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之是以會被冤枉成惡婦蕩女起因是兩部小說——《水浒傳》和《金瓶梅》但潘金蓮并非是小說中的人物,曆史上确實有此人,感興趣的也可以到曆史上潘金蓮和武大郎所在的河北省清河縣實地一探究竟。
曆史上的潘金蓮,出身于大戶人家,根本不認識西門慶這人。婚後的她賢淑善良,卻無端被人訛傳成紅杏出牆、“與人苟合謀殺親夫”的“蕩婦”。

而當時的潘金蓮是為人賢淑良德,隻因夫妻二人形象被惡人惡意醜化,
并在老百姓當中流傳。潘金蓮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住在距武家那村不遠的黃金莊。她喜歡武植,經常接濟他,并與他私訂終身。兩人結婚後和睦恩愛,養育了四個子女。作為明代民間文學家的施耐庵,卻在道聽途說,收集奇聞的基礎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揮就了“千古奇冤”武大郎與潘金蓮。
施耐庵怎麼也想不到,他寫的《水浒傳》,不僅讓武大郎、潘金蓮兩人名聲盡毀,也給武潘兩姓後人帶來災難:清河縣的武家與潘家,幾百年來從不通婚。又經過施耐庵聲名遠播的《水浒傳》下,使武潘二人的“形象”更加的“醜化”被全中國人所認識。
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經在山東陽谷縣做縣令,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王某家敗破落,逃難到他那裡,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
經過好友的協助,武植當上了官,好友黃堂家的房屋失火後,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謀個一官半職。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個月,天天好酒好菜,卻始終不見提攜。黃堂覺得武植不夠哥們兒,一怒之下不辭而别。
一氣之下就到處散布謠言,起先是說武值知恩不報,後來遇到西門慶,惡霸西門慶因為曾經被知縣武值整治過,是以懷恨在心,一丘之貉的二人一拍即合,策劃了這一場流言蜚語,徹底搞臭了武潘二人的名譽。
明明憑自己的努力當上縣令,卻硬被說成“走街串巷賣炊餅”的“三寸丁谷樹皮”,還被戴了一頂“綠皮帽子”。但意外的是當黃堂回到家中看到武值早已替他修葺好了房子,還給他安置了新的家具,可他頭腦一熱做的蠢事,終究是無法挽回的,不過武值夫婦原諒了他的行為,但他還是無法逃避内心自責最終還是選擇了自殺。
就這樣武植夫婦二人的傳言被廣傳至今,在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後人施勝辰專程來到了清河縣武植祠,代表先人施耐庵向武氏的後人表達歉意,并為武植和潘金蓮造像,寫下道歉詩。該詩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牆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