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斤情感
中國文化愛情的自我是含蓄化,柔情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方文化愛情則是追求思想極度的開放,他們不求結果,隻求過程。@三斤情感
《二月之夏》改編自英國作家喬納森·史密斯的同名暢銷小說,于2012年上映。該電影的片名以唯美為意象,如畫的海岸線、如詩的背景樂,再加上充滿藝術氣息的戀情,是以這部電影還是具有魅力的。
電影《二月之夏》人物出現的不多,導演以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展開劇情。講述了20世紀英格蘭海岸殖民地的一段三角戀愛:喬伊和艾傑同時愛上了美麗的女士弗洛倫斯,他們在彼此的忠誠中不斷糾纏,在自身的欲望上閃爍不定,故事有悲有喜,又愛又恨,平淡卻又不平凡。
艾傑和弗洛倫斯都是藝術家,喬伊則是軍人,導演将藝術家的愛恨糾纏娓娓道來,三人的三角戀是一場無硝煙的戰争。艾傑有暴力傾向,弗洛倫斯深愛着喬伊卻又和喬伊走進婚姻的殿堂。待電影落幕,三個人各自奔于世界的角落。
艾傑的藝術細胞,喬伊的真摯樸實,弗洛倫斯善良溫柔,她在兩個男人的愛意裡不斷成長,她在不同的愛情文化裡重新萌發。導演将三人的故事安排的明明白白,沒有陰謀,沒有心機。再加上藝術感極強的環境襯托下,人物内心原本的傷感仿佛也停止在理性的一面。
這部電影的魅力絕不僅僅如此,雖然評分不高,卻帶給我内心的甯靜。是以,下面我将從“三個人物的特性、電影主題的呈現、東西方文化對愛情觀的影響”三個層面進一步深究該電影的魅力之處。
三個人物的特性:三人在愛情中呈現的不同思想和行為,正是愛情最終的真谛
主題的呈現:人性與愛背後黑暗面的呈現,告誡觀影者最後的歸屬終屬于平凡
東西方文化對愛情觀的影響:基于《二月之夏》的内容,我将分享對東西方文化對愛情觀的幾點思考:

01、三個人物的特性:三人在愛情中呈現的不同思想和行為,正是愛情最終的真谛
影片中弗洛倫斯如同藝術油畫裡的女人,溫柔而知性,這正是吸引艾傑和喬伊的原因。導演以呈現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埋下伏筆,電影結局的他們一個獨留,一個逝去,一個遠走。
導演以三個人物為線索,推進劇情節奏,不同的人物形象給觀影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看導演是如何呈現人物特性:
①弗洛倫斯心思不定,不知誰才是自己的愛情歸屬
影劇中,弗洛倫斯作為一個離家追求夢想的女青年,她看見了太多未曾見的東西。作為一名藝術家,她不斷探索新穎的生活方式。導演創設如此形象,其實符合大多數人,一邊尋找夢寐以求生活,一邊被同樣特質的人所吸引,拉近觀影者與該片的距離。
影片的開始就呈現艾傑背誦詩篇的模樣,弗洛倫斯深情凝望,這時的她已經被艾傑深深吸引。她愛他的才華,愛他的藝術感,殊不知這僅僅是崇拜,并不是愛情的表現。但弗洛倫斯并不知道内心的真相,錯把崇拜當愛情,這也是她最後悲慘結局的原因之一。
再來弗洛倫斯與喬伊其實一拍即合,單從觀影者角度來看,兩人在各方面都能産生共鳴。但由于弗洛倫斯的懦弱,情商低,再加上盲目的追求愛情,兩人最終也未能相守。導演将一位單純無知的女性形象展現的淋漓盡緻,帶給觀影者更深一層的思考:有時候,無知單純隻能迎來悲劇。
在我看來,弗洛倫斯的人物特性是推進主劇情的中心,兩位男主角都圍繞弗洛倫斯展開三角戀。導演可謂是畫龍點睛,引領觀影者跟随主角,尋找愛情中的瑕疵存在。
②喬伊對弗洛倫斯忠誠真摯,但最終有情人未成眷屬
面對弗洛倫斯的美麗,知性,喬伊無法淡然自若。喬伊明明愛她到無法自拔,卻又無法跨過人倫的道德界限,于是他選擇逃避。
導演在創作劇情前,并沒有明确地說誰是出軌者,隻是艾傑比喬伊早一步告白而已。但之後喬伊在與弗洛倫斯發生關系後,徹底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第三者”。在此,導演将喬伊作為軍人、老好人、懦弱逃避的性格特性展現出來,這也是弗洛倫斯到死都沒能得到幸福的原因。
假設喬伊再勇敢一些,再大膽一些,解救出被困在艾傑暴戾、濫情、神經化情緒下的弗洛倫斯,也許就不會是這個結局。在這個階段,我作為觀影者仿佛已經忘記了喬伊的不恥,隻剩下對兩位有情人未能眷屬的同情。
這類老好人、懦弱的性格特質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導演對于愛情的思考絕不止于表面,每個人物的性格都是影響愛情的因素之一。
在我看來,弗洛倫斯最終也沒有覺醒對愛情的真谛,說到底,其實他是始終跨不過自己設定的底線罷了。而弗洛倫斯的感情最終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③艾傑以自身的藝術細胞吸引女主角,卻以暴力讓她遠離
艾傑是一個理想藝術家,也是一個表面溫潤而雅,内心暴戾的兩極人。這部電影有藝術的參與,才呈現出男女間細膩而澎湃的感情故事,但藝術家艾傑正是現實對立面的表現。雖然存在沖突,導演卻用最适合的方式融入影片。
很多電影在描繪藝術家的故事時,将他劃分為主角類,并且是瘋狂追求而真摯的人物。但這部電影中的艾傑仿佛成為配角,他的一廂情願和暴戾,也成為了愛情的祭品。
在影片中,導演描述了艾傑的多面化:比如艾傑在電影開頭表現的是彬彬有禮,溫潤而雅的紳士,在弗洛倫斯面前讀文藝詩篇,帶她騎馬,以獨特的四人繪畫繪畫贈送美人。一來一去弗洛倫斯很快被追到手,但噩夢般的日子才剛開始。
自從弗洛倫斯跟随艾傑後,艾傑的本性毫無保留的暴露,他掐着弗洛倫斯的臉說話,他用最暴力的方式對待心愛的女人,甚至看着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本是一手好牌,卻被打的稀巴爛。不可否認,艾傑是愛着弗洛倫斯的,但他作為藝術家有自己的傲氣、狂妄和歇斯底裡。他不僅傷害愛着的女人,也傷害多年的朋友,在我看來,艾傑的形象是被人所唾棄的。
02、主題的呈現:人性與愛背後黑暗面的呈現,告誡觀影者最後的歸屬終屬于平凡
《二月之夏》作為一部典型的愛情劇情片,成功之處不乏是因為三人的高超演技。正是主角的配合,才讓故事順利進行下,呈現令觀影者深思的主題所在。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呈現兩大主題:“人性”與“愛”,導演将自己的真情實感繪入其中,表達影片最真實的一面:
①人性:劇情中的人物天性的都不完美,導演呈現愛情背後是人性黑暗的一面
該電影充滿藝術氣息和生活氣息,與其襯托的是人性的不完美和黑暗。艾傑、喬伊、弗洛倫斯各有特性,表現出來的行為思想均有不同,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人性不完美的展現。
比如在電影中艾傑以暴力侵犯弗洛倫斯,她雖然當時會反抗,但事後隻會獨自憂愁痛苦,想要離開卻又不敢離;艾傑用甜言蜜語迅速追求到弗洛倫斯,卻絲毫不珍惜,反而因為自己的小脾氣陷她于水火之中。
其次,另一個主人公是軍人喬伊,他算是該片中最正常中性的人物了,在我看來他除了内心逃避、識人不清并無其他大缺陷。但恰恰是這兩點讓他的一生就此毀于一旦,與相愛之人分隔兩地,終無相見的可能性。
導演如此有深度的主題呈現,不僅是提供給劇情新的升華,也是以影片反映生活的狀态。現實生活同樣每個人都不完美,他們黑暗的一面總是會帶來稍些遺憾,導演以此告誡觀影者:要正視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找到正确的解決辦法。
②愛情:做平凡人的愛情,放棄與堅持僅選其一
整部劇呈現三角戀,他們看似平凡,卻又時刻透露出對藝術的追求,正如艾傑和弗洛倫斯,在追求藝術中戀愛,最後導緻兩人都沒有好結果。
從主題上來看,想要愛情是美好的模樣,就必須放棄或堅持一樣東西,或是藝術,或是愛情。這也是導演設定的另一層含義,愛情的任務承載在喬伊和弗洛倫斯身上,他們在暧昧中克制,又在壓抑中重聚,但最後生死相隔。
誰說隻有藝術家的愛情最完美,這部電影中呈現的便是藝術家不再純潔的愛情。 如果沒有藝術家的存在,如果喬伊選擇堅持,弗洛倫斯選擇放棄, 這對平凡人的愛情将會變得很完美。
這種主題呈現,讓觀影者對愛情有進一步的認知,愛的诠釋本身就很複雜,我們能做到的隻是做好自己罷了。
在我看來,很多愛情電影都有深刻的主題,《二月之夏》能成為午後安逸的靜谧小片,不單單因為他的人美景美,而是可以安靜的看完後對愛情産生一些啟迪和思考。
03、東西方文化對愛情觀的影響:基于《二月之夏》的内容,我将分享對東西方文化對愛情觀的幾點思考:
除了愛情的悲劇和藝術的氣息外,該片其實隐藏着東西方各自的愛情文化。這種多舛的劇情正好凸顯各自有特色的愛情文化。
接下來,我将基于《二月之夏》的電影内容,我将分享東西方文化對愛情觀的幾點思考:
①中國古代的保守思想留于腦中,崇尚海枯石爛,至死不渝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古代東方的愛情觀,含蓄、純愛、向往是愛情中表現出的模樣。
但在電影中,主人公表現出與東方愛情的俱不相同,艾傑是藝術家,他對愛情展現出無比的狂熱,看到喜歡的女孩,便費盡心思讨好,追求。喬伊對愛情同樣向往,為此他不僅成為觀衆口中的小三,與弗洛倫斯跨過最後一道防線,最終三人都沒能團圓。
雖然如今的中國愛情觀深受西方影響,在行為思想上逐漸變得開放,但我們骨子裡的保守依然存在。至今為止,花季少女依然崇尚海枯石爛,至死不渝,隻嫁一人便成終身,大概就是中國的古話意思,嫁雞随雞,嫁狗随狗。
②西方愛情文化享受戀愛過程,不追求結果
西方愛情文化對當時影響很大,比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描繪當時人們對愛情的向往。
電影《二月之夏》中,同樣艾傑三人都表現出對愛情的追逐向往,他們互相糾纏,隻享受其中的樂趣,過程,從未考慮過後果會是如何。這也是影片最後用獨白的方式講述三人最終結局的命中注定。
導演很好的把控電影節奏,将觀影者的心思圍繞在同情心周圍,沒有大喜,也沒有大悲。現代生活中不乏有少男少女深受國外文化的影響,對戀愛隻追求其中的刺激。
在我看來,東西方文化具有各自獨特的優缺點,我們沒必要捧誰踩誰,找到屬于自己的愛情,了解愛情的本質猜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愛情觀。
總結:
《二月之夏》總體來說是一部非常适合午後小谧的一部影片,它雖然技術較為簡單,但背後呈現出的深意才是整部電影的魅力所在。是以今天我從另類的角度為大家一一解讀。
在我看來,觀影者看完該片對愛情的感悟會上升一個層面,内心充滿感歎。電影所帶來的啟迪深入淺出:在殘酷的現實下,我們需要真正看清自己,做出不後悔的決定,一切将會常在,感動仍在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