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羅田怡 攝影 謝凱
10年前的今天,劉定松是位14歲的少年。
那年夏天,在俄羅斯“海洋”全俄兒童中心(以下簡稱海洋中心)療養時,他的心中播下了當她一樣老師的種子。
十年歲月,種子破土、生根、發芽!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劉定松成了一名人民教師。在教學中,他總是用賞識教育去發掘孩子們的閃光點和潛能,就像當年老師鼓勵他一樣。
今天,是劉定松當教師後過的第三個教師節。他期待在俄羅斯海洋中心,與當年鼓勵過他的老師重逢。
21天影響了他一生
十年後依然記得老師們的名字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俄羅斯政府邀請了1500餘名災區兒童分兩批在暑假赴俄療養。
當年7月,阿壩州的劉定松從四川出發前往海洋中心,在那裡度過了影響他一生的21天。
“我被分在第十七分隊,帶領我們的俄羅斯領隊是和藹可親的瑪莎尤利娅、娜達莎、娜斯佳,以及可愛的奧利格。”十年之後,劉定松還是能準确地叫出每一個老師的名字。
“我們的語言不通,娜斯佳和尤利娅負責我們的翻譯,瑪莎總是為我們安排好一切,每天早上總是會說‘早上好!孩子們該起床了!’”老師們總是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條線了,都十分耐心、友好,就連起床“困難戶”也覺得老師的聲音、笑容充滿了魔力,睜開眼,看見老師的笑容就精神抖擻地起床,開始一天新生活。
老師不離不棄的鼓勵
他在俄羅斯畫出人生第一幅畫
在海洋中心的一堂美術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不喜歡畫畫,也不會畫畫。美術課上,老師請孩子們畫一幅畫。“我當時就傻眼了。”劉定松很着急,想着“我該怎麼辦啊?”别的孩子畫出了一幅又一幅生動的圖畫,他卻遲遲動不了筆。
一位美麗的女老師克列斯·金娜走過來,輕聲問他“你想要畫什麼?”劉定松怯怯地說,“我想要畫一個火炬手,可是我一點繪畫基礎也沒有。”
老師微笑着,輕輕握住他的手,溫柔地告訴他“放松,跟着我的手一起動!”劉定松被感染了,不知不覺中,一筆一畫動了起來。雖然那幅畫并沒有成功,卻激起了他繪畫的興趣,他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畫一幅屬于自己的畫。
通過無數次失敗,在離别前,劉定松終于畫好了一張心中的火炬手,那也是他人生中第一幅畫作。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幅作品還被老師推薦,成為海洋中心藝術展示作品之一。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用賞識教育的方式教孩子
從那時起,劉定松就确立了人生的方向:成為這位女老師一樣的老師。
回國後,他努力學習,考上了阿壩師範學院,兩年前成為松潘縣岷江中心國小校一名體育老師。
“教學中,我總是運用賞識教育法,不斷鼓勵學生去突破自己,或者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劉定松說,他用實際行動向那位俄羅斯老師緻敬。
重返海洋中心,劉定松的媽媽用羌繡手法為俄羅斯的朋友手工制作了幾雙鞋墊。“在我們那裡,這是最珍貴的禮物。”劉定松希望這份禮物能給他最喜受的老師帶來幸福。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