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風天,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來上海開課,“我曾在壓腿時休克”

“在座小朋友都有芭蕾小明星的樣子了,幾十年前我學舞,10歲到北京舞蹈學校才知道芭蕾。”9月12日,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冒着台風“燦都”前的大雨,攜手中央芭蕾舞團首席主演馬曉東、主要演員邱芸庭,分别從北京、青島抵滬,在美琪大戲院方廳上了一堂别開生面的芭蕾美育課。

坐在第一排的小觀衆不少穿着芭蕾舞裙,馮英感歎,“已經練出了漂亮的腿部線條。”邱芸庭說,“小朋友比我們那時幸福,我在的小城市沒有普及芭蕾,從中國舞入門。現在小朋友很幸運。”馬曉東小時候學的則是國标舞,後改芭蕾舞。

台風天,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來上海開課,“我曾在壓腿時休克”

對于家長們有些擔憂的壓腿、下腰等練習,馮英坦言,自己學舞壓腿時曾經休克過,“我太要強了,把自己憋的,14歲腰就受傷了。”學生時代,馮英躺在床上休息,也習慣把腿綁在床架上繼續練功,“我的條件不是最好的,腳背不夠高,還有點平足,換成今天可能上不了舞校。”上世紀八十年代馮英演出《天鵝湖》裡的黑天鵝,音響師把唱片放反了,咿咿呀呀的雜音取代柴可夫斯基悠揚旋律,馮英照樣能不受幹擾,完美完成角色,“登台前反複排練,帶出了感覺。”

作為上海美琪大戲院80周年祝賀演出,馮英率領中央芭蕾舞團分别于10月5日至6日、10月9日至10日在美琪上演《珠寶》《堂吉诃德》。1985年,時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和首席編導的魯道夫·紐裡耶夫,在舞蹈大師戴愛蓮邀請下來到北京,傾囊相授,為中央芭蕾舞團排練《堂吉诃德》。紐裡耶夫版《堂吉诃德》成為中芭的保留劇目之一。

與過往版本相比,紐裡耶夫版《堂吉诃德》技術難度更高。複雜多變的腳部動作,更加快速緊湊的動作節奏,與熱情洋溢的鬥牛舞、吉普寨舞、波萊羅舞、弗拉門戈相結合,頻頻展現“炫技”名場面。

台風天,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來上海開課,“我曾在壓腿時休克”

回憶1985年跟随紐裡耶夫學藝,馮英說,“我們都很怕紐裡耶夫,他要求苛刻,凡是不聽話或者做不到他的要求,都會被‘趕’出排練廳,有趣的是,白天他罵完人,晚上帶我們去著名的馬克西姆餐廳大快朵頤,那是當時北京少有的西餐廳。”今天馮英從學生變成老師,體會到紐裡耶夫當年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跳《堂吉诃德》,所有演員都壓力大,中芭出動9位身高187厘米的男演員,被笑稱為“天團”。馬曉東說,“芭蕾舞對軟度有要求,壓腿很辛苦,但跳着跳着,整個人的狀态不一樣,生活變得更積極了。芭蕾行業很殘酷,不是付出就能有回報。演員每個呼吸、小表情、變奏、托舉,都要追求完美。《堂吉诃德》體力要求高,左手與右手做一樣的托舉動作,要達到相同的高度。拍攝影視劇可以重來七八遍,上台隻有一遍,靠的就是基本功。傷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必須及時訓練,讓身體恢複。”

台風天,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來上海開課,“我曾在壓腿時休克”

邱芸庭與《堂吉诃德》有不解之緣。在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她與搭檔演出《堂吉诃德》大雙人舞獲少年組金獎,18歲考入中央芭蕾舞團,第一個正式演出就是《堂吉诃德》。邱芸庭說自己上台不會緊張,但是除了跳舞,幹其他事都會害羞。馮英評價,“人來瘋,為舞蹈而生。”

出自“交響芭蕾之父”喬治·巴蘭欽之手的《珠寶》是世界上第一部三幕“抽象”芭蕾,由《綠寶石》《紅寶石》《鑽石》三部曲構成,伴随福雷、斯特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樂章,将法式浪漫主義芭蕾的精緻、美式芭蕾的熱情奔放、俄羅斯古典芭蕾的隽永永恒串聯起來。用馮英的話說,“《珠寶》閃閃發光,絢麗好看。”

“我常常被問到怎樣的孩子适合學舞?”馮英總結為腦子好、反應快,悟性高,即興表演、模仿表演到位,“中芭舞蹈學校通過做遊戲看表演。我們不會猛壓,先培養孩子興趣,從講故事、穿好看的小裙子開始,用科學的方法入門。”

有人問馮英,二十多歲學習芭蕾是不是太晚了?她回答,“什麼時候都不會晚,成年人練習芭蕾舞,精神愉悅,姿态優雅,生活更加有品質。”另一方面,馮英提醒家長和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職業芭蕾舞始終是殘酷的行業,“那些能夠吃苦堅持的人,天天和自己較勁,才能成為專業演員。”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張熠 圖檔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