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革命讓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年之久的羅曼諾夫家族的權力瞬間崩塌。十月革命後末代沙皇一家被布爾什維克黨人殺害。而其餘羅曼諾夫家族的成員則流亡海外。他們的命運又将如何呢?請聽肥鵝給各位看官一一道來。
圖釋:1938年時的羅曼諾夫家族族長弗拉基米爾·基裡洛維奇大公(1917—1992)。

弗拉基米爾·羅曼諾夫在流亡海外的俄羅斯人中地位崇高,他是基裡爾·弗拉基米羅維奇大公的第三個孩子子和唯一的兒子。1924年他自封為全俄皇帝并與維多利亞·費奧多羅夫娜完婚(她是一位出身英國薩克森-科堡-哥達的公主)。盡管他出身高貴,擁有俄羅斯皇室血統,但革命後俄國君主制被推翻,是以他自封的皇帝并未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1924年他從父親那兒繼承了大公的稱号,并在1938年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皇族的族長。
1933年,鮑裡斯·弗拉基米羅維奇大公和安德烈·弗拉基米羅維奇大公走出位于法國巴黎達魯街上的俄國教堂。
鮑裡斯·弗拉基米羅維奇大公(1877—1943)是弗拉基米爾·亞曆山德羅維奇大公和瑪利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的第三子,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孫子。
二月革命爆發後,1917年9月他與兄弟姐妹一起乘坐火車去了基茲洛沃茨克。1918年8月,他被布爾什維克黨人逮捕,但不久被安德烈·格裡戈裡耶維奇·施庫羅将軍的白衛軍解救,随後逃到了卡巴爾達山區。
圖釋:身穿俄軍禮服的鮑裡斯大公
1918年9月,他曾在黑海沿岸的阿納帕市短暫的逗留過,而随着克裡米亞被布爾什維克黨人解放後,他再次搬到了基茲洛沃茨克。1919年,他通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輾轉到了巴黎,随後移居意大利,而次年又回到了巴黎。
圖釋:流亡期間的鮑裡斯大公和妻子澤尼達
安德烈·弗拉基米爾羅維奇大公(1879—1956)是弗拉基米爾·亞曆山德羅維奇大公和瑪利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的第四子,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曆山大二世的孫子。
二月革命後,他随母親和哥哥鮑裡斯居住在基茲洛沃茨克。1918年8月7日,他們兄弟倆被逮捕并被押往皮亞季戈爾斯克,但轉天他則被釋放。
圖釋:1910年時身穿俄軍禮服的安德烈大公。
8月13日,他與兄長鮑裡斯和副官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庫别上校一起逃進了卡巴爾達山區,在那裡他們一直躲藏到了同年9月底。10月,他們到達了阿納帕市,而随後搬到了基茲洛沃茨克并在這裡一直停留到1919年12月;1920年2月,他們輾轉到了巴黎。
圖釋:安德烈大公的墓地
1922年9月3日,女公爵妮娜·格奧爾吉耶夫娜(1901—1974)與帕維爾·亞曆山德羅維奇·恰夫恰瓦澤公爵在英國倫敦結為連理。妮娜·格奧爾吉耶夫娜·羅曼諾娃身體裡流淌着俄羅斯皇室的血液,她是格奧爾吉·米哈伊洛維奇大公和瑪利亞·格奧爾吉耶夫娜女大公的長女,她的母親是希臘和丹麥的公主;自從出嫁後,她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美國度過的。
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1866—1933)是俄羅斯帝國的政治和軍事人物,他是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和奧爾嘉·費奧多羅夫娜女大公的第四子,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孫子。
圖釋:20世紀20年代的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
二月革命後,軍隊中服役的所有羅曼諾夫家族成員被勒令解除職務,而他于1917年3月22日被軍隊除名。在臨時政府的許可下,他在克裡米亞的埃托多爾海角定居,在那裡他先後遭遇了布爾什維克黨人的政變、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以及德國幹涉軍占領克裡米亞半島,在此期間,羅曼諾夫家族在此享有相對的自由。照片攝于1920年代
1918年底,德國宣布投降後,德軍從這裡撤出,該地區暫時歸白衛軍控制,皇室成員一度獲得了完全的行動自由,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在家人未到齊的情況下,就隻身離開了克裡米亞前往了巴黎(他的長子于1918年12月11日乘坐英國軍艦離開雅爾塔),達到巴黎的他打算參加巴黎和會上的俄羅斯代表團,在未能說服俄羅斯的前盟友們幫助反對布爾什維克黨的白衛軍後,心灰意冷的他就此留在了法國,至死都再未回到過故土。
20世紀20年代的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
1930年,抵達洛杉矶火車站的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
薩克森-科堡-哥達的維多利亞·梅麗塔(1876—1936)是基裡爾·弗拉基米洛維奇大公(1876—1938)的第二任妻子,出嫁後更名維多利亞·費奧多羅夫娜·羅曼諾娃。她出身高貴,是英國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阿爾弗雷德王子的次女,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父系血統)和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外曾孫女(母系血統)。
二月革命後,1917年夏天,她随丈夫和女兒一起到了芬蘭,他們的小兒子弗拉基米爾便出生在芬蘭。20世紀20年代這對夫婦在歐洲遊曆,在那裡他們遇到了同樣流亡在外的其他俄國皇室成員。1924年,基裡爾·弗拉基米羅維奇作為皇室中的長者獲得了俄國皇帝的稱号,而維多利亞·費奧多羅夫娜則成為了皇後,盡管他們的稱号受到了其他皇室成員的排斥。
圖釋:20世紀20年代的基裡爾·弗拉基米洛維奇大公一家。
瑪利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1890—1958)是帕維爾·亞曆山德羅維奇大公和希臘公主亞曆山德拉·格奧爾吉耶夫娜的女兒,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孫女(父系血統),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外玄孫女(母系血統,她的祖母奧爾嘉·康斯坦丁諾夫娜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皇後)。
圖釋:1932年女大公在美國南加州拍攝的肖像照
1917年9月19日,她嫁給了前俄國皇室廷臣米哈伊爾·普佳京的兒子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普佳京。十月革命爆發時,她硬懷有身孕,無法随家人撤離。1918年6月15日,她在巴甫洛夫斯克生下了兒子羅馬,并将孩子留給婆婆照看,随後與丈夫一起經羅馬尼亞輾轉到巴黎。1919年7月29日,她的兒子羅馬因腸道疾病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夭折。
在流亡期間,她曾一度靠女紅度日,先後在德國、瑞典和西班牙居住。1923年4月29日,她與丈夫離婚。在她兄弟德米特裡去世之前,她與前者長期保持着亂倫關系。她曾在美國居住了12年,期間撰寫了一本十分暢銷的回憶錄,之後她去了阿根廷。
圖釋:1932年,瑪利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在自己的回憶錄出版後于美國南加州拍下的照片。
1932年,瑪利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在洛杉矶吃早餐。
瑪利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1932年攝于洛杉矶。
1929年身在法國的瑪利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
克謝尼娅·格奧爾吉耶夫娜(1903—1965)身上流淌着俄國皇室的血液,她是格奧爾吉·米哈伊洛維奇大公和瑪利亞·格奧爾吉耶夫娜女大公(希臘及丹麥公主)的小女兒,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曾孫女。十月革命爆發後,克謝尼娅與母親和姐姐離開了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們居住在英國。
圖釋:20年代的克謝尼娅
1934年時的克謝尼娅·格奧爾吉耶夫娜·羅曼諾娃
費奧多爾·亞曆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1898—1968)是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和克謝尼娅·亞曆山德洛夫娜女大公的次子,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三世的孫子(母系血統)和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嫡曾孫(父系血統)。十月革命後,他随父母、兄弟以及其他羅曼諾夫家族成員被軟禁在克裡米亞的埃托多爾海角。
1919年4月11日,他随家人乘坐英國皇家海軍戰列艦“馬爾堡”号離開俄羅斯。流亡的早年間,他與妹妹伊麗娜·亞曆山德羅夫娜和妹夫菲利克斯·菲利克索維奇·尤蘇波夫公爵(他親自參與了刺殺妖僧拉斯普京的行動)一起居住在法國巴黎。
圖釋:1932年,在美國打高爾夫的俄國皇室成員費奧多爾·亞曆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公爵。
奧爾嘉·安德烈耶夫娜女公爵(1950年出生,現居英國倫敦)是安德烈·亞曆山德羅維奇與第二任妻子英國女人納丁·希爾維亞·愛達·麥克杜格爾的獨女。她是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和克謝尼娅·亞曆山德羅夫娜女大公的孫女。
自1980年以來,她一直是羅曼諾夫家族成員聯合會的委員,她也是每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俄羅斯夏季舞會的贊助人之一。2017年12月3日,她當選羅曼諾夫家族成員聯合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