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安徽籍科學家入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系唯一上榜中國人!

12月15日,英國《自然》雜志公布了影響2021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評選結果,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安徽籍科學家張榮橋入選,成為今年榜單上唯一的中國人。

這位安徽籍科學家入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系唯一上榜中國人!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榜單旨在選出十位在當年度重大科學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主辦方表示,今年的重大科學事件包括中國成為第二個讓火星探測車成功着陸火星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國家航天局交出的完美答卷。

1966年出生的張榮橋是安徽省祁門縣安淩鎮人,1982年畢業于祁門一中,1988年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990年參加工作後,他長期工作在航天科技一線,曾組織完成探月工程二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方案實施、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論證。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組織完成了天問一号任務。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号”搭乘我國目前起飛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号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并順利進入地火轉移軌道。今年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号着陸巡視器成功着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這标志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一次任務實作火星環繞、着陸、巡視”,取得圓滿成功。

這位安徽籍科學家入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系唯一上榜中國人!

應母校邀請,今年9月30日,張榮橋回到家鄉安徽祁門,在母校祁門一中海峰體育館内為青年學子作了題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天問一号:開啟行星探測新征程》的專題講座。講座現場,張榮橋從“1條短信、1個電話、1段視訊”“記者的祝賀”“指揮員的一句感歎”“一個無聲的擁抱”4個小故事說起,介紹了天問一号的立項背景、研制曆程、飛行過程以及技術攻關等,展望了未來行星探測的發展前景,揭示了火星探測背後,科技工作者不為人知的感人瞬間。講座結束時,張榮橋還分别将“天問一号紀念冊”和“中國第一輛火星車模型”分别贈予家鄉政府和祁門一中,以表達對家鄉、母校的深情祝福。

“張榮橋一直默默奉獻在國家空間探測領域,為國家空間科技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取得了驕人成績,作為家鄉人我們為他自豪。”祁門一中現任校長張進球對媒體表示。

在《自然》雜志近日對張榮橋的專訪中,面對“為什麼要一次實作繞、着、巡”“祝融号面臨的最大挑戰”“你的下一步計劃”等一系列問題,張榮橋一一作答。談及任務成功時的感受,他回憶說:“不能自已,流下淚水,有甜有鹹。”

這位安徽籍科學家入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系唯一上榜中國人!

“從1970年東方紅1号衛星成功發射,再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和火星探測的圓滿成功,中國用52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集中展現了中國航天技術水準穩步提升。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也為空間科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奠定基礎。今後将會以滿足科學研究目标和人類文明發展需要為出發點,開展更多的深空探測活動,為人類進一步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張榮橋在接受《自然》雜志專訪時這樣表示。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馬榮瑞)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馬榮瑞

責編:王子墨

編輯:吳亞琦 孫小婷 王遠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