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各諸侯聯合起來讨伐董卓。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撰寫檄文;劉、關、張三人先後擊敗華雄、呂布兩個骁将,名聲大振。不過這畢竟是小說中的描述,和真實曆史存在出入。那麼曆史上的諸侯讨董的戰争過程是什麼樣的呢?

曆史背景
東漢
的政治格局一直有一種畸形的現象,外戚和宦官輪番幹政,相愛相殺。
漢靈帝時期,宦官得勢,禍亂朝政。漢靈帝去世後,外戚何進與袁紹決定除掉宦官勢力,但何太後不同意(宦官有恩于何太後),于是何進想到借助外部力量,就是并州牧董卓。
董卓原本可能作為一個良将的形象,留存在史書上。何進的決定,讓這個坐鎮邊陲的骁将進入到權力中心。董卓還沒有及時趕到,宦官殺掉何進,挾持漢少帝出宮。董卓半路上遇到漢少帝,将他送回洛陽。
董卓剛到的時候,隻有三千人馬,他吃掉何進、何苗、丁原的部曲,終于牢牢控制住洛陽。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政治影響力和權威,董卓以霍光自居,廢掉漢少帝,立漢獻帝劉協
(《後漢書》中記載,董卓認為劉協的養母董太後和自己同姓,天生有親近感,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至于劉協賢于劉辯,這種相對主觀的說法,不可盡信)。雖然有諸多暗流,但董卓也算是基本掌控了東漢的權力中樞。
“十八路諸侯”
在《三國演義》中,讨伐董卓的聯軍總共有十八路,但根據曆史記載,并沒有這麼多。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三國志·吳書·孫堅傳》、《後漢書·袁紹傳》的記載,讨伐董卓的聯軍,應該有十三家:
曹操、後将軍袁術、冀州牧韓馥、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内太守王匡、長沙太守孫堅。
劉備确實參與讨董,但并沒有斬華雄、退呂布的戰績;其實曹操的實力也很有限,也沒有作檄文之功
(事實上是橋瑁作檄文,聯系各州郡起兵),但在讨董過程中表現得很活躍,姑且視作一路。
“十三路諸侯”并非聚集在一處。袁術、孫堅在荊州南陽郡;袁紹、王匡在司隸河内郡;孔伷在豫州颍川郡;韓馥在冀州魏郡邺城負責輸送軍糧;其餘的諸侯屯兵在兖州陳留郡酸棗縣。聯軍總盟主當然是出身汝南袁氏,具有大量人望的袁紹,但“酸棗會盟”的時候,是由張超的功曹臧洪來完成盟誓的。董卓得知各州郡起兵的消息(也有活躍于洛陽以西的黃巾餘黨“白波賊”的緣故),将漢獻帝西遷到長安,自己留鎮洛陽。
各路諸侯同時起兵,“衆各數萬”,兵力強盛,分散開來,在洛陽附近形成一個半包圍圈;但由于諸侯們各有兵力,雖然推袁紹為盟主,
但組織度略松散,力量不集中,而且諸侯之間各懷鬼胎,勾心鬥角,互扯後腿,
為後來的失敗埋下禍根。
虎頭蛇尾
諸侯聯軍聲勢浩蕩,出人出力,但實際上并沒有想象中的大規模的兵團碰撞,或者是殘酷慘烈的攻堅戰。綜合來看,董卓主要面臨的壓力有三處,
一是洛陽東北方向的河内郡(袁紹、王匡);一是洛陽以東的酸棗聯軍;一是洛陽以南的南陽郡(袁術、孫堅)。
下面小編就來說說這三條戰線的作戰情況。
河内郡
袁紹在官職上是勃海太守,是冀州牧韓馥的直接下屬。但是在名望上遠高于韓馥,對韓馥來說威脅很大。韓馥雖然聽從治中從事劉子惠的意見,放袁紹帶兵在外,但對軍糧一直有所節制,壓制袁紹;另一方面袁紹畏懼董卓的軍隊,也不想硬攻,更不想消耗自己的實力,
是以進攻欲望很消極。
王匡倒是很想有所作為,将兵力部署在河陽津,蓄勢待發。董卓先用疑兵從平陰進攻,迷惑王匡軍,另一支部隊從小平津北渡包抄王匡軍後方。
王匡軍大敗。
酸棗
和袁紹一樣,酸棗各諸侯也是互相扯皮,裹足不前。
聯軍總共十多萬人,就在那日夜宴飲,空耗糧草。
此時曹操還是一個熱血青年,内心還存有“漢室情懷”。他率領五千義兵西進,希望進攻成臯,張邈還算夠意思,讓衛茲(陳留大戶,幫助曹操起兵)分一支兵力協助曹操。結果在荥陽汴水遭遇董卓部将徐榮。曹操大敗,多虧曹洪讓馬才逃回來。徐榮也不願意主動進攻酸棗的諸侯聯軍,引兵而還。
曹操看酸棗聯軍實在不成氣候,于是派夏侯惇到揚州征兵,轉到河内郡。沒過多久,
酸棗的糧草終于供應不上,諸侯聯軍布置在洛陽的東部戰線瓦解。
南陽郡
南陽郡方面的戰果頗豐,大都由孫堅來完成。孫堅從長沙起兵,到魯陽與袁術彙合。孫堅先是被董卓軍擊敗,隻帶了幾十個騎兵突圍出去,幸虧祖茂戴上孫堅常戴的紅頭巾,吸引走敵人的注意,才逃過一劫。
之後孫堅收攏殘部,進駐魯陽以北百餘裡的陽人。董卓派胡轸、呂布進攻陽人,由于将帥不合,呂布頻繁給胡轸拖後腿,謊話連篇、一驚一乍,導緻董卓軍疲于趕路,軍心不穩。孫堅趁此機會,出兵大敗董卓軍,擊殺華雄。
董卓畏懼孫堅,派人向孫堅請和。孫堅拒絕,繼續進攻到洛陽九十裡的大谷。董卓親自與孫堅交戰,被擊敗;孫堅随後擊敗呂布,進軍洛陽,獲得玉玺。
雖然孫堅三戰三捷,但此時其他諸侯已經開始互相攻伐吞并。
諸侯讨董最後以董卓西遷長安不了了之。
小結
諸侯聯軍打着匡扶社稷的旗号,内心卻各自有自己的算盤。到頭來,隻有王匡、曹操、孫堅是真心想讨伐董卓。但由于力量分散,王匡、曹操被各個擊破,孫堅雖然取得很大戰果,但也因為諸侯之間的沖突迸發,無力改變局勢(期間還被袁術斷過一次糧)。總而言之,各路諸侯雖然看上去聲勢浩大,但力量松垮,人心不齊,三個戰線無法協同,隻不過是一場贻笑後人的鬧劇而已。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