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小時的白刃戰,這個段子還要傳多久?

有關石牌保衛戰打了三個小時白刃戰的段子,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被拆穿,想不到的是這種意淫的東西特别有市場,一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傳播。更可笑的是每次播放,總有大量的信衆為之叫好。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候,重慶有一個人,就寫過一篇紀念國軍石牌保衛戰的神文《石牌偉紀|意義猶勝“鋼鋸嶺”!血色史詩,重慶勿忘》,其中寫到:

“72年前的那一天,也就是1943年5月30日,這裡成了一片焦土,空氣中充滿了血腥的味道。二戰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白刃戰,就發生在午後的曹家畈。

“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戰場上,曾經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是因為兩軍已經完全膠着在一起,根本無法開槍!隻有拔刀相向,白刃肉搏!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要麼殺,要麼被殺!雙方都沒有選擇,沒有退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誰幹倒對方,誰就能走出去!幾千人厮殺在一起,雙方都殺紅了眼!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整整3個小時!這是二戰史上時間最長的白刃戰,也是人類戰争史上最殘忍的片段之一!是役,日軍被擊斃近2000人,1500名國軍的生命也永遠定格在了這裡。”

三個小時的白刃戰,這個段子還要傳多久?

很精彩,很煽情,跟神劇很配合。但我又要問了,這樣的故事,出處何在?

創作文學作品,是可以任由想象發揮進行虛構的,記述曆史事件不同,它要求你在文中記述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要有确鑿的依據,是不能由着自己的想象無中生有的。

關于鄂西會戰,中日雙方是有相當豐厚的史料已經公開了,也許是我看到的資料不夠,以我個人能夠找到的資料看,不論大陸還是台灣,還是日本,沒有任何一篇當事人的記述,也沒有任何一份戰報有過這樣大規模白刃戰的記載。是以我很想作者能給出這一說法的出處,也讓我信一回,但恐怕我等不來。

此文的作者應該是神劇的鐵杆擁趸,因為他太不了解日軍與國軍的戰鬥作風了。我想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下雙方白刃戰的傳統與能力。

與西方列強相比,日軍特别重視白刃戰的訓練。在其軍國主義教材《陸軍讀本》一書中,便堅持認為,“即在科學戰時代,兩軍沖突的最後,還是必演一次肉搏戰。這時候,籍各人的腕力以行刺刀的突刺,就是唯一的解決戰鬥的方法”。客觀地說,到了二戰時期,在與擁有大量自動火器的美軍作戰時,這種堅持“白兵突擊”以解決戰鬥的戰術思想已顯得落後,但在侵華戰争中與中國軍隊作戰時,則仍然發揮了較大的作用。說實在的,或者是受其影響,或者是不約而同,這也是我軍堅持了很長時間的戰術思想。

在這樣的戰術思想指導下,拚刺訓練成為日軍士兵的基本訓練之一。陸軍的每個中隊都配有拚刺訓練的教官,每個聯隊都制訂有專門針對拚刺訓練與考核的計劃,1932年,還有專門的《劍術教範》頒布,成為全軍刺殺訓練的範本。

日軍士兵的刺殺訓練并不僅限于操課時間,而是隻要一有空閑,吃飯之前、睡覺之前、行軍的間隙等等,中隊長或拚刺教官都要擠出點滴的時間組織士兵練習刺殺。通過這樣不間斷的訓練,日本鬼子人與槍的确達成了很高的默契,在沖鋒陷陣時能夠得心應手,加上日本士兵營養普遍比中國兵好,體格也普遍較中國兵強健,因而其白刃戰的技能在當時絕對是一流的。結合拚刺技術,還有更主要的,是他們崇尚的武士道,鍛就了刺刀見紅的信心與勇敢精神,在士氣上又占了優勢。

國軍是曆來不重視白刃戰訓練的。自聘請德國軍事顧問師德之技練兵後,由于德軍并不注重白刃戰,因而對于白刃戰的訓練就更是不足。國軍精神教育的缺失,也始終沒能培養出刺刀見紅的勇氣。與紅軍打仗時,就盡量避免近戰、白刃戰,每遇紅軍以近戰、白刃戰纏鬥,如無法擺脫,則往往繳槍投降。遇到日本鬼子這樣既敢打又能打的對手,差距就更大,就更不是對手。

三個小時的白刃戰,這個段子還要傳多久?

看看指揮這次鄂西會戰也吹出這次鄂西大捷的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在給統帥部的密電中是怎麼說的,“戰鬥技能欠精練,有的新兵補入後即參戰或幹部過差,訓練不得法。尤其對于沖鋒準備後之突擊戰鬥(陣内戰鬥)及對障礙物與側防機關之破壞并白刃戰等更差。”“士兵因新兵時,即孱弱不堪,入營後又以營養關系,不能恢複壯健之體格,一般體力不夠,如敵占領較高之山為據點,我士兵由山腳爬至山頂時,即已疲勞不堪,更無力與敵白刃戰。”陳長官這份隻能在内部傳閱的密電說得不錯,但他似乎漏掉了一點,即拚刺刀除了需要體能和技術,更需要鬥志,而絕大多數的國軍恰恰就缺少這個鬥志。

《石牌偉紀》中說,這場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白刃戰中,是以戰死1500名國軍士兵的代價殺死了2000名鬼子。我看到這裡是要噴飯的。不要說以戰死1500國軍的代價殺死2000鬼子,就是以同樣的代價殺死200鬼子,那不知要如何的牛逼了。

國軍第31軍作戰課長覃戈鳴記述,1939年底的昆侖關争奪戰期間,負責阻擊的該軍第131師曾将一股日軍五六百人死死包圍,但該師“隻是用迫擊炮、輕重機關槍和步槍射擊,不敢近戰,夜晚把敵人圍起來還是不敢接近沖鋒肉搏。”緻使該敵突圍逸去。得知一個師阻擊五六百敵,且已将敵包圍後因不敢拚刺刀而導緻阻擊失敗,負責此戰指揮的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惱羞成怒,曾對有關軍、師各級長官嚴加申斥。

不久,第二股日軍也是五六百人又進入第188師預設阻擊陣地時,白崇禧鑒于前一次的阻擊失敗,對第16集團軍副總司令兼31軍軍長韋雲淞嚴令,如果再放過這股日軍,“該副總司令應受嚴懲”。可嚴令也沒用,188師在将敵人四面包圍後,同樣“因我軍不敢近戰肉搏,在暗夜中火戰了幾個小時”後,被敵殺開一條血路,突圍而去了。

十倍于敵,仍不敢與鬼子近戰拚刺刀,為什麼?不為什麼,這是一支部隊的作風與傳統。敢于拚刺刀是日本鬼子的作風與傳統,也是中共軍隊的作風與傳統,但它不是國軍的作風與傳統。除西北軍、馬家軍等少數部隊外,國軍鮮有敢于刺刀見紅也鮮有能在白刃戰中占到便宜的。

以這種作風和士氣的軍隊,能跟日本鬼子拚三個小時的刺刀,真的不明白作者在杜撰這個段子時是怎樣的一個狀态。

退一萬步說,即假如國軍無與倫比的神勇,特别擅長也特别鐘情于白刃戰,他也拚不了三個小時。要想打三個小時的白刃戰,還必須得滿足一個條件,即對方有槍有炮不用,願意陪你拚刺刀。可據我所知,即便是特别擅長白刃戰的日軍,不到萬不得已,他也沒那份閑心陪你玩刺刀,何況是三個小時。

二戰時期,白刃戰一般發生在陣地突破、偷襲的瞬間,很快就得結束戰鬥。如果雙方在狹路不期遭遇,不論哪一方,都會用小的兵力牽制敵人,而以主要兵力搶占有利地形,迅速擺脫糾纏。總之不管哪一種情況,白刃戰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内結束,基本不會形成膠着。因為包括日本鬼子,進行白刃戰也是在確定絕對優勢(倒未必是人數上的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力争以最短的時間解決戰鬥,而不會戀戰于無休無止的拼刺刀,何況從來就不擅長白刃戰的國軍呢?

有人替這神話的作者辯白,說文章的意思是三個小時之内發生過多次白刃戰。呵呵!那是兩回事兒。照此說來,平型關戰鬥七八個小時内,曾幾次發生白刃戰,難不成也要表述成平型關打了七八個小時的白刃戰?台兒莊莊内巷戰十一天内,曾多次發生白刃戰,難不成也要表述成台兒莊打了260個小時的白刃戰?若真是這樣,那這石牌三個小時的白刃戰又怎能成為二戰史上最長時間的白刃戰?

三個小時的白刃戰,這個段子還要傳多久?

台灣八十年代重寫的抗日戰史中,公布了包括石牌保衛戰在内的鄂西會戰敵我雙方被俘的數字,其中國軍被日軍俘虜計4729人,日軍被國軍俘虜計88人,差不多是54:1。細想一下,如果兩支部隊能打三個小時的白刃戰,那雙方的戰鬥意志與拼刺技能絕對是不分高下的,可若真是那樣的話,繳械當俘虜的比例會不會有如此懸殊?

拼刺刀是偷不得懶的,而且它也不像拳擊或散打比賽那樣有中場休息,連續三個小時的玩命,不被敵刺死累也累死了。杜撰出這個神話故事的,相信并傳播這個神話故事的,勸你們還是聽聽趙本山的那句話:“你去醫院看過沒有,你指定是有點毛病。”

有不止一個果粉質問我說:你有什麼依據證明沒有這三個小時的白刃戰?我回答:我的依據就是我找不到依據。我找遍了能夠找到的所有當年的檔案、報刊、戰報、回憶等等,找不到一文有這樣的記載。如果誰不服,你就去找找看,看能否找到。當然,要是喜歡意淫,那就當它是真的好了,文章那樣的描述,還是挺過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