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周,原名張興洲,藍田縣史家寨人。1954年,經人介紹進入周至縣新興劇團,後更名周至縣劇團。為了振興周至秦腔,他更名為張興周。在老師的悉心培養下,刻苦學習,拼搏練功。排演了《五郎出家》《伐子都》《黃鶴樓》《三岔口》等劇目,被稱為“周至跟頭王”。

張興周先生演出劇照。
1968年,張興周和于冬梅等13名縣劇團演員被下放到農村改造,廣濟村邀請張興周排練了《智取威虎山》。落實政策後,他被安排到沙梁子供銷分社工作。當時正逢0702工程開工,各連隊每天都在分銷社購買日用品。那時的他成了搬運工,僅一百斤重的鹽每天都得扛二三十袋。有一天,鹹陽人民劇團郭明霞帶隊慰問民工,上山途中,一名演員不幸把腳扭傷,當晚演出《龍江頌》,在《搶救》這場戲裡,這個演員要有20多個小翻,為此,郭明霞請求換戲。當時,公社趙主任給郭明霞說:“走!分銷社裡有個人是縣劇團下來的,能翻跟頭。”于是,郭明霞同趙主任來到分銷社裡。張興周一見,忙問二人要啥?郭明霞說:“聽說你的跟頭翻得好,不要在這兒幹了,跟我們去鹹陽人民劇團,我們正缺少像你這樣的人呢!”張興周低頭不語。郭明霞又說:“興周,姐求你幫個忙,今晚演出《龍江頌》,你給咱們翻幾排小翻過過場。”張興周說:“撂下的時間長了,也沒練過,恐怕不行。”郭明霞說:“說好了,晚上上場!”那天晚上張興周按照場記說的時間節奏上場,翻了30多個小翻。戲演完後,郭明霞拉着張興周一起吃了個晚飯,用堅定的口氣說:“走!和我一起去鹹陽!”張興周說:“這個事情要給縣上上司說呢。”郭明霞說:“行!我去給你縣上上司說。”
不到一個月,縣商業局佘振啟局長調張興周去商業局組建文藝宣傳隊,新組建的宣傳隊赴終南等地宣傳演出,田法正、于冬梅、郭鳳賢、張明忍、劉自力、袁淑玲、李桂珍等演員陣容很是強大,在縣上演出後,觀衆們異口同聲說:氣死縣劇團!當時田法正說:“咱們幾個要發誓,堅決不能二次進劇團的門!誰要是不遵守,大家都罵他。”
有一天,張興周們正在商業局的院子排戲,縣政工組組長張俊生把他叫到一邊說:“走,和我去劇團看看走。”張興周說:“我不能二次進劇團的門。”他說:“是去學習!走。”強行把張興周拉到劇團門口,誰知道,劇團的人見到張興周來了,都鼓起掌說:“歡迎老同志歸隊!”給他來了一個措手不及。于是,張興周又回到了縣劇團。
1971年在演出現代戲《沙家浜》時,張興周因舞台事故受傷,離開了舞台,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學習教練藝術。1972年,周至少年文藝班成立,他又回到少年班任教練。在教學實踐中,他把學生的形體訓練放在首位,大量地學習了人體力學、牛頓慣性定律等理論,使學生掌握高空騰翻飛技巧,經過理論和實踐的訓練,學生直體後空翻360度,原名麻花提;小翻前撲和串前撲等前空翻也訓練出來了;在訓練毽子工中,繼承傳統,要求“上去一個蛋,下來一條線”。通過《楊門女将》《雁蕩山》《追魚記》等演出,這些翻騰技巧得到了舞台升華高潮的效果。
原縣委書記王天元常在少年文藝班觀看他為學生練功、抄跟頭、教身段把子後,來到張興周的房子裡一談就是一個多小時。王書記說:“你太辛苦啦!搞藝術不簡單。你對學生嚴格,學生的跟頭技巧确實好!你家裡還有什麼困難需要我幫你解決的?我能辦到的一定辦。”張興周隻是把在教學中缺少啥,冬天學生練完功後的禦寒問題說了一下。王書記說:“你說缺啥?我去辦!”他說:“練功需要毯子,練聲需要鋼琴,能不能再給學生們搞一件棉大衣?演《小八路》現在還沒有服裝、燈光、布景等……”王書記就把張老師的要求都記在了本子上。一個月後,王書記通知張老師說:“你說的那些東西需要多少錢?你們統計一下,我讓人給你撥付。至于鋼琴,我寫個條子,你們派人去陝西師範大學拉。”不長時間錢和鋼琴就都到位了。《小八路》經過緊張的排練就要上演了,王書記卻病重住院了,不久,一個對文藝事業關心熱愛的書記走了,也沒有看上《小八路》的演出,令人倍感傷心。
在少年文藝班,張興周為學生排練了《小八路》《拉車》,配合排練了《杜鵑山》《楓樹灣》《海島女民兵》《沙家浜》等劇目,還應邀赴戶縣等地排練《小八路》。少年文藝班經過嚴格紮實的訓練,在當時的鹹陽地區已小有名氣,特别是《小八路》的演出,甘肅蘭州市秦劇團、高陵劇團多次來文藝班學習。原省藝校教務主任劉啟才在鹹陽豫劇團任教時,看了《小八路》,親自帶隊來交流經驗。1974年春節,鹹陽地區和周至縣委特邀少年文藝班巡回部隊、楊淩等地慰問演出。
首批學生不但專業紮實,而且文化素質也很高,能拉能唱、能文能武。在那個極左時代,少年文藝班學生沒有頒發畢業證就分别在各個文藝團體就業了。張興周被調入周至小王澗林場檢查站任站長。學員任偉考入中國電影藝術學院,配置設定到上海電影制片廠工作;虎新城在甘肅金昌市秦劇團任導演;張乃健考入西安音樂學院,現在美國任教授;賈聯盟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院長;劉複雲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劇團工作,成為了著名作曲家;楊國強在西安易俗社工作,是社裡的中流砥柱;任新平調到戶縣任玻璃廠工會主席;付愛蘭在周至劇團工作,後調入周至縣人事局。
有一天晚上,縣委宣傳部李景涵部長住在檢查站。張興周早晨起來在公路邊練劍,李部長起床後看到後說:“老張,你練的是戲曲劍?”他說:“你咋認得?”李部長說:“我很愛戲曲,咋會認不得呢?”張興周說:“我原來在劇團工作,後被調到了少年文藝班當教練。”李部長激動地說:“現在要重新成立劇校,正愁着沒有人任教呢!檢查站的事誰都能幹,你是搞藝術的,把你調到劇校去。”不到一個星期,林場通知張興周去場部開會,會上宣布了調令,就派車送他到了劇校。
劇校的校址選在了富仁渭河林場的對面,房屋破爛,雜草遍野,滿院的洋槐樹根。老師們用了一周時間,挖樹根、拔蒿草,然後下發招生通知。學校起名為周至紅旗劇校,後更名為周至劇校。學生們在校學習幾年,經過基本功的嚴格訓練,排演了《雙錦衣》前後本,《周仁回府》《雙羅衫》等數十本戲和《黃鶴樓》《馬超哭頭》等折子戲。
1978年鹹陽中青年彙演,周至劇校的《周仁回府》《柴桑關》《殺廟》《趕坡》參加彙演,評委和觀衆拍手叫好。彙演落幕後,《周仁回府》的主演鄭金蓮獲得一等獎,張興周排練的《柴桑關》《殺廟》的主演韓大悌、孫偉華獲得二等獎。後來在戶縣劇院演出時場場滿座,戶縣觀衆稱贊道:“這個娃娃班的戲比大人演的還好!”一天晚上演出的第一個折子戲是由何紅星主演的《黃鶴樓》,何紅星的表演風度、氣質、韻味獨特,但有一處表演沒有過關,下台剛把劇裝脫了,就被張興周叫到宿舍,手拿棍子抽了幾下,并嚴肅地說:“你平時是咋演的?為啥今晚在這大雅之堂演不好?”當他還要抽打的時候,坐在一邊的一位姓齊的盲藝人急忙說:“娃呀,快給老師認錯回話,不要讓老師生氣,老師都是為了你成才!”何紅星遂低頭認錯。後來何紅星考上省藝校,畢業後在五一劇團工作,并和他的同學、梅花獎獲得者齊愛雲結婚。在一次會面中談起此事,何紅星說:“張老師你記得那年在戶縣劇院演出你打我時,那位讓我給你回話的盲藝人他是誰嗎?他就是齊愛雲的叔父!真是巧的很,二嶽父當時還替我說情呢!”張興周對學生的要求很嚴,在排練中必須按照規範去做好,學生在排練場都不敢馬虎。但是排練後松弛下來,該開玩笑就開玩笑,場合分明,是以學生對張老師又怕又愛。
這批學生基本功紮實,文化課、音樂課都很強,通過在校幾年的磨練,畢業後大部分被接收到周至劇團。他們有素質、有文化、有擔當、有組織管理能力,進團後帶去了好作風、好技術、好制度,凡是從周至劇校畢業的學生,調到劇團都是骨幹,調到其他機關是機關主要上司,周至劇團之是以能獲得文化部獎項,主要是這些學生帶去的新鮮血液和新生力量。陳小健任中央電視台導演;何紅星任西安市秦腔藝術劇院藝術總監;李旭陽任陝西省藝術學院校辦上司;李選利任周至電影公司書記;張鷹任圖書館書記;朱方社任縣文化館書記;張新宇任周至縣藝術職業學校校長;強美峰任周至縣藝術職業學校副校長、導演;張台運調入縣财政局工作;周乃民在縣煙草公司工作;胡新兵任寶雞市人民劇團導演;張利霞任戲曲研究院演員;晁紅波任西安易俗社演員;郭金芳、孫偉華、陶粉粉、鄭金蓮、郭康勞分别是蘭州市秦劇團和金昌市藝術團主要骨幹;孫多祥任周至劇團長、陳佑軍任副團長;陳曉霞、陳聯系在鹹陽劇團任團長。可見周至劇校人才輩出,第一屆學生在經過實習演出後,周至劇校被稱為西北五省秦腔搖籃。
1984年,第二屆招生時,八百多名學生參加招生考試,由于學校的影響很大,報考學生數量很多,學校特邀易俗社宋尚華、楊令俗老師為學校招生定點選材。第二屆學生經過專業技巧、文化課等訓練,并邀音樂學院、戲曲研究院、易俗社老師為學生排練了《楊門女将》《春江月》《忠報國》《芙蓉花仙》《青蛇傳》《雁蕩山》等劇目。學生中侯紅琴、陳超武、張亞娥、楊曉燕、尚愛軍、楊明利、張小兵考入省市藝校。他們畢業後分别在戲曲研究院、三意社、易俗社任主要上司和主要骨幹。尚愛軍、梁軍海、周昌岐、柳水濤是戲曲研究院的主要骨幹。鄧小剛在秦腔流派中心任職;趙巧苗離開周至劇團後開辦了“巧苗劇團”,在周至周邊很有影響力;盧奧在深圳獲得“深圳舞王”稱号後,回到西安創辦了西安奧歌文化公司;何粉利、馬啟明在周至藝術職業學校任導演、教練;梁邊江在旬邑縣劇團任上司;張衛珍在平涼秦劇團任主要上司;王群厚在周至劇團任業務團長。王巧會、龐剛虎、張建榮分别在周至、戶縣、長武劇團任主要骨幹演員。
1990年,學校更名為周至縣藝術職業學校,招生時增加了美術專業。這次辦學變劇團型為教育型,并由張興周針對各個專業起草撰寫了《教學大綱》。學生的形體訓練、器樂訓練、美術專業都是按照課時上課,改變了劇團型的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訓練方式,增加了目标計劃,每排練一出戲,都要寫出書面的排練計劃、劇本分析、學生分析、人物分析、藝術構思、舞台方位圖等,比過去更加嚴格也更加嚴謹。學生畢業後都在陝西、甘肅等文藝團體就業,還有自行創業。學生侯鴻霖創辦世紀凱文文化公司和絲路藝術劇院,影響很大。93級、95級也很出色,屈淑紅、鞏曉紅等學生進入三意社;李敏強、鄧旭敏等進入戲曲研究院;陳鵬濤在周至劇團任業務團長;高武平在戶縣劇團任團長;大部分學員成為周邊劇團的主要演員。郭少傑、巨敏、侯曉明、王小棟、張海洋、張維等學生走向了演藝之路。
由張興周為99級學生陶菲排練的《打柴勸弟》參加第八屆中國小梅花大賽,榮獲“少兒藝術小梅花金獎”,張老師也獲得金牌和榮譽證書;由他為關亞玲排練的《紅燈記》榮獲銀獎,張老師同獲銀牌和榮譽證書。在第九屆中國小梅花大賽上,由張興周為高帥東排練的《盤腸戰》榮獲金獎,張老師同獲金牌和榮譽證書。期間,張興周還寫出小戲《包公收禮》,被省劇協、省文化廳、省農業廳、省公德心辦評為“百縣千場文藝調演劇本三等獎”。1999年,由張均田(時任校長)負責,張興周将周至民間藝術“竹馬”用聲勢浩大的團體操進行編導排練,在西安體育場參賽中國古文化藝術節,張老師獲得先進工作者榮譽證書。
排練《乾元山》時,陳瑤扮演的是哪吒,張興周從個性特征上下了功夫,首先把哪吒的天真活潑、戲玩可愛的性格開發出來,彙演結束後得到了好評。原易俗社社長冀福記評論:“這個戲的特點就是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兒性格給挖掘出來了,很好。”在少兒大賽節目中,張興周為高帥東排練的《盤腸戰》,大膽地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意用彩綢寫意為腸子,當槍刺向羅通的肚子時,至舞台下場口,羅通随即忍着傷痛,抽出了紅綢繼續戰鬥,表現了羅通對陣的英雄氣質。在西安戲曲研究院劇場演出時掌聲如雷。時任省廣播電視廳藝術處李處長贊不絕口,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的研究員楊雲峰上背景說:“我看過康少易的盤腸戰,今天看了你排的戲,很有特點,這個創意好呀。”該劇被評為小梅花金獎。張興周為學生排練的《火焰駒》《楊門女将》《玉堂春》等參加彙演,都得到專家的認可。在為馬鞍橋金礦創作的《安全生産》一劇中,利用學生的翻騰技巧,用意象手法,由數十名扮演礦石的小演員,在羅漢造型的爆破聲中騰空翻滾,提筋、前撲、小翻、吊六毛等動作,一下子使舞台上升為高潮,得到了評委的好評。同樣為公路段排練的歌頌英雄劉昶的中型小戲,在西安易俗大劇院演出,也獲得表演優秀獎。
2018年6月23日,周至縣藝術職業學校四十周年校慶,為報答張興周老師為振興周至秦腔藝術而做出的突出貢獻,學校特聘張興周為“終身教導員”。
(張興周先生是我的父親,為了周至的秦腔事業奉獻了一生,謹以此文祝福父親身體健康,老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