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中敢正面死磕董卓的男人,對曹操提出了離譜要求,曹操氣笑了

袁紹是一位官N+1代,其祖上都是為官的,出身“汝南袁氏”,在袁氏的四世之中,有無人位居三公,當然了,袁紹本人也是一位名人,在士林很有影響力,到了漢獻帝的時候,他位居大将軍,對得起袁氏出身。

三國中敢正面死磕董卓的男人,對曹操提出了離譜要求,曹操氣笑了

他也曾經是一位勇士,在朝廷都畏懼董卓的時候,他敢與董卓正面對抗,後來在京的袁氏族人都被董卓斬殺,袁紹發誓讨賊,登高一呼,天下百應,一舉成為了最有實力的關東聯軍首領。袁紹之是以能夠有此威信,離不開他的出身,這是他最大的政治優勢。借助此優勢,袁紹開啟了屬于他的人生。那麼,袁紹都做了什麼事情,讓他的天生優勢後來蕩然無存呢?

野心顯露過早

袁紹号召讨伐國賊董卓,一呼百應的關東軍迅速集結,準備剿滅董卓,董卓無奈脅帝西遷。袁紹做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他居然謀劃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這一決定,遭到了曹操等人一緻的反對,值得一說的是,劉虞居然也反對,這樣的情況發生,讓袁紹很意外,也讓其他的豪傑心中起疑,不禁在内心問自己,袁紹不是勤王?那麼他想幹嘛呢?

三國中敢正面死磕董卓的男人,對曹操提出了離譜要求,曹操氣笑了

目光短淺的野心家

董卓死于呂布之手,李傕、郭汜大交兵,漢獻帝四處奔逃,試圖擺脫這兩方勢力,這是一個勤王的好機會,在漢獻帝危難之時,伸出援手,這種機會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實力做到,此時此刻,袁紹遇到了這個機會,他也最有實力保護獻帝,似乎這樣的機會就是老天為袁紹量身定制,正如沮授所言:“将軍累葉台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内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民之意。今州域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邺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誰能禦之!”袁紹一聽,覺得似乎有點道理,又問其他人的看法,這時穎川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并起,各據州郡,連徒聚衆,動有萬計,所謂泰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動辄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這二位人才認為,此刻漢室難以匡扶,把漢獻帝接到身邊還要聽他的指令,不聽就是抗命,這不是個好主意。袁紹一聽此言,覺得非常正确,簡直太對了,于是否定了沮授的說法,氣得沮授半死,哀嚎着說道:“今迎朝廷,于義為得,于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紹不從。

三國中敢正面死磕董卓的男人,對曹操提出了離譜要求,曹操氣笑了

袁紹世代以忠義著稱,如此才有諸多跟随者,而漢獻帝落難之際,袁紹的做法讓天下英雄失望,沮授的一番肺腑之言更是喂了魚了。後來果不其然,漢獻帝被曹操接走保護起來,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袁紹居然指令曹操,使曹操将漢獻帝送至邺城,這當然是白日做夢,曹操甚至被這個要求氣笑了,随後被曹操斷然拒絕。

讓人寒心的将軍

公元197年,袁術在淮南稱帝,遭到曹操和呂布的軍事打擊,迫于無奈,袁術讓地位于袁紹,還有一套蹩腳的說辭,術歸帝号于紹曰:“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之末年七國分勢無異,卒強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袁紹一看,覺得袁術說的太對了,他當皇帝簡直是順理成章啊,但是直接稱帝太無恥了,于是他就指令他的主簿耿苞給自己上密奏,請求自己稱帝。就這樣,袁紹得到了耿苞的密奏,他拿着密奏問将士的意見,這麼愚蠢的計劃當然是被全票否決,一時間袁紹的面子挂不住了,為了保全面子,他把目光遞向了耿苞,意思是說,耿苞啊耿苞,我帶你不薄啊,你怎麼能勸我做這種不忠不義的事情呢?于是下令把耿苞斬了。

三國中敢正面死磕董卓的男人,對曹操提出了離譜要求,曹操氣笑了

跟着這樣的人讨生活,哪怕你一百個忠心換來的還是替他背鍋,人人自危的同時,寒了心的忠實部将,也都三緘其口,任其胡作非為了。

離心離德的袁紹集團

荀彧和郭嘉在公元192年相繼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袁紹一個接一個的昏招讓袁紹集團離心離德。審配逼走了許攸,郭圖氣走了張郃和高覽,田豐與沮授之言,袁紹又一句不聽,終于在官渡之戰,袁紹集團轟然倒塌,袁紹也從神壇跌入了谷底。

範晔的評價,也說出了袁紹之敗因。

“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故至于敗。”

正是因為袁紹自身的短闆,将自己天然的政治優勢敗光,最後導緻袁紹集團不團結,人人自危,争名奪利,人心渙散,人才流失等等,由此觀之,袁紹最後的失敗,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