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還記得收聽首部科幻廣播劇《珊瑚島上的雷射》時受到的震撼,這來自于安裝了高效原子電池的雷射器的巨大威力,當時配的解說大概是:雷射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第二次掃射時,光束接觸了海面,于是海水爆裂着,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最後,馬太終于把光束對準了軍艦 ,光芒一閃,接着就是一聲劇烈的爆炸,軍艦在濃煙和火焰的包圍中沉沒。
廣播劇沒有畫面,這是他的短闆,但是某些時候這反而是它的強項,正因為沒有畫面,是以你可以在劇情營造的音響效果下放飛思緒,縱橫馳騁,自由想象畫面,在這部劇中,高效雷射器排山倒海的威力在背景解說和音效的襯托下給人的震撼就是空前的,甚至某種程度上超越了電影和電視。這同樣适用于小說連播,好的小說連播會激活聽衆的想象力,有時候自己想象出的畫面比電影畫面更加豐富。
七十年代後期我在上國小,那時每天中午放學回家以後,十二點或者十二點半的時段,好幾個電台都有小說連播節目。每天中午邊聽邊吃,完全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裡面,正聽得入神突然來一句:要知後事如何,明天再說——總覺得意猶未盡,盼着明天揭開謎底。但往往是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迷局待解,一個個迷局就像連環套吸引着聽衆緊緊追随,欲罷不能。長大以後買到原著自己閱讀時才發現其實書中并沒有那麼多的下回分解,都是播講者的演播技巧而已,為了增強吸引力加的小包袱。不過也确實是在他們的巧妙引領下,才一直保持着強烈好奇心和飽滿的精神狀态聽完了一部部的優秀小說。最早聽的小說應該是75年左右的《大刀記》,抗日題材的,可能太小,記不清是誰播講的了,就記得主人公正面人物叫梁永生,反面人物日本鬼子叫石黑,漢奸叫白眼狼,名字很逗。印象比較深的是金乃千播講的《萬山紅遍》,這套書長大以後才見到,厚厚的上下冊,紅軍的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叫郝大成、吳可征,播講者金乃千的聲音富有激情。之後還聽過金乃千播講的魏巍的長篇小說《東方》,抗美援朝題材,主角是郭祥、楊雪。金乃千的播講依舊激情澎湃。天津台的關山在當年也家喻戶曉,他朗誦的長篇小說太多了 ,有《林海雪原》、《戰鬥的青春》、 《紅旗譜》、《播火記》、《山呼海嘯》 、《紅岩》等。《林海雪原》聽過好幾個版本,回味起來關山的版本最正氣凜然,他的國語發音也非常标準純正,《紅旗譜》、《播火記》是老作家梁斌的作品,非常具有河北的鄉土氣息,聽關山朗誦最合适不過了。而《山呼海嘯》 至今還記得主角蘇志義、林紹輝。當時天津台把關山播講的小說稱為“朗誦”,顯得與衆不同。八十年代初,曹燦播的《李自成》曾風靡一時,曹燦的聲音既含蓄内斂又循循善誘,後來在星星火炬少年兒童節目中聽過他的兒童驚險小說《野蜂出沒的山谷》,情節曲折,結局出乎意料,一位慈祥的老爺爺恩翁到最後才被揭出來是國民黨特務。
劉蘭芳慷慨激昂的《嶽飛傳》有段時間在街頭巷尾成了大熱門。在這之前聽的小說基本上都是現代題材的,《嶽飛傳》讓人一下子意識到原來還有這麼多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接憧而至的單田芳的《隋唐演義》也曾一度令人如癡如醉,袁闊成的《烈火金剛》、《三國演義》亦曾伴随左右,《烈火金剛》中的史更新、肖飛、謝老轉、何大拿這些人物栩栩如生,《三國演義》則充滿了智慧,如同一部通俗版的孫子兵法。還有一位可敬的老人孫敬修,七十年代末已經古稀之年了,但是依然經常在學齡前節目“小喇叭”中聽到他那充滿磁性的聲音,有《西遊記》,有《寶葫蘆的秘密》,1990年他去世時令人黯然神傷。
除了小說連播以外,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期是廣播劇的黃金時代,當時很多優秀的中外小說被改編成了廣播劇,這裡面有國産的《海島女民兵》,還有根據國外小說改編的《一串項鍊》,《法尼娜·法尼尼》 《希臘棺材之謎》等,印象最深的是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改編自童恩正同名科幻小說的科幻廣播劇《珊瑚島上的雷射》,1978年由上海電影譯制廠的邱嶽峰、喬榛、楊成純等演播,大意是兩位華裔科學家在國外研制成功高能雷射器和高效原子電池後,千方百計避免這些成果被外國勢力制成殺人武器。至今還對安裝了高效原子電池的雷射器的巨大威力記憶猶新:雷射所至,一排排的椰子樹被齊腰斬斷……,遺憾的是這個目前還沒有變為現實。(為了想象力,本文也嘗試一下不配畫面,全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