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接合部國小課後服務開展得如何?
“雙減”後城鄉接合部的學校如何做好課後服務?白雲區的城鄉接合部國小積極開發特色課程和教學,家委會發揮組織帶動作用,學生積極報名課後服務,學生家長尤其鐘愛體育類課程。但學校也普遍存在師資不足的困難,亟待解決。

馬務國小學生在課後服務的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
觀察 積極開發特色課程
白雲區馬務國小處于城鄉接合部,14個班共580名學生,但家長和學生報名課後服務的踴躍程度令人驚訝,400多學生報名素質類課程超900人次。校長鄧惠貞介紹,該校課後服務特色托管開了18門課程,包括體育類、藝術類、科技類等。報名體育類課程的學生人數最多,尤其球類大受歡迎,羽毛球有100多人、足球80多人、籃球也超百人。
此外,11月開始,該校一半左右的學生在學校午餐午休,實作了平躺睡:1—4年級學生睡在可以折疊的小木床或加厚的瑜伽墊上;5、6年級學生不多拼桌子睡。
白雲區羅崗村國小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國小,共有530名學生,課後服務開設了11門特色課程,報名人數約300人,占總人數60%左右。其中硬筆和軟筆課程的報名人數大概有100人。副校長袁月華介紹,書法類課程一直供不應求,因為家長能很快看到學習效果。此外,體育類素質課程的報名人數也不少,組建了足球、田徑校隊。
“雙減”後開設課後服務,學生在校時間多了,有了更多特色主題教研活動的時間。給老師們自主開發了一些綜合實踐課程項目、勞動教育項目。例如馬務國小校内開辟了“城市小菜園”,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責任田”,同學們自己種白菜、菜心、西蘭花、蘭豆及番薯等蔬果,寫觀察日記、做酵素肥料。馬務國小除了是城市小菜園試點校,還是廣東省勞動教育學科教研基地實驗學校。
經驗 家委會起帶動作用
為白雲區20多所中國小提供課後服務的第三方機構睿德教育的負責人介紹,城鄉接合部的國小,家長大多是村民或外來打工者,對于課後服務特色課程的價格較為敏感。此外,有的家長對學生素質培養的意識不足,即便有經濟能力也隻給孩子報基礎托管。其實校内特色托管課程成本效益較高,同樣享有考級、比賽、展演等上升平台。
在城鄉接合部國小中,馬務國小是課後服務報名率較高的學校之一,有何經驗?校長鄧惠貞介紹,學校積極發揮了家委會協調、組織、發動的力量,“學校提前跟家委會溝通課後服務課程開設情況,年級家委會帶動班級家委,每個班級分成幾個小組,一個家委為一個小組的家長答疑、幾個家委帶動一個班。平台報名、選課等遇到困難的家長,家委都會給予幫助,整個學校就帶動了起來。”
由于體育、藝術類師資不足,學校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參加課後特色課程,以提高綜合素質,與校本課程形成互補。袁月華表示:“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加強對孩子的科學培養意識,改變教育觀念,重視特色課程的學習。”
困難 老師普遍身兼多職
目前,廣州大力增加義務教育階段學位,每個區都在建立中國小校。相比新學校和中心區的學校,城鄉接合部國小的師資更為緊張,開設課後服務後學生在校時間延長,師資不足的壓力更為凸顯。
鄧惠貞表示,開展課後服務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不夠。“馬務國小滿編應該是31個教師,但現在隻有24個編制老師,6個臨聘老師,1個政府雇員。”
而羅崗村國小目前有30個老師,隻有16名在編老師,3個政府雇員,其餘的是頂崗老師。
師資不足怎麼辦?一人多職。在城鄉接合部國小,老師們普遍身兼多職,每人都是“多面手”。一位校長告訴記者,該校一些老師要教國文、道德與法制、科學、音樂、美術五門課程。一位老師上幾門課是常事。
鄧惠貞身為校長,也要在管理之餘任教和看管托管,教6年級一個班的英語,一周4節課。曾經有一段時間學校完全沒有體育老師,全校老師都要兼任體育老師。(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隽 實習生 田欣妍)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