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開源”,就是開放資源(Open Source)的意思。不過在程式界更多人習慣把它了解為“開放源代碼”的意思。
在計算機發展的早期階段,軟體幾乎都是開放的,任何人使用軟體的同時都可以檢視軟體的源代碼,或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修改它。在程式員的社團中大家互相分享軟體,共同提高知識水準。這種自由的風氣給大家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進步。
但不久之後,以微軟為主的一些商業公司就破壞了這種風氣。這些商業公司從自由的計算機社團裡雇傭了大量的技術高手,開發帶有知識産權保護的專有軟體。他們在分發軟體的時候也不再附帶源代碼。從此,專有軟體的時代到來了。直到現在,專有軟體不公開源代碼仍是預設的行業潛規則。
即使這樣,崇尚自由的鬥士們也沒有妥協。他們認為,數字時代本應是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擷取軟體資源及其源代碼,而不應該被少數商業公司所控制。是以由 Stallman為領袖的一群富有激情的技術高手們發起了自由軟體運動,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即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FSF 頒發了 GNU GPL 通用公共許可,GPL 明确定義了自由軟體的含義,即使用者擁有使用軟體、修改軟體、重新釋出軟體以及改善再利用軟體等四種自由,作為前提的,自由軟體必須公開所有的源代碼。 GPL 成為自由軟體世界中的最高精神綱領,它成功地建立了一個軟體中的自由王國,并保證開發者、使用者都擁有充分的自由權。另外,在自由軟體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盜版的概念。
“自由軟體”的英文是“Free Software”,這不免為許多人所誤解,人們經常把它和“免費軟體”連系在一起,免費的恰恰都是些低級的,這使得自由軟體蒙上了一層陰影。于是大家決定給自由軟體一個更易了解的别名“開源軟體”。開源一詞則由此得來。
是以,開源即是自由的化身。它講述了一種公開的、自由的精神。軟體開源的發展曆程 ,為我們軟體行業以及非軟體行業的人都帶來的巨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