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鵬越
編輯/大風
華誼的衰落驗證了一件事:觀衆隻在意好電影,不在乎出品方是誰。
《鐵道英雄》作為主旋律電影,華誼期望它能重制《八佰》的輝煌,拯救自己的62億負債。可上映18天票房勉強勉強剛過億,排片占比僅有4%。而華誼在《鐵道英雄》的總投資超過3億,票房至少要拿到8億左右才能回本。
除了《鐵道英雄》以外,今年華誼出品的多部電影票房不佳。國慶檔的動畫電影《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上映23天票房僅為3540萬,制作成本都收不回來。雖然華誼聯合出品的《我和我的父輩》票房亮眼,但華誼的分成比例極低,僅能從十億票房中分成150萬元至190萬元。
今年10月12日,華誼釋出公告,公司實控人的王中磊計劃6個月内減持5558萬股,約是華誼總股本的2%。而在此之前,王中磊就因公司現金流不足,将所持華誼股份80%被質押,他哥哥王中軍所持華誼股份的95%也被質押。
華誼連年不利,連續3年巨虧62億,公司股價累計下跌近90%。除了質押股份以外,王氏兄弟為了還債變賣了香港一處别墅,還有畢加索和梵高的油畫,但負債額依舊高達16.5億。
而華誼的失敗從某種程度來說,意味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一直以來,在中國娛樂圈内,有個所謂“京圈”,在80年代就已經初具規模,貫穿整個中國電影高速發展黃金時期。它是一個個導演、演員、編劇、制片人的小圈子組成的“經濟共同體”。涉及到電影電視劇的制作、投資、發行,關系利益錯綜複雜,就連國内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中影集團,它的董事長韓三平就是京圈發起人之一。
京圈之中有陳凱歌、馮小剛、姜文、葛優等等耳熟能詳的代表人物。圈内的大佬愛用“自己人”、“熟面孔”,也就是所謂的禦用演員。資源多、機遇多就成了京圈的代名詞。娛樂圈千方百計想要跻身京圈的小演員數不勝數,就連當紅的影帝影後,很多都有京圈背景。
而華誼就是這個“京圈”的先鋒隊,京圈的作品大多都是由華誼投資出品。這些名導名演也為華誼撈足了票房,讓華誼成為娛樂圈第一公司。
華誼為了綁緊和京圈的關系,甚至高溢價收購大量挂名公司:2013年,華誼2.5億收購了張國立名下的浙江東升,溢價率高達36倍;2015,華誼7.5億收購了成立僅一天的東陽浩瀚,溢價超出100倍;同年又斥資10億收購了馮小剛名下東陽美拉70%股權;除此以外,還收購Angelababy、馮紹峰、李晨的幾家挂名公司,這些挂名公司總花費近40億巨資!
高溢價收購,形成了巨額的商譽,比起資産減值損失,商譽減值損失更大。而曾經讓國内明星擠破頭的京圈,也是風光不再。爆款電影越來越少,老套的故事變成了爛梗,再也不能抓住年輕觀衆的心。
王中磊曾說:“華誼的天下,有一半是馮小剛打下的。”曾作為京圈代表、和華誼一哥的馮小剛,也是今非昔比,經曆一連串的負面事件,再也撐不起“馮氏賀歲片”的名頭。連續兩部影視作品《隻有芸知道》和《北轍南轅》,票房低、收視率差,最終慘淡收場。甚至因為部分情節過于浮誇炫富,引來差評如潮。
極為諷刺的是,這一對曾經親密無間的戰友,因為馮小剛的票房失利,華誼就以對賭協定為由,索要高達1.68億的賬款。
反觀華誼的競争對手:博納影業勢頭迅猛、北京文化異軍突起、光線傳媒不甘示弱,這三家公司接連押中《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魔童降世》《你好李煥英》等多部40億票房以上電影,淨盈利額屢創新高。而這些電影,背後都沒有京圈的身影。
比起對手的輝煌戰績,華誼就遜色的多,甚至國内票房累計前十的電影中,沒有一部是華誼制作出品。
華誼依靠京圈完成原始積累,在國内影視行業萌芽之際,壟斷半個娛樂圈;又在一衆老炮兒啞火,爆款内容缺失下,陷入休克。真可謂是成也京圈,敗也京圈。
在觀衆口味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曾經的電影風格對于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倘若王中軍、王中磊還不做出改變,推陳出新,那華納恐怕就要不姓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