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中野攻占的這座小縣城,竟決定了整個淮海戰役的走勢

1948年淮海戰役,比拼的并不隻是雙方的總兵力和決戰意志。絕妙的戰術安排往往能夠直接使得戰場局勢發生巨大改變。正是當年在中野的創造性部署下,我軍打下了一個小縣城,起到了這種作用。怎麼回事呢?我軍中野專門派兵攻占了徐蚌鐵路經過的宿縣。這個小縣城原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卻對于整個戰局的演變極為重要,甚至是整個大戰我軍取勝的關鍵因素,接下來了解一下為何1948年的宿縣是這樣重要。

解放戰争:中野攻占的這座小縣城,竟決定了整個淮海戰役的走勢

中野攻占宿縣

首先,攻占宿縣,中野配合了華野殲黃作戰。黃就是黃百韬的7兵團。當年黃百韬盡管人數處于劣勢,但是其核心25軍很能打,7兵團更是有5個軍之多,配置達到了國軍主力兵團的級别,而大多國軍官兵的反抗意志也比較堅決,這一點看最後7兵團的結局和敵我傷亡比就知道了。依靠華野的力量雖然也能實作取勝的目的,但勢必是要經過一番鏖戰的。中野為此要加入戰局,最重要的就是關鍵的切入點問題,将敵人分割包圍。相對于對付敵三個兵團的華野來說,中野的參戰不能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是給了華野很大助力,尤其是打宿縣這個舉動,直接的加速了第一階段戰略目标的實作。

解放戰争:中野攻占的這座小縣城,竟決定了整個淮海戰役的走勢

中野的運輸大軍

解放戰争:中野攻占的這座小縣城,竟決定了整個淮海戰役的走勢

華野炮兵陣地

若是如此,淮海戰役也就僅限于殲滅一個黃百韬部。劉司令11月3日建議隔斷徐蚌時,已經想到将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決戰,(此時總前委未成立,他無權指令)沒有要求華野改變原計劃。是以,攻占宿縣是“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形式上的标志,之是以有這樣标志性的意義,主要還是粟司令的作用。 但中野指揮部隊攻占宿縣,把杜聿明、黃維、李延年三個兵團分割開。後來的戰事發展說明,這一決策及其英明。因為攻占了宿縣,才逮住了黃維;因為圍住了黃維,才抓住了杜聿明。這一英明決斷直接影響淮海第二、三階段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