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中國的父母在觀念上最大誤區是:

隻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隻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就不用操心了,甚至交給保姆也可以。

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隻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

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敗帶來的後果。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所有的父母都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我們誰也沒有做過崗前教育訓練,匆匆忙忙就成為了父母。

是以,在教育孩子前,我們做父母的也要接受教育,學習怎麼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你了解多少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嬰兒期中最重要的學習期。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3歲左右的孩子基本能掌握母語的全部發音和文法,之後語言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想象力發展關鍵期(2~8歲):這一階段要保護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别多。

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黃金閱讀期(4~12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将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遠長不大。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創始者。

規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孩子入學之前,一般對母愛需求更多。

中國小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确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

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适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适當增加。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1. 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隻能不斷學習教育知識,提升自己,再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2. 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缺點會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作為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做好榜樣。

3. 善于發現生活,用生活中的小事教給孩子道理。

一件事,隻有自己做過了,才知道它的對錯,一條路,隻有自己走過了,才知道它的崎岖。孩子也是這樣。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1. 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

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秀。

2. 愛家庭,尤其愛妻子。

作為父親,營造一個美好的家庭環境是父親的基本責任,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愛的能力。

父親愛母親,孩子也會在愛的滋潤中長大。

3. 和孩子一起運動玩耍。

男人也是個天真的大孩子,父親是孩子最好的玩伴,隻有和父親一起,孩子才能真正放開了、痛快地嬉戲玩耍,隻有父親,才能教給孩子勇敢、開朗的探索精神。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4. 帶孩子看一看世界。

給孩子講一講職場生活,帶孩子看一看社會百态,父親用他的眼睛,帶領孩子慢慢接觸這個社會,用自己的經驗幫孩子理清一條路。

一般而言,母親更家庭化,父親更社會化,這是父親應該做的。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我接觸過這麼多的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着的!

進入21世紀,資訊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教育訓練、考核。

但似乎隻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教育訓練,好像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就像全國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是由她親口所說,人們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嘉鵬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

其實,文盲并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第三句: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隻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是以在罵孩子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第四句: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确認識。

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适應。

應試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并不沖突,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是以,幫助孩子适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第五句: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于孩子進入國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沖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于内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

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于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并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動,是以父母這裡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的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随着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随着問題成長的。

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六句:好成就都是教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品德。

而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

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記人物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産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