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該對萬物充滿憐憫和關懷

人類該對萬物充滿憐憫和關懷

文:劉樹鵬 | 編輯:FISHER

淅淅瀝瀝下了兩三天的雨終于停了。清晨打開窗戶,看到初夏的陽光透破雲層,空氣涼爽而清新。

對于剛剛吐穗的小麥來說,這真是一場好雨,農民親切地稱之為“灌漿雨”。因為這場透雨,小麥的籽粒會更為飽滿。

我拿個幾個蕃茄,放在水龍頭下沖洗。清澈的水流淌過圓潤、鮮豔的柿子,激起明亮的水花。

我常常洗蕃茄,但今天的場景仿佛第一次看到。我往日看到的,隻是用自來水沖洗在市場上買來的商品。今天看到的,則是汲自大地深處的泉水親吻土地結出的果實。

眼前的場景,讓我感受到自己置身于上帝的看顧,享用祂慷慨的饋贈。我的心裡充滿平安和喜樂。

然而,很多時候人們感受不到這一點。人們的大腦裡裝滿商品意識,以等價交換來衡量一切鮮活的事物。

早在二戰以前,哲學家海德格爾就注意到,随着現代技術的興起,随着工廠自動化、環境開發、現代管理方式的進步,人類越來越肆無忌憚地挑戰地球,讓地球乖乖交出人類想要從它那裡得到的東西。

人類欺壓萬物,逼迫大地交出煤炭和石油,又藉着化肥農藥等技術,最大限度地榨取糧食。這種對地球的挑戰和破壞,最終給人類自己帶來一場場災難。尤其這次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再一次向驕傲的人類敲響了警鐘。

相對于這些外在的災難,人的内心也越來越趨于荒漠化,越來越迷失于功利和計算中。

海德格爾苦思冥想,最後不得不在藝術中找到一線希望。他認為藝術可以用不插手的方式來關注事物。萬物在實用主義中淪喪,在藝術中卻找到顯現自己和儲存自己的方式。

海德格爾給人類開出的這一則藥方,并沒有真正的藥效。藝術的确能夠給人心帶來一些安慰,但如果讓藝術來拯救人心乃至淪喪的世界,實在是勉為其難。

海德格爾出生于一個天主教家庭,父親是教堂裡的敲鐘人。教堂的鐘聲在他的記憶中留下很深的印象。然而,這昭示永恒的鐘聲卻沒有喚回離家的浪子。這個背叛神學的人憑着自己強悍的大腦,在個人沉思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海德格爾雖然迷人,但他所走的不是真理之路。

在神學面前,哲學隻能算是盲人摸象而已。哲學對某個方面的思考也許會有貢獻,但若放棄來自永恒的啟示,單單憑着自己的智慧,怎麼能找到真理呢?

然而,很多哲學家卻輕而易舉地放棄了來自聖經的古老智慧,一味地炫耀自己的思辨和想象。這些所謂的思想家像瞎子領瞎子一樣,把人們一次次帶到深坑裡。

昨天,一個小姐妹給我留言,說媽媽常常提醒她說:“我們的想法不能超過福音。”這句話說得多好啊,正是因為人們的想法超過了福音,才會造成種種社會問題。

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在一次演講中講到,當老人們提到俄羅斯二十世紀所遭受的災難,會很睿智地說,忘記了上帝才會這樣。同樣,海德格爾所憂慮的整個世界的問題,也是因為忘記了上帝才造成的。

當海德格爾明白了這一點,他就不會去荷爾德林或者特拉克爾的詩歌中去尋找出路,而是傳回身來,在古老的聖經中找到問題的根源,也會找到出路何在。

人類該對萬物充滿憐憫和關懷

安東.莫夫 荷蘭 耕種

從舊約到新約,憐憫和關懷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以色列先知彌迦說:“世人哪,耶和華已訓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隻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

舊約中有許多關于憐憫和關懷的律例。上帝要求人們收割時,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起遺落在地上的穗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同樣,葡萄園和橄榄園的果子也不可摘盡,也要留給窮人。

聖經所說的憐憫和關懷不僅在人身上,也包括動物和土地。律法要求牛在場上踹谷的時候,不可攏住它的嘴,好叫它作工時可以吃東西。若在路上遇見鳥窩,不可連母帶雛一起取走。人可以取走雛鳥,但要留下母鳥,讓它繼續能孵卵育雛。

按照律法,不僅人要在安息日休息,牲畜也要在這一天休息。甚至農田也需要休息,在耕種六年以後,第七年要讓土地守安息。這一年不可耕種土地,也不可能修理葡萄園。遺落自長的莊稼不可收割,沒有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葡萄。

為了避免土地被過度使用,律法還規定栽種葡萄園時,不可在行列之間栽種其它農作物。

神學家傅士德說:“這教訓的重點是,我們對土地以及在其上生活的小動物,應該滿有仁慈地管轄。我們不可強橫地對待土地,而是要以溫和、仁慈、親切的态度照料土地。”

技術和商品是社會發展的産物,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人類屢屢忘記了上帝,忘記聖經關于憐憫和關懷的教訓。

無論技術和經濟如何發展,人類不該忘記憐憫和關懷。不僅以憐憫和關懷來對待他人,也以憐憫和關懷的态度對待自然萬物。因為上帝正是以憐憫和關懷來對待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