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樣的人生,才能孕育出哈利波特這樣的曠世之作

怎樣的人生,才能孕育出哈利波特這樣的曠世之作

喬安娜·羅琳

筆名J·K·羅琳。英國小說家、電影編劇及制片人,代表作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她的《哈利·波特》暢銷全球,熱賣超過4億本,成為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其同名改編電影也成為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之一。該系列電影獲得羅琳的完整授權,她還親自擔任《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上)》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下)》的電影監制。

她出生于英國格洛斯特郡葉特。1990年,當她在一班從曼徹斯特開往倫敦的誤點列車上想到《哈利·波特》小說靈感時,她還是國際特赦組織的研究員兼雙語秘書。撰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期間,羅琳經曆貧窮、母親過世與首次離婚,終于在1997年出版《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一本。其後續集逐年出版,最後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在2007年出版,宣告完結。羅琳的下一部作品與成名作完全不同,乃是面向成人讀者的悲喜劇小說《偶發空缺》,出版于2012年。隔年,她又以筆名“羅柏特·加爾布雷斯”出版犯罪小說《布谷鳥的呼喚》,羅琳表示此作将會發展成為系列小說。

J.K·羅琳的人生宛如《灰姑娘》故事般,在短短5年内從接受政府救濟的貧窮單親媽媽成為富有的暢銷作家。她是英國有記錄以來最暢銷的作家,版稅所得約2,380萬英鎊。2008年,《星期日泰晤士報富豪榜》估測羅琳的财産總值約5.6億英鎊,是英國第12位富有的女性。福布斯則将羅琳評為2007年最具影響力名人的第27位,《時代雜志》也以她“對哈利·波特迷在社會、道德與政治方面的影響”評為2007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第二位。2010年10月,《衛報》将羅琳評為全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她也投入慈善活動,參加了很多慈善團體。

雖然羅琳大多數時候都用她的筆名“J·K·羅琳”,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時卻直接使用本名“喬安娜·羅琳”。出版社考慮此書的目标讀者群為小男孩,恐怕不會買女作家寫的書,遂建議她改用兩個字母縮寫作為筆名;但羅琳沒有中間名,于是選擇奶奶“凱瑟琳”(Kathleen)的“K”作為她筆名的第二個縮寫字母。她總稱自己為“喬”(Jo),還說:“小時候沒人會叫我喬安娜,除非他們生氣了。”

怎樣的人生,才能孕育出哈利波特這樣的曠世之作

國王十字火車站

(上圖:羅琳的父母是在一列從國王十字火車站出發的列車結識的,是以羅琳把國王十字火車站作為進入魔法世界的入口,而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羅琳生于1965年7月31日的英格蘭格洛斯特郡葉特,是彼得·詹姆士·羅琳與安妮·羅琳之女。她的父親彼得是勞斯萊斯有限公司的飛行器工程師,母親是科學技術員,兩人于1964年在往阿布洛斯的列車上相遇,該列車自國王十字火車站出發。1965年3月14日,彼得與安妮結為夫妻。

怎樣的人生,才能孕育出哈利波特這樣的曠世之作

羅琳小時候在土茲希爾的家

羅琳的妹妹戴安娜在羅琳23個月大的時候出生,全家人在羅琳4歲時搬到鄰村溫特伯尼。羅琳曾就讀于村中的聖米迦勒國小,這是一所由前英國下議院議員、廢奴主義者威廉·威伯福斯及教育改革者漢娜·摩爾創立的學校。聖米迦勒國小當時的校長阿爾弗雷德·丹被認為就是《哈利·波特》小說中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的原型。

羅琳自幼就常寫奇幻故事,并念給妹妹聽。她回憶道:“我還記得我曾告訴她一個她掉進兔子窩裡,裡面的兔子家族還拿草莓喂她吃的故事。而我第一個寫下來的故事(在我5或6歲的時候),關于兔子、題目也叫兔子。它得了麻疹,朋友們都來看它,包括一隻叫作蜂小姐的巨大蜜蜂。”羅琳9歲時,全家搬到格洛斯特郡土茲希爾村的教堂小屋,那裡離威爾士切普斯托很近。在她青春期時,她的阿姨給了她一本舊的英國社會抗議作家潔西卡·密特福德自傳,密特福德于是成為羅琳心目中的英雄,她看了密特福德的每一本書。

羅琳接受《紐約客》訪談時提到她的青春期:“我特别不開心。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的階段。”她的家庭生活很糟糕,羅琳跟父親處得不好,母親也病了。當她進入懷登學校念書時,母親也在該校科學實驗室當技術員。羅琳說她青春期時的樣子“就是赫敏·格蘭傑的原型。她是我11歲時的誇張版本,那是我并不引以為傲的樣子。”羅琳在該校的英語老師回憶羅琳當時并不特别傑出,但屬于“一群開朗女孩團體的一員,英文成績也不錯”。她高年級時的好友有輛藍綠色的福特,曾在羅琳筆下出現。關于羅琳那時的音樂品味,她說:“我最愛的團體是史密斯樂團,”羅琳成績優異,當選為女學生主席;她的英語成績拿到“A”,法語和德語則拿到兩個“A”和一個“B”。

1982年,羅琳參加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但未被錄取;後于艾希特大學念法語和古典學,那是個對她帶來沖擊、“預期會與許多相似但思想激進的人相處”的地方。當她加入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們,開始結交朋友時,她感到她正在做自己。艾希特大學法語教授馬丁回憶大學時的羅琳:“一個安靜又能幹的學生,總是穿着丹甯外套、留一頭深色頭發,以學術語言來說,她有着能幹的外表。”不過,根據羅琳自己的回憶,她覺得自己大學時“什麼事都沒做”,還“畫了很深的眼線,總是聽史密斯合唱團、看狄更斯與托爾金的書”。羅琳曾到巴黎當過一年交換學生,并于1986年自艾希特大學畢業;然後搬到倫敦,在國際特赦組織當研究員和雙語秘書。

結束在國際特赦組織的工作後,羅琳與她當時的男朋友搬往曼徹斯特。1990年,當她坐在一班從曼徹斯特開往倫敦、誤點4個小時的火車上時,一個在巫師學校念書的年輕男孩故事從腦中迸現。她告訴《波士頓環球報》:“我真的不知道靈感從哪裡來的,它從哈利開始,其他角色與情節慢慢浮出,最後占滿我的心靈 。”

J.K·羅琳在她的個人網站上這樣介紹《哈利·波特》:

我在開往倫敦的擁擠列車上展開個人旅行時,《哈利·波特》就這樣進入我的腦中。從6歲開始,我就不間斷地寫作,但我從未因某個點子而如此興奮,直到那時。當時,我正面臨人生最大的困境,找不到一支筆可以寫作,也羞于向人借錢……我沒有一支能用的筆,但我認為那真的是個好點子。我坐下來開始思考,在4個小時内(列車誤點了4個小時)勾勒出所有細節。這個骨瘦如柴、戴眼鏡、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是個巫師的黑發男孩,變得更加真實。如果我抓住靈感,并寫在紙上的時候慢了,或許就扼殺了它(有時我會懷疑,自己在那趟旅程中想到的,有多少在我實際提筆寫下前忘了?)。我開始在每個向晚時分撰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雖然最初寫的那幾張紙沒有一張和後來的定稿類似 。

當羅琳一到她的終點站,她就立刻開始動筆。1990年12月,羅琳的母親因發作10年的多發性硬化症過世。羅琳說:“我在母親過世時寫《哈利·波特》,卻沒告訴她有這本書。”這個巨變給了羅琳很大沖擊,也影響到寫作,她認為有許多《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細節都在此時流失,因為她還記得那時的感覺。

怎樣的人生,才能孕育出哈利波特這樣的曠世之作

波爾圖

(上圖:羅琳曾經在波爾圖當教師。1993年,她回到英國陪伴其女兒,但在《哈利·波特》第三章完成時,她的婚姻已經開始惡化)

有媒體報道說,羅琳曾搬到葡萄牙第二大城波爾圖,在當地教英語。她在晚上教書,白天邊聽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邊寫作。她在酒吧遇到葡萄牙新聞記者喬治·阿蘭帝斯,一起聊簡·奧斯丁,奧斯丁的書是兩人的共同興趣。1992年10月16日,羅琳與阿蘭帝斯結婚,此時他們已經有了孩子,命名為潔西卡·伊莎貝爾·羅琳·阿蘭帝斯,出生于1993年7月23日。此前,羅琳曾流産過。兩人在1993年11月17日離婚,結束他們13個月又1日的婚姻。傳記作家寫到羅琳當時曾遭受家庭暴力,但對于那段婚姻,旁人仍無從得知全部詳情。喬治·阿蘭帝斯在的訪談中,提到他倆最後一晚時,他曾把羅琳拖出家門,毆打她的頭部,當時還是淩晨5點。1993年12月,羅琳與她女兒搬回英國蘇格蘭,住在羅琳妹妹在愛丁堡的家附近,行李箱中裝了三章已完成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手稿。

此時,羅琳已經從艾希特大學畢業7年了,自嘲為“我所見過最失敗的人”。她的婚姻以失敗收場,沒有工作,還帶着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但她形容那場失敗是種解放:

失敗代表了摒除不必要的事物,我不再自我欺騙、幹脆忠于自我,投注所有心力完成唯一重要的工作。要是我以前在其他地方成功了,那麼我也許永遠不會有這樣的決心,投身于這個我自信真正屬于我的領域。我重獲自由了!因為我最大的恐懼雖然降臨了,而我還活着,我還有個可愛的女兒,還有台老舊的打字機和偉大的構思。曾經跌落深邃的谷底,卻變成日後重生深厚的基礎。

在那段低潮期,羅琳被确診罹患臨床憂郁症,曾試圖自殺。憂郁發作時的黑暗感受成為羅琳創造攝魂怪這種生物的靈感來源,那是《哈利·波特》裡一種會吸食人類正面情緒,甚至靈魂的黑暗生物。羅琳不得不接受政府的社會救助,她描述那時的經濟狀況為“即使是在現代英國,也稱得上貧窮,但沒有無家可歸”。

羅琳的病情在前夫赴英探望她們母女時加劇。她向法院聲請保護令,迫使阿蘭帝斯獨自傳回葡萄牙,并在1994年8月提出離婚申請。後來,她在愛丁堡大學莫雷教育學院受訓成為教師期間,完成她的第一本小說,也改善經濟狀況。羅琳曾在許多咖啡館寫作,包括尼科爾森咖啡館和大象咖啡屋,無論在哪她都帶着睡夢中的女兒。羅琳在2001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通路時,否認她在咖啡館寫作是因為她家沒暖氣的傳聞:“我還沒笨到會在愛丁堡的隆冬中,租沒暖氣的房子。我家有暖氣。”她在美國電視節目中說,帶着寶寶散步是讓寶寶睡着的方法,這是她為何選擇在咖啡館寫作的原因。

2001年12月26日,羅琳與麻醉科醫師尼爾·莫瑞在蘇格蘭阿伯費爾迪舉行私人婚禮。兩人的長子大衛生于2003年3月24日,那時羅琳正要開始寫《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她不得不暫停寫作以照顧寶寶。後來小女兒也随之出生,羅琳一家現居英國愛丁堡。

2004年,福布斯将羅琳列為第一個靠寫作成為億萬美元富翁的作家。羅琳質疑此計算結果,表示她雖然很有錢,但還不算億萬富翁。此外,2008年,《周日時代富豪榜》将羅琳列為全英國第144位富有的人;2012年時福布斯将羅琳從富豪榜上除名,宣稱由于她大量捐款(約1億6000萬美元)和英國對她課征的高稅率,使她再也不是億萬富翁。2013年2月,英國廣播電台第四台節目《婦女時間》将羅琳評為英國第13位最有權勢的女性。

怎樣的人生,才能孕育出哈利波特這樣的曠世之作

J.K·羅琳寫作《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所待的咖啡館,位于英國愛丁堡

1995年,羅琳用一台老舊的人工打字機完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原稿。她的作品獲得文學經紀人克裡斯多夫·利特爾屬下業務經理布賴恩妮·埃文斯肯定,埃文斯看過羅琳作品其中三個章節後,便決定将這份手稿引薦給利特爾。此前,羅琳曾向4家出版社投稿,但都被拒絕。利特爾将羅琳的作品引薦給一家倫敦出版社“布魯姆斯伯裡”,獲得該出版社編輯貝瑞·康甯漢青睐,支付1,500英鎊作為羅琳的稿費。《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能被出版,或許該歸功于出版社老闆的8歲女兒愛麗絲·紐頓;當她讀完第一章後,立刻就向父親詢問後續。雖然布魯姆斯伯裡同意出版羅琳的作品,但康甯漢還是建議羅琳找一份正職,因為他并不認為羅琳能靠寫童書賺錢。然而,1997年,羅琳收到蘇格蘭藝術協會給予的8,000英鎊獎助金,鼓勵她繼續寫作。

1997年6月,布魯姆斯伯裡正式出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首刷1,000本,其中500本将成為圖書館館藏。這1,000本書今日價值約16,000英鎊到25,000英鎊。出版五個月後,羅琳獲得第一個獎項:雀巢聰明豆兒童圖書獎。其後又赢得國家圖書獎年度最佳童書獎項。1998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美國版權在一場拍賣會上由Scholastic Inc.以10萬5000美元得标。羅琳說,當她聽到這個消息,她“(高興地)快死了”。1998年10月,Scholastic Inc.正式出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銷售所得使羅琳得以搬離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換到愛丁堡一個比較好的街區。起初,她的鄰居都沒察覺社群裡搬來《哈利·波特》系列作者,如傳記作家寫道:“多數人都尊敬她,給她空間,這也是他們自己想要的。”

羅琳在1998年7月出版續集《哈利·波特與密室》,該書為她赢得第二座雀巢聰明豆兒童圖書獎;1999年12月,《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出版後,再度為她赢得該獎項,成為第一位連續三次獲得雀巢聰明豆兒童圖書獎的作家。羅琳其後婉拒該獎項,把機會讓給其它書籍。2000年1月,《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獲得惠特布雷特獎年度最佳童書。

《哈利·波特》第四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于2000年7月8日于英美兩國同步發行,并打破兩國銷售記錄,英國首日發售便賣出372,775本,幾乎是前作《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銷售首年的總數。在美國,48小時内便賣出超過三百萬本,打破圖書銷售記錄。羅琳坦承撰寫此書時曾有個轉折點:“第四集寫到一半時,我察覺劇情有個嚴肅的缺憾……我與此書有過最黑暗的時刻……有一章,我重寫了13次。”

羅琳花了三年時間寫就第五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這段間隔曾使出版社不禁懷疑羅琳是否出現腦閉塞,但被她本人否認。羅琳後來承認寫此書是件苦差事:“我認為《鳳凰社的密令》應該要再更短些,”她說道,“我知道,寫結尾時我把時間和精力用光了。”

第六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發行于2005年7月16日,再度打破銷售記錄:24小時内售出九百萬冊。寫作該書期間,羅琳在網絡上告訴書迷:“第六集我已計劃數年了,但在我開始認真寫以前,我又花了兩個月重新計劃,并向自己做絕對的保證: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在個人網站上注記:《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開頭,那場魔法部部長與英國首相之間的對話,最初曾放計劃放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與《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裡。2006年,《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獲選為英國圖書獎年度最佳圖書。

《哈利·波特》系列最後一部作品《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其書名在2006年12月21日公布。2007年1月11日,J.K·羅琳在愛丁堡貝摩爾酒店的旅館房間内完成書稿。此書于歐洲西部夏令時間2007年7月21日淩晨00:01開售,首日銷售量即打破往年記錄,在英美兩國共賣出1,100萬本。羅琳說,寫最後一章時,覺得“很像1990年”時,全系列最早寫的作品。在羅琳寫作《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過程中,她允許英國獨立電視台為她制作記錄片,并于2007年12月30日播放,片名為《J. K.羅琳:輝煌的一年》。片中,羅琳重返她當初寫作《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住的廉價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她不禁落淚道:“(那裡)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而在歐普拉的訪談中,羅琳則将《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歸功于她的母親。

現在,《哈利·波特》已有150億美元的全球品牌價值,最後四集小說接連打破書籍銷售記錄。《哈利·波特》全系列被翻譯成65種語言,發行全球各地。另外,《哈利·波特》也被公認為是重新引發自小隻用電腦、電視的青少年閱讀風氣的小說。

怎樣的人生,才能孕育出哈利波特這樣的曠世之作

三位主角

1998年10月,華納兄弟向J.K·羅琳買下《哈利·波特》作品前兩部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電影于2001年11月16日上映,《哈利·波特與密室》電影則于2002年11月15日上映,兩部皆由美國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執導。2004年6月4日,由墨西哥導演艾方索·柯朗執導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電影上映。系列作第四部電影《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改由英國導演麥可·紐威爾執導,于2005年11月18日上映。2007年7月11日,由大衛·葉斯執導、麥可·古登伯格編劇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上映,也是第一部非由史蒂夫·克勒伍編劇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2009年7月15日,《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上映,仍由大衛·葉茲執導,但改由原編劇史蒂夫·克勒伍寫劇本。2008年3月,華納兄弟宣布《哈利·波特》系列作完結篇《死亡聖器》将拆成上、下集拍攝。兩部電影分别于2010年11月(上集)和2011年7月(下集)上映,皆由大衛·葉茲執導。

華納兄弟與J.K·羅琳訂契約時,接受了相當多她提出的要求和意見;包括電影必須在英國拍攝、演員必須是英國人等。電影公司也的确遵守她的條件,大多數《哈利·波特》電影演員都是在英國選出來的。另外,羅琳還要求赢得在《哈利·波特》電影中打産品廣告權利的可口可樂公司,必須捐獻1,800萬美元給美國兒童識字組織Reading Is Fundamental,作為一項慈善計劃的一部分。

除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電影外,其餘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皆由史蒂夫·克勒伍編劇,他撰寫劇本時也受到羅琳不少幫助,以確定劇本不會與羅琳未來的作品内容抵觸。羅琳曾說克勒伍在她尚未出版《哈利·波特》續集前,知道最多續集内容的人,但她并未告訴他全部内容。《哈利·波特》電影中飾演魔藥學教授西弗勒斯·斯内普的英國男星艾倫·瑞克曼、飾演牧場看守人魯伯·海格的羅彼·考特拉尼也曾獲得與他們飾演的角色有關,但尚未公開出版的劇情内容。至于飾演主角哈利·波特的英國童星丹尼爾·拉德克利夫,則曾向羅琳詢問哈利·波特是否會在小說中死亡,羅琳回答他“你會有死亡鏡頭”,但未明确回答這個問題。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一度有意執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但後來作罷。出版社曾多次宣稱羅琳參與決定導演的過程,但羅琳表示她從未介入導演人選,也沒有阻止史匹柏執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羅琳唯一一次介入擇導,是希望由英國喜劇團體“蒙提·派森”成員泰瑞·吉連執導電影,因為她是吉連的忠實粉絲;但華納兄弟認為《哈利·波特》電影要更阖家觀賞一點,是以選擇由克裡斯·哥倫布執導。

即使如此,羅琳還是積極參與《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制作過程,不隻所有劇本都需要經過她稽核,還親自監制《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下集。在她的個人網站上,羅琳透露她曾考慮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厄裡斯魔鏡”鏡頭中客串演出主角哈利·波特的母親莉莉·波特;但作罷,因為她認為自己還不适合在大銀幕上演出。莉莉·波特一角最後由英國女星吉拉汀·索瑪非演出。

羅琳的一生,雖然經曆了低潮,但是從未放棄。隻要做着自己内心真正所想做的事情,好運總會相伴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