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珍愛和平,遠離戰争。

大家好,我是六軒島的戰人。

千呼萬喚始出來,今天為大家介紹大名鼎鼎的蘇聯T-34中型坦克。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娘,作者sfgrfnn

提起T-34坦克,稍微知道些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的人都會知道,它是現代坦克的先驅,在第二次大戰中起到了扭轉乾坤的關鍵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不過,盡管人們都知道I-34坦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總設計師,著名的坦克專家米哈伊爾·伊裡奇·科西金。也更少有人會知道這款曠世神作背後的諸多故事。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戰火中的T-34(85型)

米哈伊爾,伊裡奇·科西金生于1898年,1918年參加蘇聯紅軍,曾參加過蘇聯國内戰争,後來先後在斯維爾德洛夫共産主義大學和列甯格勒工業學院學習。1934年畢業後,配置設定在列甯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室擔任設計師,從此開始了他的坦克設計生涯。

哈爾科夫工廠新到任的米哈伊爾·伊裡奇·科什金在帶領的年輕團隊考慮的是通過防彈外形,用傾斜裝甲來增加坦克的防護能力。1938年5月4日,在蘇聯最高國防會議上,科什金将A-32(又稱T-32)坦克的設計送出了上去,受到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上司認可。科什金随即表示A-32坦克可以作為通用坦克,內建BT系列坦克的高速、T-28的火力和T-26的小巧于一身,通用坦克的出現可以節約部隊的成本。從1939年開始,A-32做了很多實驗,最終于9月在庫賓卡獲得了一緻好評。在國防委員會對哈爾科夫工廠設計出的A-20不是太滿意的情況下,科什金又提出用新型的BD-2柴油發動機安裝在新的坦克上,在速度更快的前提下兼顧裝甲防護。而BD-2發動機功率高達540馬力,是後來著名的V-2坦克發動機的前身,同時懸挂部分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使A-32達到每小時70千米的速度,也有着每秒40度的轉向能力。最後,再加上L-10U型76.2毫米火炮,火力也很出色。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斯大林表示對新坦克進一步提高防護就可以投入量産,在裝甲加強、火炮換為L-11型76毫米火炮的A-32坦克,擁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以紀念蘇聯1934年釋出的大規模發展裝甲部隊的法令 。哈爾科夫工廠按照國防委員會的要求,對T-34坦克采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裝甲以及更加強力的火炮和更加可靠的傳動裝置。1940年1月,工廠生産出兩輛T-34坦克的原型車。科什金為了測試這款坦克,親自率領2輛T-34坦克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給在莫斯科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積勞成疾,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終完成了研制 。随後,這兩輛原型車又被送到蘇芬戰争的前線。但在這兩輛原型車抵達之前戰事就已經結束。不過設計組還是在芬蘭,通過用T-34原型車火炮轟擊已為蘇軍所占領的碉堡來展示T-34坦克武器系統的威力。随後,T-34坦克的原型車又在明斯克、基輔、哈爾科夫接受了進一步的測試。T-34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别是擁有相對較高可靠性和易于大批量生産特點。終于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産圖紙,随即大批量生産。盡管有些車輛的轉向系統需要用鐵錘敲打才可以轉向,但總體性能不錯。

T-34按照火炮口徑,主要分為T-34/76型和T-34/85型兩大系列,其中T-34/76又分為1940年型、1941/1942年型和1943年型。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博物館中的T-3476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于車體前部,戰鬥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後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

炮塔為鑄造結構,位于車體中部上方。T-34/85炮塔裡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後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T-34/76采用空間狹小的雙人炮塔,一般為炮手兼任車長,其他也有裝填手,甚至駕駛兼任車長的情況,大大降低了戰鬥效率。後期随着T-34/85坦克無線通訊裝置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漸改觀

T-34坦克無論在裝甲、火力還是動力方面都堪稱均衡。車身裝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國的III、IV号坦克相當,但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也有49度。炮塔是鑄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側面也是45毫米,車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是以T-34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直角三角形。斜面裝甲有兩點好處,首先炮彈擊中後容易彈開(即"跳彈"),威力大減;其次,根據美國穿甲彈公式,傾斜角度一定,穿甲彈穿透力與口徑大小成正比。是以被德軍75毫米炮射擊時,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于100毫米。這樣的正面裝甲,直接導緻1941年德國坦克裝備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離上都無法擊穿,隻有德國的88炮能阻擋當歐洲各國的坦克炮還停留在37~50毫米的水準,隻有法國B1和德國IV号裝備了75毫米短管炮時,T-34坦克就裝備了一門76毫米L/30.5 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換裝了76毫米F-34型L/42加農炮。F-34型加農炮使用普通穿甲彈時,500米距離上可穿透69毫米均質鋼闆,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1毫米鋼闆,當時的德國坦克沒有任何一款型号能夠抵擋這樣猛烈的火力。F-34加農炮還可發射高爆和破片彈攻擊軟目标,是以具備支援步兵進攻的能力。一輛T-34坦克通常備彈77發,包括19發穿甲彈,53發高爆彈,和5發破甲彈。1943年改進型T-34的容彈量增至108發.蘇聯設計師莫羅佐夫特地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使其公路最高時速達到55千米/小時。V-2柴油機的體積為1.87立方米,整個馬達部分體積為4.4立方米,其發動機輔助裝置和散熱器布置較為緊湊 。V-2柴油發動機的另一個優點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車身兩邊各挂一個容量39升的後備油箱,行程可達540公裡。相比之下,德國IV号坦克隻有160公裡的最大行程,而虎式坦克跑100公裡就得加油。另外柴油揮發性差,故常溫下不能被普通火焰點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同時柴油機動力強勁,柴油機轉速均低于汽油機,出力遠強于汽油機,現代重型車輛基本都采用柴油機。T-34主機雖然功率為500馬力,但是轉速低達1800轉/分鐘,而德國虎式搭載的邁巴赫230-P30汽油機空有700馬力,轉速卻高達3000轉/分鐘。是以T-34具備高達2653牛·米的強大扭矩以及輪周功率,而德國的虎式隻有區區2228牛·米而已。500馬力柴油機動力遠勝700馬力汽油機 。

T-34坦克使用美國專利的克裡斯蒂懸挂。克裡斯蒂懸挂是一種擁有大直徑負重輪,使用螺旋彈簧的獨立式懸挂裝置。這種懸挂均是由前後兩個互相連接配接的圓柱形螺旋彈簧構成。位于前方的為可調式水準螺旋彈簧,後方的則是垂直螺旋彈簧,這種設計有更長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劇烈的上下颠簸,強化越野性能。T-34的履帶将近50公分寬,而德國坦克的履帶通常隻有30公分寬。以上優點使T-34具有超強的越野機動能力,這是蘇軍裝甲部隊大縱深攻擊戰術的硬體基礎。在冰天雪地的東線戰場,T-34的寬履帶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馳騁,被德軍稱為“雪地之王”。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老照片中的T-3476(1943型炮塔)

最早一批的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輛,并将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鬥。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制造了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德國IV号坦克的數量。而在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傳遞部隊使用。面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蘇軍西部特别軍區,裝備了266輛T-34,面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基輔特别軍區,有494輛T-34。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争正式爆發。戰争爆發初期,蘇聯擁有坦克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全蘇擁有坦克25000輛,主要包括T-26、BT系列輕型坦克,T-28中型坦克、T-35重型坦克,以及最新型的T-34中型坦克,KV-1、KV-2重型坦克。雖然數量龐大,但是其絕大多數為T-26、BT等舊式坦克。與蘇聯相比,德國投入進攻的3600輛坦克,大多數為I号、II号、35t、38t輕型坦克,基本不具備坦克戰能力。而德軍較為先進的III号坦克在東線戰場隻有960輛左右,IV号坦克在東線則隻有400餘輛。但德軍戰術得當,在初期給蘇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這就是“T-34危機”,導緻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雙方坦克性能相比,T-34和KV-1都擁有76毫米炮,可在500米外擊穿德軍III号、IV号坦克30-50毫米的前裝甲。德軍反坦克威力最大的III号坦克50毫米L/42炮,要在100米内才能對T-34的45毫米傾斜裝甲造成威脅。KV-1坦克正面裝甲達75-90毫米,側後方裝甲也有60-75毫米,令當時德國任何坦克炮都無能為力。至于IV号坦克的75毫米L/24短管炮,威力更加貧弱,100米内也難以威脅T-34。

在一個德軍37毫米反坦克炮營送出的交戰報告中,是這樣描述T-34坦克的:“一種從未見過的坦克出現在我部面前,我部立即開始炮擊,射距從1000米縮短到200米之内,始終無法擊穿其裝甲,隻有100米内才取得了零星戰果……”要知道,這樣的距離上,T-34坦克不必動用坦克炮,就憑兩挺7.62毫米DP機槍就能将德國炮手打成篩子了。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T-3485坦克

随着德軍投入全新的虎式、黑豹、攜帶長身管坦克炮的IV号坦克,T-34/76在面對德軍裝甲部隊時顯得越來越脆弱。為了對付德國出現的新型坦克,1943年秋T-34坦克開始改裝85mm火炮,并增設一名炮手,取代原本車長兼任的炮手工作,讓車長專注于指揮與敵情的搜尋上。T-34/85的炮塔随裝甲和火力的提升變的更大,被德國坦克兵稱為“大腦袋T-34”。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準許投入大批量生産,該年共生産283輛,1944年就猛增至11000輛。T-34/85是蘇聯人最值得驕傲的中型坦克,機動性能良好,耐用性是德軍坦克所達不到的。T-34/85中型坦克裝備一門85毫米/56倍口徑ZIS-53式坦克炮,威力巨大,可以在1000米的情況下擊穿102毫米的鋼闆(用碎甲彈時穿甲力達到110毫米),遠遠強過美國人的裝備短管76毫米炮的M4謝爾曼(M4穿深為89毫米,後期M4A3長身管76毫米炮威力與85毫米火炮相當),而85毫米坦克炮也是二戰德軍最為恐懼的中型坦克炮之一。T-34/85坦克還有2挺7.62毫米的DT機槍,具備了強有力的近戰能力,連德軍的反坦克步兵也很難接近T-34坦克。T-34/85成為後期蘇聯坦克部隊的主要裝備,同“黑豹”相比,火力和裝甲雖然稍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于生産,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戰時産量多達18000輛以上,是以從整體作戰能力上壓倒了德國坦克,達到了T-34系列坦克的完美境界。各型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産量超過5萬輛,是蘇德戰争期間蘇聯産量最大的坦克類型。遠遠超過德國所有坦克的總和,成為蘇聯衛國戰争勝利的保證.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紅場閱兵的T-34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軍中T-34坦克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T-54/T-55中型坦克取代。波蘭在1951~1956年間生産的M1型和M2型T-34/85坦克有如下改進:改進了發動機起動裝置,乘員從5人減為4人,增加了彈藥基數,裝有較好的涉水裝置,增大了行程,改進了電台和光學裝置。北韓戰争中,北韓人民軍大量裝備T-34/85坦克。開始,美軍準備不足,調動駐軍日本的裝備M24“霞飛”式輕型坦克三個坦克營。戰争開始不久3個營就在軍隅裡遇上了T-34/85坦克,M24坦克對于T-34/85的火力和防護力都顯的明顯不足,這似乎成了一場一邊倒的獵殺。很快美軍派出M26坦克火速增援,而M26的改進火炮和發動機型的M46坦克也參加入戰争,同時進行過大幅改造的M4A3E8坦克則更像是T-34/85旗鼓相當的對手。而盟友們也提供了黑親王、百夫長等強大的戰車。1950年8月,M26第一次和T-34/85交手打出了4比0的戰績。統計表明在北韓戰争中119次坦克戰中有104次是美國坦克參加。在這些遭遇戰中M26和M46參戰次數幾乎占了一半。美軍擊毀了97~115輛T34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标(其中5成以上戰績要算在M26和M46上)。而自己損失的M26和M46僅為14輛。20世紀60年代蘇聯又對的T-34/85坦克做了改進,采用了T-54主戰坦克的負重輪和發動機,還增設了潛渡通氣管。這種型号被稱為T-34/85 Mod.1960。此外T-34也裝備很多國家的軍隊,曾在北韓、越南、蘇聯'中東、波黑等戰場參戰。

值得一提的是,T-34和中國有着很深的淵源,中國于北韓戰争引進大量的T-3485以及T-3476等蘇制坦克,由于這種坦克坦克在中國的基數大而且是新中國坦克制造和研發的鼻祖,是以中國軍方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對這種坦克充滿了熱情,在1955年蘇聯把T54技術引進中國後,當時由于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加之沒有完全吸收T54的技術等等問題,為了填補國産坦克空白,1956年中國決定把T-3485大規模量産,并且在1958年定型取名58式坦克,但是不到一年後59式坦克就出來了。。。58式隻是少量的生産了一些就被徹底扔垃圾箱了。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國慶閱兵中的T-34/85坦克

蘇聯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認為二戰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護、機動以及易生産性,達到最佳的均衡狀态。在1941-1942年間,T-34的性能全面壓倒當時德國大多數坦克。

但是,在T-34相對優勢最為突出的1941-1942年間,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慘重的損失,戰場損失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德軍坦克(1942年蘇軍坦克損失15000輛,六倍于德軍)。除蘇軍指揮能力太差,以及維護整備力量薄弱等客觀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點也是損失慘重的原因。

第一,T-34的雙人炮塔存在設計缺陷。T-34的四人車組中,車長和裝填手位于炮塔内,車長同時肩負炮長的職責,這就造成車長負擔過重。在激烈戰況下,坦克車組指揮和火炮射擊都十分重要,前者負責掌控全局,後者決定攻擊能力,兩個人分工處理遠比一個人更加有效率。事實證明,雙人炮塔設計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實戰射速。與三人炮塔的德國IV号坦克相比,T-34/76的理論射速并不算太差,但實戰中的射速往往隻有前者的1/3甚至1/4。盡管76毫米炮遠遠強于超過1942年以前的德國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揮和射擊效率失調,導緻T-34難以充分發揮其火炮威力。T-34/76的改進型号,一直試圖改變這個先天缺陷,但幾種設計均未能投産。直到1943年底,T-34/85才真正改裝為三人炮塔,炮長和車長實作了有效分工。第二,T-34/76嚴重缺乏無線電裝置。在原始設計時,T-34就考慮到安裝無線電通訊裝置。但由于蘇聯電子工業生産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兩年盡管産量過萬,卻隻有少量戰車可配備無線電裝置。由于缺乏無線電通訊能力,T-34進行編隊戰鬥時,幾乎無法形成有效指揮,車輛之間甚至隻能采用旗語通話。在車際通訊惡劣的情況下,T-34編隊的作戰方法非常呆闆,隻能依照指揮坦克的行動而行動,靈活性極差。在遇到伏擊戰、遭遇戰時,T-34缺乏無線通訊的缺陷最為緻命。少數發現目标或遇襲的坦克無法通知整個編隊,造成蘇軍整個T-34編隊被各個擊破。與大編隊表現不佳相比,反倒是一些T-34小部隊常有較出色發揮 。随着蘇聯坦克工業的不斷完善,T-34/76逐漸被T-34/85取代,并且基本彌補了上述兩大缺陷。在1944-1945年間,T-34/85相對于德國新型坦克已沒有多少性能優勢,但戰場表現卻有了很大進步。可見,決定坦克性能的不僅僅是火力、裝甲和機動三個名額,很多設計細節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柏林戰役中的T-34

如果你是一個坦克車長,要開着一輛坦克去和敵人的坦克單挑,無敵的“虎”式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是一位營長,要帶領一個裝甲營去守住某個缺口,“黑豹”坦克也能勝任;但如果你是一位元帥,要統帥一支大軍馳騁千裡,直搗敵人的巢穴,那麼請選擇T-34坦克。

T-34、ppsh沖鋒槍(波波沙)、BM-13火箭炮(喀秋莎)、伊爾2攻擊機幾乎成為了蘇聯二戰的象征,作為二戰武器中的明星,有關T-34的作品實在是不勝枚舉,現在小編就簡單羅列一下小編熟悉的幾款遊戲,請各位看官自行取舍。

即時戰略類:戰争之人系列(戰争之人、戰争之人——赤潮、戰争之人——突擊小隊、戰争之人——突擊小隊2)、英雄連2、突襲系列(突襲3、突襲4)、盟軍敢死隊。

第一人稱射擊類:使命召喚1(可駕駛)、使命召喚5(可駕駛)、盟軍敢死隊(僅在動畫中)、戰争雷霆、坦克世界。

勇往直前的紅色近衛軍——蘇聯T-34中型坦克

遊戲坦克世界中的T-34

電影作品中蘇聯電影解放、莫斯科保衛戰;俄羅斯電影堅不可摧、星星突擊隊;法國電影兵臨城下中等等都有展現。最近有一部新電影,《T-34坦克》由阿列克賽·西多洛夫執導,亞曆山大·佩特羅夫、文森茲·凱弗、伊琳娜·斯達森保姆主演的戰争電影,于2018年12月27日在俄羅斯上映,大家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