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天下紛争不斷,曆史進入混亂的分裂時期。到了公元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在這70多年裡出現了15個政權,後人将其稱為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是指,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是不是感覺特别混亂,甚至比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時期都亂。為了理清這一時期的曆史,清代史學家吳任臣編纂了一部紀傳體史書,名為《十國春秋》。這本書采納了很多雜史、野史、地方志中的資料,對正史内容進行有益補充。之前,人們如果想要了解這段曆史,隻能去看《新舊五代史》。這本書問世之後,人們多了一個選擇。

吳任臣是浙江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和大學者顧炎武私交極好,顧炎武提倡的“經世緻用、明道救世”對他影響很大。吳任臣認為,梳理一段曆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以史為鑒,可以讓後人少犯錯誤。
他在《十國春秋》的序言中寫道,研究這段曆史,首先要承認曆史人物的地位。比如紀傳體中的“本紀”隻能用來記錄皇帝的言行。五代十國時期的君主,到底是亂臣賊子,還是皇帝,一直存在争議。吳任臣覺得,先承認再研究。
此外,他對地理、藩鎮這些内容格外重視。為了補充這方面的資料,他博覽群書,力求内容詳實精準。遺憾的是,他在寫作中抱有強烈的正統觀念。他認為十國中的南唐承接唐朝國祚,應該是正統。殊不知,南唐烈主在血緣關系上和李唐王朝沒有任何關系。作為一個史學家,竟然犯了這樣一個低級錯誤,有些遺憾。
有人也替吳任臣辯解過,他生活在清初,對于正統之争相當敏感。明朝剛剛滅亡的時候,他以“明末遺民”自居。《十國春秋》是他早期的史學著作,他有強烈的正統觀念也很正常。當然了,白璧微瑕,并不影響整部書的史學價值。
《十國春秋》在重要意義在于,填補了史學空白。這本書可以和《新舊五代史》放在一起閱讀,便于了解五代十國時期的曆史全貌。某種程度上,補足了正史中欠缺的内容。吳任臣史學功底紮實,他引用野史、雜史的時候,也會經過考證。他的目标是編纂一部可以傳世的“信史”,并且他做到了這一點。
到了現代,這部書被納入史學基本典籍叢刊,重新點校勘誤出版,成為研究五代十國曆史的案頭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