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IT運維模式下,全棧溯源助你解應用性能監控難題

2016年,Gartner對APM的定義将原來的五個次元定義修改成了三個次元,即:數字化體驗監控(DEM),應用發現、追蹤和診斷(ADTD),以及應用分析(AA)。此外,Garter還強調,最終使用者的體驗始終是APM最重要的任務,而APM的核心功能則是能夠基于應用去做問題的發現與診斷。這一定義的改變,源于使用者在新的IT形勢下,對APM提出的新需求。

近年來,公有雲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增長,推動了APM市場和技術的快速發展。然而,雲計算、微服務和容器化讓監控的資料呈海量增長,為APM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微服務架構和容器化讓應用更具靈活性、彈性和擴充性,但在提高應用效率的同時,也讓應用的拓撲架構和通訊變得更複雜,更難監控。

與此同時,企業數字化轉型規模在愈發擴大,各行業對性能監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監控方案隻能定位解決不到30%的問題,剩下的70%該怎麼辦呢?如何才能快速定位最終使用者關鍵業務的性能問題?怎樣才能保障關鍵業務流程各方面的穩健運作?

為了能夠幫助企業應對新IT形勢下的應用性能監控方面的難題,幫助IT管理團隊快速實作不同業務邏輯下的性能排障,國内應用性能管理服務提供商聽雲,于2016年推出了全棧溯源解決方案,它在國内首次實作了全端、跨應用監控。

2017年,面對現階段複雜的全棧環境,定位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為了能夠對應用性能問題更加深入的追蹤與診斷,聽雲全棧溯源進行了全面更新。此次更新主要是基于使用者體驗的性能監控更新,實作了工具産品平台化,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聽雲全棧溯源解決方案。

據聽雲産品副總裁Moca介紹,所謂全棧溯源,就是從使用者體驗出發,基于事務請求進行全棧問題的定位追蹤。目前,其涉及的主要功能有:APP端事務請求全棧溯源、浏覽器頁面事務請求全棧溯源、撥測事務請求全棧溯源、單使用者全棧溯源。

“全棧溯源是全球APM行業的趨勢。在國外,Dynatrace、AppDynamics這些老牌APM廠商已經将全棧溯源作為了産品的标配。但是,從功能上來說,聽雲的技術在國内是非常領先的。因為我們的服務體系更加符合國内企業的要求,國外的APM不支援國内元件,比如阿裡雲的基于微服務架構的支援,類似達夢資料庫的國産化技術。” Moca說。

新IT運維模式下,全棧溯源助你解應用性能監控難題

聽雲全棧溯源解決方案可以實作清晰責任界定為各部門提供統一的資訊平台,共同讨論目前應用發生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基于客戶關鍵業務的自動品質控制平台,将把以周為機關的解決問題時間縮短為幾分鐘。同時,當發生嚴重問題時,系統會進行自動響應,及時告警。

新IT運維模式下,全棧溯源助你解應用性能監控難題
新IT運維模式下,全棧溯源助你解應用性能監控難題

既然全棧溯源解決方案是從使用者體驗出發,聽雲是怎樣來衡量使用者體驗的呢? Moca解釋說,一方面,使用者可以結合自身來定義使用者體驗問題,比如反應快慢時間。另一方面,聽雲全棧溯源解決方案設定了一個預設值。此外,在使用者感覺層面,針對首屏時間、點選控件時間等,系統會通過請求的關聯,來發現是否是因為請求慢導緻使用者體驗度低的問題。

那麼,針對微服務架構和容器化等新技術,聽雲全棧溯源解決方案是否能夠很好的解決應用性能監控的問題呢?

對此,Moca表示,簡單來說,微服務就是把整個系統劃分為多個細小的服務。以聽雲為例,聽雲伺服器端整個監控系統,報表、資料庫查詢系統等,都可以拆分成一個個微服務。這裡的挑戰在于,以前我們很清楚是A、B、C應用組成了一個系統,而現在我們不知道A、B、C應用中的哪些微服務組成了一個系統。因為聽雲也在用微服務和容器,它們在帶來靈活、可擴充性強等諸多好處的同時,也給業務管理帶來很多的瓶頸,定位一個問題需要定位到某一個具體的微服務。如果是容器,則需要考慮映射到哪個主機等,這些都是聽雲正在努力的方向。

目前,聽雲全棧溯源解決方案已經支援容器。因為容器的核心就是可以動态擴充,動态擴充時會變成很多執行個體,此時就可以動态的根據這些執行個體去擴充。是以如果忽略容器這一層,把能具體定位到錯誤與容器和主機映射到一起,就可知道系統級别、基礎架構下的哪裡出現了哪些問題。然後定位到應用級别,再把應用拆開,就能找到這個應用具體映射到哪個容器和伺服器,最終實作對應用性能的監控。

采訪最後,Moca表示:“全棧溯源核心在于從使用者體驗出發,可以支援多種複雜的環境。客戶無論使用怎樣的生産環境,我們都能夠給予支援。這是我們走向市場,成熟商業化的重要标準之一。今年,聽雲的重點是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不斷完善全棧溯源解決方案的功能,實作多種視角,使産品更加易用。”

本文作者:杜美潔   

來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