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架構看上去沒瑕疵,沒毛病,3個broker之間兩兩互通,整體可用性極高,但是從消息的路由角度來看,卻不是一個好的設計,當producer向broker1發送一條消息時,Consumer得到消息的路徑可能有如下2條:
a) producer -> broker1 -> broker2
b) producer -> broker1 -> broker3 -> broker2
當broker更多時,情況會更複雜,比如下面這張圖:
消息的路由途徑将會更多:
a) producer -> broker1 -> broker4
b) producer -> broker1 -> broker2 -> broker4
c) producer -> broker1 -> broker2 -> broker3 -> broker4
d) producer -> broker1 -> broker3 -> broker4
不難想像,每多經過一個節點,消息處理的延時将會增加一些,如果Broker越多,情況越複雜,最終系統對外表現為消息處理有時很快,有時很慢,整體性能很不穩定,是以實際生産中,不要采用所有Broker之間兩兩互連的方案。
合理的方案如下:
這張圖的靈感,應該來自組建區域網路中的星形網絡,在中心放置一個Borker充當Hub,與其它所有Broker互連,這樣不管Consumer連接配接到外圍的哪個Broker,消息的路由途徑都比較穩定(最多經過3個Broker),這種架構性能雖然穩定了,但是中心的Hub就變成單點隐患,如果中間的DockerHub挂了,整個系統也就廢了。
改進後的架構如下:
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星形網絡,隻不過将hub弄成二個互備,然後每個hub都與其它外圍的broker相連,消費者連接配接到broker1/broker2/broker3,生産者(Producer)連接配接到hub1/hub2,消息的最長路徑不超過3個broker (注:生産者也可以連接配接到broker1/2/3,與消費者一樣,但是消息經過的最長路徑會變成4)
如果以後要擴張,比如增加了Broker4,Broker5...,直接修改hub1/2上的配置,增加與新的broker的連接配接即可,不影響消息的路由途徑長度。
最後,在本機演練一把,給出一些配置示例:
1、端口規劃
共5個activemq執行個體,端口61616、61626、61636為broker1、broker2、broker3,61645、61656為broker-hub1、broker-hub2
2、activemq.xml配置
以boker1為例,配置檔案内容如下:
View Code
broker2及broker3,大家參考該配置修改端口号及brokerName即可。
broker-hub1的配置:
broker-hub2的配置:
3、java代碼中spring配置檔案
a) 生産者
b) 消費者
參考文章:
<a href="http://www.jakubkorab.net/2011/11/understanding-activemq-broker-networks.html" target="_blank">http://www.jakubkorab.net/2011/11/understanding-activemq-broker-networks.htm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