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國人都知道,關于中國的曆史,最詳盡的記述就是《二十四史》。
有一位曆史學家,不但讀完了二十四史,而且通讀了數遍,他就是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之一的呂思勉先生。
呂思勉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出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等書。

他是一百多年來,第一個研讀二十四史三遍以上的學者,是最早使用白話文著述中國通史的學者,也是唯一一位用兩種體例寫過中國通史的學者,被譽為“開通史著述新紀元”的學者。呂思勉研究涉獵領域極其廣泛,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曆史研究法、史籍讀法等方面,都有專門的學術著作問世。
通常認為,關于中國曆史的扛鼎之作是錢穆的《國史大綱》。
呂思勉先生所著《中國通史》,原名《呂著中國通史》,完成于1939年,是抗日戰争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适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教材,也是呂先生的代表作,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成為讀者了解中國曆史的經典讀物。
上冊十八章,以文化現象為專題,講解古代婚姻、官制、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下冊三十六章,按時間順序叙述中國政治的變革、曆朝曆代之史事直至民國開創。《中國通史》自出版以來,暢銷七十餘載,重印數百次,以豐富的史實和流暢的筆調,濃縮了中國五千年曆史,可謂是閱讀中國通史的第一選項,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曆史的各個方面,特别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曆史知識有很大好處。
呂思勉研究曆史注重排比史料,分類劄記,長于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堅持不懈地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呂思勉所著《中國通史》,取曆代正史作基礎材料,以傳統劄記法為基本手段,通過史料的缜密對比與通貫條理,發掘曾經遮蔽的史實,以擷取前所未見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