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周初年為中原諸侯之長,春秋戰國數百年,魯國為何一直沒能稱霸

西周初年,周公旦輔佐周朝第二任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三監之亂中追随武庚的殷商舊方國奄國。随後周成王将奄國故土分封給周公,然而由于周公需要留守鎬京輔佐周成王,故而讓自己長子伯禽代為赴任,建立了魯國,并定都曲阜。

西周初年為中原諸侯之長,春秋戰國數百年,魯國為何一直沒能稱霸

作為姬姓諸侯國中地位最高的魯國,直至戰國初期,仍然有數個諸侯國向其進貢。然而縱觀春秋戰國數百年曆史,魯國卻始終未能稱霸中原,這是為什麼呢?關于魯國為何未能稱霸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地理條件、人文因素和地緣政治三個層面做出闡述!

※地理因素?※

魯國地處山東半島西南方位,基本處于泰山以南的泰沂蒙魯中山區。這些地域的平原面積狹小、多山多丘陵,耕地稀缺。而在農耕社會環境下,大面積的耕地才是確定糧食産量充裕的前提條件。到了戰國時期,尤其是魏國吳起改革為募兵制之後,耕地更成為軍功獎勵的重要要素。這就導緻魯國先天無法供養足夠的精銳,自然也就無法無力争霸了。

西周初年為中原諸侯之長,春秋戰國數百年,魯國為何一直沒能稱霸

不僅如此,内部平原處于碎裂狀态的魯國,天然的存在多股地方力量。魯國沒有一整片平原作為基石,導緻中央權勢容易被内部卿大夫勢力掣肘。不過也正是這種多山、多丘陵的地勢,導緻魯國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春秋前期,齊桓公時期齊國大軍由鮑叔牙率領,從萊蕪山口進犯魯國,就曾遭到魯軍迎頭痛擊,這便是長勺之戰。地形限制了魯國的發展,卻也拱衛了魯國,這是魯國在春秋戰國後期越來越弱小,卻得以延續國祚數百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人文因素?※

作為周公的後嗣子孫,魯國君主雖在西周初年屬于姬姓諸侯之首,但卻嚴格固守周禮。魯國擁有周天子禦賜的天子儀仗,受準天子待遇,可直接祭祀周公(畢竟是自己的先祖),這是一種政治特權,但同時也是政治桎梏。正因如此,在魯國内部執行了嚴格的分封制度,并曾引發魯國卿大夫專權的三桓之亂。

西周初年為中原諸侯之長,春秋戰國數百年,魯國為何一直沒能稱霸

到了戰國時期,列國紛紛變法圖強。魯國緊鄰的魏國、齊國勵精圖治、改革弊政,唯獨魯國國内的保守勢力阻礙太大,未能形成變法氛圍,依舊攥緊着周禮不肯放手。随着周邊諸國實力的進一步增強,魯國距離亡國已經不遠,更罔論争霸中原了。

※地緣因素?※

地緣形勢的影響,是由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催生和激發的。由于山東半島特殊的地理環境,分封初期的齊國臨海發展,憑借漁鹽之利和傳承自萊夷族群的濃郁商業氛圍,逐漸發展起來。在春秋時代初期,魯隐公通過魯莒會盟,完成了對齊國的戰略包圍。而齊國不得不與鄭國結盟,意圖反制魯國。然而魯隐公被魯桓公謀害之後,繼位之後的魯桓公因與齊聯姻,反而使得齊國得以大肆幹涉和破壞魯國外交布局,丢掉了紀國這一重要盟友。從此之後,魯國因内部卿大夫勢力坐大,經常被鄰近強國幹涉朝政。

西周初年為中原諸侯之長,春秋戰國數百年,魯國為何一直沒能稱霸

由于鄰近強國的擴張,對魯國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擠壓,導緻魯國逐漸喪失可以活動的地緣空間,久而久之國君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到了春秋戰國之交,魯國主要依托于外交、而非自身實力維持國祚,至于争霸早已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願望了。然而外交和地理因素在面臨南方楚國這樣的存在逼近之後,終究是難以抵擋新一輪地緣沖擊的,最終魯國被楚國覆滅。

綜上所述,由于人文因素和地理環境等影響,魯國守舊而不變法圖強、無充裕耕地供養足夠的軍隊、中央君權同樣因舊制禮法而被貴族卿大夫勢力掣肘,無法發揮出全力。當周邊大國紛紛崛起之後,魯國更被擠壓在中原一隅的空間範圍之内動彈不得,最終被大國泯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