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電影票房資料。

《誤殺2》上映3天破3.4億。
什麼概念?
兩年前的《誤殺》系列第一部,首周末的票房是2.25億元。
不僅超越自身,還重新整理了五年内同期上映影片中,最佳首周末三天的票房成績。
今天,我就來好好盤盤這部片——
《誤殺2》
1
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
“為愛的人,再奮不顧身一次。”
這個“再”,就提前解釋了故事的主旨。
第一部《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肖央飾演的李維傑,為了維護女兒,與警方展開了殊死一搏的較量。
《誤殺2》改編自《迫在眉梢》,也繼承了類似的設定,為了家庭去挑戰權威。
父親沒有固定收入,母親收入微薄,兒子被查出了心髒病,需要做手術換心髒。
怎麼辦?
當然是傾家蕩産也要治。
求醫院,求保險,求親戚朋友。
但就算把房子賣了,也還是湊不夠手術費。
幸運的是,兒子的心髒配型找到了,器官就在路上。
不幸的是,交不上錢,心髒就會輪給别人。
父親咬咬牙,找了高利貸,把錢湊齊了。
他興沖沖找到醫生,卻被告知“心髒沒有了”。
原來是有人動用特權轉移了心髒。
兒子在和死神賽跑,這也許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
父親計上心來,策劃了一場劫持急救室的大戲。
肖央飾演的林日朗,就是這名被逼上絕路的父親。
盡管導演不同,故事不同,但肖央卻作為《誤殺》系列的靈魂人物被保留了下來。
他的氣質與精湛的演技,為這個背水一戰的底層小人物注入了靈魂。
等一個影帝提名。
2
不知大家觀影時有沒有注意到——
《誤殺2》有三條推動劇情發展的貫穿線。
明線是螢火蟲,暗線是有形的槍和無形的“槍”。
兒子問:“(螢火蟲)為什麼在燈光下就不亮了呢?”
林日朗答:“因為它的光太微弱,隻有在黑暗中才能被看到。”
對于螢火蟲,監制陳思誠是這樣解釋的:
“在面臨困境時,人性的光芒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展現”。
實際上,面對能吞噬一切的黑暗,即便螢火蟲拼盡全力發光,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但它的光芒不是無用的。
它帶給了有同樣處境的人一絲反抗的勇氣,那這些許的鼓勵,總有一天會像積沙成塔,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光明。
再看看暗線——
有形的槍有兩把。
第一把握在主角林日朗手中,名叫“底線”。
電影前部分通過幾個暗示性的鏡頭,讓大家誤以為林日朗走投無路,從查罰款的交警處搶奪了警用配槍。
随後警察張正義也口頭證明了這一點。
于是“他有槍”的已知資訊,就鑄成了觀衆的心理盲區。
這導緻後續林日朗槍殺卧底警察的事件,變得尤為可信與震撼。
但當真相揭曉的那一刻,這把槍,又變成了林日朗做人底線的象征物。
槍是假的,殺人是假的,就連身為劫匪的惡意,也是假的。
隻有父愛是真的。
而第二把有形的槍,就是擊斃林日朗的那把,名叫“現實”。
普通人與當權者的對抗,無異于蜉蝣撼樹。
一位平凡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兒子,挾持了急救室裡的無辜者,铤而走險挑戰當權者。
如果他能順利拿到心髒并全身而退不負任何代價,那這就是個童話故事。
最後的槍聲,才是真正敲響了現實的鳴鐘。
既然林日朗踏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路,那就别奢望日子還能一如往常。
現實永遠比想象更加殘酷。
兩把有形的槍之外,還有三把無形的“槍”。
無形的槍第一次出現,是在父子兩人的玩鬧中。
“突突突,突突突”
樹枝裝成槍,看誰先“中槍”倒下。
為了讓兒子開心,父親假裝中槍癱軟在地,兒子瞬間露出心滿意足的興奮笑容。
這是一把毫無殺傷力,卻能促進父子關系的“槍”。
第二次無形的槍變了意味,成為了這個家庭從和諧到不幸的重大轉折。
球場上,兒子艱難赢得了比賽,父親頗有默契地雙手比槍來慶祝勝利。
殊不知,命運卻真實地向兒子“開了一槍”,心髒肥大這個定時炸彈被精準命中。
兒子應聲倒地。
無形的槍的第三次現身,與擊斃林日朗的那把有形槍在同一時間。
有形的槍瞄準的是林日朗的眉心,而無形的槍,卻擊垮了整個家庭。
兒子的病看似通過心髒移植被解決,但之後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卻并沒有畫上句号——
得知真相後兒子的沖突心理、接下來排異藥物的費用、父親借的高利貸所産生的利息、母親如何在無房無存款的情況下帶着孩子繼續活下去......
家庭問題的背後,牽扯出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或許有些觀衆會問,這部《誤殺2》,究竟“誤殺”了誰?
從小的方面看,林日朗的死亡,本質上就是一種誤殺。
一個善良且為家庭付出的父親,勤勤懇懇生活,卻被逼得走上絕路,不幸身亡。
從大的方面看,這也是對千千萬萬相同境遇的普通人的誤殺。
憑什麼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會被強行篡奪,無權無勢就注定淪為蝼蟻,做人光明磊落卻活該被階級壓迫?
這是不該被合理化,卻又被社會預設的誤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