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跟海戰也沒關系,不過,特攻隊員炸的是船,交通工具也是船,歸到海戰也不太離譜。何況,開着小船潛行幾千公裡已是不易,深入敵後更需要莫大的勇氣,他們清楚地知道失敗意味着什麼,卻義無反顧。
這樣的的勇氣值得記下,雖然細節不多

1940年7月,為應對二戰時局英國成立了特别行動局(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主要任務是進行敵後破壞、偵察、情報收集等。其特勞工員遍布世界各地,甚至中立國都有,新加坡作為殖民地,當然也有分支機構。
1942年2月新加坡陷落,特工轉移至澳洲。3月,盟軍在澳洲成立盟軍服務處(Inter-Allied Services Department),主要目的與任務跟英國的特别行動局類似,其骨幹成員為之前駐新加坡特工。
6月,機構改名為Z特遣隊。
英國人裡昂(Ivan Lyon)1915年生于軍人世家,1935年軍校畢業後駐新加坡。戰前的幾年時間裡,裡昂的一大愛好就是泛舟南洋諸島-------這是他将來行動的基礎之一。
他于1939年結婚,妻子生于一戶殖民越南的法國人。珍珠港事件後英國對日本帝國宣戰,非常不巧,裡昂的妻兒被困在馬來西亞,被日軍拘禁-------這是他将來行動的基礎之二,類似第18.4節劫機殺敵的岡恩。太平洋海戰之18.4:劫機殺敵
新加坡保衛戰開始的時候,裡昂還不是特工,隻普通的軍人而已,但因為自己對附近海域比較熟,參與了各種救援、撤退行動。多數時候,他用的船是幸福丸号(Kofuku Maru)。
幸福丸是一艘21米長、排水量68噸的木制漁船,既然叫“丸”,當然是日本人的。也是非常不巧,英國宣戰時,這船正停在新加坡,理所當然,就被英國人沒收了。
新加坡陷落之後,裡昂随大部隊退往澳洲,而幸福丸去了斯裡蘭卡、印度。
剛到澳洲裡昂就加入了盟軍服務處,即之後的Z特遣隊(Z Special Unit),作為上尉,他上司一個小隊。裡昂立刻開始策劃自己的敵後行動,至遲在4月初,他開始招募志願人員,在悉尼北部的河灣中進行訓練。
隊員都非常年輕,大多是高中畢業不久19歲左右的小夥子,貝裡曼(Mostyn Berryman)是其中一員。
覺得還是老夥計用得順手,而且有其天然優勢,于是在裡昂的要求下,幸福丸号被英軍從印度運到了澳洲。作為特遣隊的裝備,這艘日本漁船被改名為金環蛇号(MV Krait)。
題外話就是金環蛇是一種毒蛇,俺小的時候經常見,還有銀環蛇、癟頭風等等,還吃過蛇蛋。
1943年8月,苦練一年多的特遣隊員終于開始行動,離開悉尼,繞着澳洲北部海岸去到西北部的港口Exmouth Gulf。港内,盟軍對金環蛇号進行了最後的檢修之後,9月2日,僞裝成馬來漁船的金環蛇離開澳洲,船上是3名英國人11名澳洲人,總共14名特遣隊官兵。
直到這時,隊員們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去新加坡炸幾艘日本船玩玩。”。說的雖然很輕松,但他們身上帶的裝備卻是兩回事:沖鋒槍跟氰化鉀膠囊。
這就是傑維基行動(Operation Jaywick)
隊員臉上身上都進行了化妝,至少在遠處是看不出與亞洲人種的的差別。小船舷部也挂滿漁網、衣物等,就一典型的小漁船-------這确實是這船的老本行。
雖然沒有正規鋪位,睡得也非常擁擠,但隊員們在這小船上已經待了好幾個月,已經習慣。而且前往新加坡的旅程比較順利,這就足夠了。
9月24日,金環蛇号來到距新加坡50公裡的無名小島-------這應該得益于裡昂之前的航海經曆。洞穴裡,6名特遣隊員放下橡皮艇,帶着磁性定時炸彈上路了。
26日夜,6名隊員劃着小艇進入新加坡港,忙乎一陣之後順利離開。日軍7艘貨輪被炸沉炸傷,總噸位近40000噸。
回程有點驚險。10月11日,龍目海峽中一艘日艦一度接近到金環蛇号數十米處,但好在是深夜,日軍并沒有發現小船上乘員的異樣。
10月19日,特遣隊回到澳洲的出發地。
任務順利完成。
但敵後活動的風險總是巨大的。
一年之後的1944年10月,裡昂再次行動,組織了三艘小船共23人前往新加坡。行動失敗,在新加坡附近三艘小船被擊沉,裡昂等13人戰死,其餘10人被俘,在日本帝國投降前被全部斬首。全軍覆沒,這次災難性行動叫Operation Rimau。
但第二次行動中,裡昂沒用到金環蛇号,是以這小船幸存了下來,幾經周折後,如今陳列在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
而且,參加了第一次行動的貝裡曼拒絕了第二次行動,于是也幸存了下來。1993年,傑維基行動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上,貝裡曼見到了裡昂的獨子Clive Lyon,兩人相擁而泣。
2020年8月6日,貝裡曼去世,享年96歲。
感謝閱讀
全文:太平洋海戰之:目錄/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