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高中那屆的男生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白月光,她是個學鋼琴的女孩,時不時用諾基亞5330給我們發來她彈曲子的錄音。要是《命運》《緻愛麗絲》《藍色多瑙河》這種人人都耳熟的曲子,聽完後還能聊幾句套套近乎。
但要是來個什麼《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1,第三樂章》《B小調四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RV 580》,名字背都背不下來,隻能鼓掌喝彩。
最開始我們還懷有自卑之心,覺得女神就是女神,跟我們就不是一個水準線上的。直到後來入了二次元的坑,才發覺不是古典樂欣賞門檻高,而是搞音樂的人好像都不太會取标題。

此處點名批評辣個男人——澤野弘之
當然,除了某些人臉滾鍵盤拖後腿,但古典音樂總體上在普通群眾中的接受度還是越來越高的,頗有些“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味道,不少音樂巨匠也憑借着遠超同輩的取标題能力,在百年的歲月中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
不過在古典樂逐漸大衆化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依據音樂人而不是區分和音樂類型,以偏概全進行歸納的論斷,但總體上還是在推動這些藝術瑰寶逐漸讓更多的人接受他們。
各種流行音樂人也為古典樂的普及盡了自己的一份力,畢竟不少人認識肖邦就是靠的周傑倫。但你可能不知道,ACG作品也在一直默默地推動高雅藝術傳播。
玩過《惡靈附身》的看到這耳邊自動響起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
就像我開始舉的男高中生白月光例子一樣,想讓普通人對看似晦澀的古典樂感興趣,最好的辦法還是用吹奏部美少女,或者鋼琴王子這條路子。
比如現在隻會成天做泳裝美少女和騙錢DLC的光榮,在十多年前也做過以音樂學院為主題的乙女遊戲《金色琴弦》,直到2016年還在持續出續作。
把古典樂做進玩法裡的也不是沒有,與《金色琴弦》同年代的《交響樂之雨》就在Galgame裡加了音遊的系統。
但總體而言,這些遊戲中的古典樂元素隻是一個設定,或者說是主要内容外的調劑品。比如《G弦上的魔王》這種18+遊戲,光看介紹的話很難讓人把它和巴赫聯系起來……
在遊戲領域,除了多年前的《别踩白塊兒》,敢說自己的遊戲除了古典樂啥都沒有的,數來數去也隻有LINKEDTUNE開發的《鋼琴師》。
遊戲的正版你可以在TapTap玩到
接觸到這款遊戲是源于沙雕群友做的表情包,褲裆掏鋼琴雖然有些過于獵奇,但和遊戲的本質也算貼切——确實能讓你從褲子裡掏出東西,然後跟着節奏一起擺動(指手指)。
作為一款買斷制的手遊,《鋼琴師》的成本效益和品質也相當不錯。首發時6元就能買到超過100首鋼琴曲。音樂巨匠們的個人界面介紹,也承擔了一定的科普職能。
但那些音樂教師裡的人像搬到手機上,對普通玩家的吸引力肯定沒有那麼大。好在遊戲擁有幾乎無窮的儲備曲庫,可以持續性的為遊戲更新曲包: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圓舞曲、小夜曲、進行曲、協奏曲,總有一個能對上你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