套件,IBM公司則為GNOME共享了SashXB極速開發環境。同時,GNOME基金會也決定采用Mozilla 作為網頁浏覽器。KDE陣營也毫不示弱,在當年10月份推出萬衆矚目的KDE 2.0。KDE 2.0堪稱當時最龐大的自由軟體,除了KDE平台自身外,還包括Koffice辦公套件、Kdevelop內建開發環境以及Konqueror網頁浏覽 器。盡管這些軟體都還比較粗糙,但KDE 2.0已經很好實作了Matthias Ettrich成立KDE項目的目标。也是在這個月,TrollTech公司決定采用GPL公約來發行Qt的免費版本,希望能夠以此赢得開發者的支援。這 樣,Qt實際上就擁有雙重授權:如果對應的Linux發行版采用免費非商業性的方式進行發放,那麼使用KDE無須向 TrollTech交納授權費用;但如果Linux發行版為盈利性的商業軟體,那麼使用KDE時必須獲得授權。由于TrollTech是商業公司且一直主 導着KDE的方向,雙許可方式不失為解決開源與盈利沖突的好辦法。TrollTech宣稱,雙許可制度徹底解決了KDE在GPL公約方面的問題,但 RedHat并不喜歡,RedHat不斷對GNOME項目提供支援,希望它能夠盡快走向成熟,除RedHat之外的其他Linux廠商暫時都站在KDE這 一邊,但他們同時也在發行版中捆綁了GNOME桌面。
$ x/ \) S1 v3 n7 i
在2001-2002年,火熱一時的Linux運動開始陷入低潮期,幾乎所有的廠商都發現桌面Linux版本不可能盈利,而易用性的不 足也讓業界不看好Linux進入桌面的前途。但在伺服器市場,Linux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直接對UNIX和Windows Server造成威脅。不過,秉承自由軟體理念的開發者們并不理會外界的論調,他們一直将Linux桌面化作為目标,GNOME項目和KDE項目都在這期 間獲得完善發展。2001年4 月,GNOME 1.4釋出,它修正了之前版本的Bug,功能也較為完善,但在各方面與KDE依然存在差距;同年8月,KDE發展到2.2版本。2002 年4月,KDE跳躍到3.0版本,它以Qt 3.0為基礎,各項功能都頗為完備,具備卓越的使用價值;兩個月後,GNOME陣營也推出2.0版本,它基于更完善的GTK 2.0圖形庫。進入到2003年後,KDE與GNOME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較量。1月份,KDE 3.1推出,而GNOME 2.4則在随後的2月份推出,兩大平台都努力進行自我完善。也是在這一年,Linux商業界出現一系列重大的并購案:1月份,Novell公司宣布收購德 國的 SuSE Linux,而SuSE Linux是地位僅次于RedHat的全球第二大Linux商業企業;8月,Novell接着将GNOME的母公司 Ximian收歸旗下。這兩起并購案讓Novell成為實力與RedHat不相上下的強大Linux企業,而Novell和RedHat就成為能夠影響 Linux未來的兩家企業。在圖形環境上,SuSE一向選擇KDE,并在KDE身上投入相當多的精力,在被Novell并購後,SuSE的桌面發行版盡管 還側重于KDE,但同樣不喜歡Qt授權的Novell已經開始向GNOME遷移。 GTK庫是GNOME項目的基礎,它完全采用GPL授權是以獲得廣泛支援。
) z, u6 [7 c3 Y8 D
GNOME獲得商業公司的支援
+ S, U; |: R; ~3 ~! R
進入2004年後,KDE與GNOME依然保持快速發展,KDE陣營分别在2月份和8月份推出3.2、3.3版本,GNOME則在3月和9月推出 2.6和2.8,兩者的版本更新步幅旗鼓相當。到3.3版本的KDE已經非常成熟,它擁有包括KOffice、Konqueror浏覽器、Kmail套 件、KDE即時消息在内的一大堆應用軟體,且多數都達到可用标準,功能上完全不亞于Windows 2000。而GNOME更是在此期間高速發展,GNOME 2.8版本的水準完全不遜于KDE 3.3,而且此時兩者的技術特點非常鮮明:GNOME講究簡單、高效,運作速度比KDE更快;KDE 則擁有華麗的界面和豐富的功能,使用習慣也與微軟Windows較類似。商業支援方面,RedHat還是GNOME的鐵杆支援者,IBM、SUN、 Novell、HP等重量級企業也都選擇GNOME,而KDE的主要支援者暫時為SuSE、Mandrake以及中科紅旗、共創開源在内的國内發行商。 2005年,厚積薄發的GNOME開始全面反超,3月份的2.10、9月份的2.12讓GNOME獲得近乎脫胎換骨的變化,加之 OpenOffice.org 2.0、Firefox 1.5等重磅軟體的出台讓GNOME如虎添翼;KDE方面則分别在3月和11月推出3.4和 3.5,其中KDE 3.5也逼近完美境地,我們認為它的水準與GNOME 2.12不相伯仲。但KDE在商業支援方面每況愈下,Novell在11月宣布旗下所有的商業性發行版将使用GNOME作為預設桌面(仍會對KDE Libraries提供支援),SuSE Linux桌面版則會對KDE與 GNOME提供同等支援,而社群支援的OpenSuSE仍将使用KDE體系—但誰都明白GNOME将成為Novell的重心,KDE隻是活躍在免費的自由 發行版中。
KDE3.5可實作半透明和陰影效果,界面華麗、軟體豐富8 V( U& t: v6 q& A
到這裡,我們發現一個頗富戲劇性的結局:緻力于商業化的KDE反而失去了重量級商業企業的支援,盡管一些中小規模的Linux企業因技術能力問題将 繼續支援KDE,但它的商業前途有限。而遵循GPL、完全不以商業化為目的的GNOME反而在該領域大獲成功。許多Linux發燒友都不明白為什麼優秀的 KDE會受到如此待遇,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沒有哪一家重量級企業喜歡受制于人,也許KDE的Qt不需要很多授權費,但誰知道TrollTech公司以後會 不會漫天要價?既然有免費的GNOME可以選擇,那為什麼不呢?基于此種理由,RedHat、Novell兩家最大的Linux企業和SUN都采用 GNOME,而它們對GNOME的鼎力支援也讓該項目可擁有足夠多的技術保證,為今後的高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需要糾正一個可能的誤解,雖然 Novell收購了Ximian,但RedHat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雙方對GNOME的貢獻都是互相共享的,因為GNOME以GPL自由版權公約發行, 合作即共赢。至于KDE項目,雖然它失去這些商業巨頭的支援,但沒有能力轉換桌面的中小Linux廠商将繼續追随KDE,而且在非商業的社群Linux發 行版中,KDE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5 p0 C% X& T3 h" e0 D! b
GNOME 1.4解決了穩定性問題,功能初步完善' n B" |* Z) e% m1 ~- D
) M0 k2 I& G; x. G- ~4 D3 x
雖然在商業方面存在競争,GNOME與KDE兩大陣營的開發者關系并沒有變得更糟,相反他們都意識到支援對方的重要性。如果KDE和GNOME無法 實作應用程式的共享,那不僅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将導緻Linux出現根本上的分裂。事實上,無論是GNOME的開發者還是KDE的開發者,他們都有着 共同的目标,就是為Linux開發最好的圖形環境,隻是因為理念之差而分屬不同的陣營。KDE與GNOME的商業競争對開發者們其實沒有任何利益影響(隻 有TrollTech會受影響),基于共同的目的,KDE與GNOME陣營大約從2003年開始逐漸互相支援對方的程式—隻要你在KDE環境中安裝 GTK庫,便可以運作GNOME的程式,反之亦然。經過兩年多的努力,KDE和GNOME都已經實作高度的互操作性,兩大平台的程式都是完全共享的,例如 你可以在GNOME中運作Konqueror浏覽器、Koffice套件,也可以在KDE中運作Evolution和OpenOffice.org,隻不 過執行本地程式的速度和視覺效果會好一些。在未來一兩年内,KDE和GNOME将進行更高等級的融合,但兩者大概永遠都不會合為一體—GNOME還是 GNOME,KDE也還是KDE。或許你覺得這是浪費開發資源而且很可能讓使用者無從選擇,但我們告訴你這就是Linux,它與Windows和 Mac OS X有着絕然不同的文化。更何況全球有越來越多自由軟體開發者(是以不必擔心浪費開發資源),Linux使用者的使用偏好也不可能總是相同,保持兩個并行發展 的圖形環境項目沒有什麼不妥。至于GNOME項目和KDE項目的開發者們,曾經因為理念不同而吵得天翻地覆,但他們現在盡釋前嫌,因為所有人都意識到,他 們其實彼此需要,團結在一起可以讓他們在硬體廠商面前有更大的發言權,進而促使廠商在推出Windows驅動的同時也提供相應的Linux 版本,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借鑒優秀的設計,確定Linux擁有一個最出色的圖形桌面環境。, T$ j$ }5 ^4 V+ t
# `! t6 i! R) a4 a
GNOME 2.12保持慣有的簡潔和高效
KDE與GNOME走向融合# o& k/ k. P2 i) I3 M
$ a7 }/ z, k8 a# g2 o
2006年,GNOME與KDE都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獲得商業公司和更多自由程式員支援的GNOME躊躇滿志,将超越的目光放在 Mac OS X系統。也許你認為Windows Vista的半透明和三維界面将Linux遠遠抛在後面,那麼我們告訴你這是絕對的誤解,GNOME目前已經可以實作類似的效果,Novell在前幾個月 就向外界作過詳細的示範。目前的KDE也可支援相當不錯的半透明和陰影特效,技術上毫不落後于 GNOME。現在,GNOME項目朝向革命性的3.0版本邁進,KDE則緻力于開發同樣有重大技術變革的4.0,這兩個成果大概在2007年可進入現實, 屆時Linux系統将具備更卓越的可用性。也就是說,Linux桌面應用的全面鋪開指日可待,而除了開發者和廠商的努力外,如何向企業和個人使用者推廣以及 提供教育訓練将是廠商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我們今天恰好站在這樣的一道門檻上。; p7 P, \' S7 ?( D/ \
http://wiki.linuxtoy.org/index.p ... 4%E6%88%98%E4%BA%897 r- `( `" w9 P,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