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到南京的距離,與重慶到海口的距離差不多,但是交通要友善很多。有一趟“重慶到南通”的火車路過南京,上車時間是晚上十一點左右,到達時間是第三天的早上七八點鐘,曆時大約30個小時。在途中,我将《世界因你不同》這本書看了幾章,覺得自己和李老師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他自主創業,開始了新的職業生涯;而我也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希望自己能夠跟着李老師一起成長,做最好的自己。
到南京火車站已經是10月10日早上的7:30左右,天還沒有怎麼亮開,不過歡迎我的還是那桂花的香氣。我對這種香氣是印象深刻,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南京的時候,撲面而來的就是這陣陣的花香。想到自己能夠在這花香的熏陶中學習和生活,心裡很是惬意!
由于南京火車站隔學校還有一段距離,而自己帶的行李又比較的多,我想打的過去。但出了火車站,我沒有發現有多少計程車,三輪車倒是不少。我叫上了一輛,談好價格之後,便往學校奔去。一路上,我也看了一下周圍建築物的修建情況。總的說來,城市的規劃比海口好,但仍然比較的舊,比起我的家鄉—重慶,還是要差一點。
我坐車到了學校的南門,一眼就望見了高高的主樓,這麼高的樓在海南是很少能夠見到的。
說一下南郵給我的第一印象。我是2008年的10月9日第一次來南郵,當時是從西門進入學校的。大家也都知道,西門比較的舊,旁邊又有很多賣菜的,是以衛生做得不是很好,給人留下的印象不佳。希望能夠把西門整治一下,這樣大家對南郵的評價會好很多。
在大學的時候,大家一提到南郵,都說這個學校好,學生畢業好找工作,有一句話叫做“南有南郵,北有北郵”。是以,在選擇考研學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考慮南郵。但是,要考上這裡确實很不容易。在我之前的幾屆,每年都有人報考南郵的研究所學生,但最後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可能是:第一,大家都知道南郵的通信專業好找工作,導緻考研競争激烈;第二,我們大學學校地勢較為偏僻,沒有名聲,在同等條件下,被鄙視的可能性較大;第三,不發達地區報考發達地區的研究所學生會在無形中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導緻很多人發揮失常。是以,據我了解,我是第一個來南郵讀研的海南大學的學生。
我來的時候也在南郵的校園裡面轉了一下,發現房屋都比較的舊,而且學校的面積也不大。後來才知道這是本部,大部分人在另外一個校區。我們大學的學校光海口一個校區就占地2601畝。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呢?因為當時大學教學評估的時候,我們要參加考試,有一道題就在問學校的面積。
我對每棟樓的名字很感興趣,什麼“有線樓”、“無線樓”等,這就展現了學校的特色。我面試的地點就是在有線樓的一樓,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當時隻知道這個樓比較的舊,想來一定有一些年頭了。還有就是“眼鏡湖”,這個名字取得特别的形象,我在回去之前還圍繞着它轉了一圈。
總的說來,我對南郵的第一印象是:古樸、簡單、有底蘊。
既然來過一次,那麼第二次來就不會找不到北了。我提着行李,徑直向大門走去,希望能夠趕快報到,然後休息一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