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開啟資訊文明

開欄語:大資料開啟的資訊文明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的現實,早就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人類的存在方式。是以,對資訊文明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讨,不僅不是操之過急,而且時不我待。資訊時代是一個哲學、科學、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活一體化發展的時代。本專欄旨在集中于大資料和資訊文明時代相關問題的思考,由此展開并引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本專欄力圖不僅從大資料的基礎層次了解資訊文明,而且從資訊文明的整體層次了解大資料;不僅在互相關聯中了解資訊文明和大資料,而且通過對資訊文明的探索,提供了解人類社會的更高層次的整體觀照,為更好了解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提供“鑰匙”。

關于資訊文明,目前主要了解為一種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第三種文明形态。而在關于資訊的大量定義中,最重要也是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維納的定義,“資訊就是資訊,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這意味着資訊具有與物能并列的地位。根據資訊不同于物能的根本特性,可以對資訊文明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資訊不同于物能的最明顯特性是物能所沒有的共享性。資訊産品複制與傳播的邊際成本遞減,資訊共享會使資訊增殖。這個道理,早在蕭伯納那裡就已說得既通俗又确切:“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物能資源越分享所得到的越少,資訊資源越共享所得到的越多。資訊的這一重要性質,由于大資料而更加意義非同尋常。大資料相關關系基礎上的創構,使資訊的共享性通過人的資訊存在方式開出絢爛的人類文明之花。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程序中,始終伴随着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料。一開始隻是自然物的資料化,這在小資料時代就已經成規模了。隻有當大資料出現,情況才變得完全不同。在大資料的基礎上,資料物化越來越重要,有了大資料,世界上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新硬體就具有了大量創構出來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物資料化和資料物化構成循環,大資料為根據人類需要創構世界奠定了基礎。物資料化事實上就是物資訊化,而物資訊化是一個含義更為廣泛的概念,它與小資料基礎上也能出現的物資料化完全不同。同樣,資料物化實質上就是資訊物化,資訊物化和物資訊化兩個方面所構成的循環,使人類進入一個創構的時代。與量化世界相對應,可以看到大資料所意味着的更深層面:創構世界。以前人類更多是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變世界,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是不僅認識和改變世界,同時在創構世界。而這正是在大資料基礎上才成為可能。對于人類資訊文明的發展,大資料具有基礎地位。

正是大資料相關關系基礎上的創構活動,使人類社會慢慢進入與物能文明不同的文明。傳統文明是主要基于物能的文明,而人類将進入的新文明,則是基于資訊的資訊文明。資訊文明的肇始既不是技術意義上的資訊化,也不是物資訊化,而是大資料基礎上的資訊物化及其與物資訊化構成的循環。物資訊化和資訊物化構成的循環是一個疊代過程,包括作為資訊物化結果的再資訊化,最終是人的存在的資訊化。而對于人類來說,資訊所意味着的,遠不僅是像物能那樣的外在資源。資訊與人的更高層次需要,進而與人的存在方式和發展内在相關。這使人越來越主要地以資訊方式存在,而人類以資訊方式存在則意味着須有量化的世界作基礎,以大資料為基礎平台。是以,資訊文明與物能文明的區分不是一種基于社會生産方式的區分,而是一種基于人的存在狀态的人類文明劃分。

文明與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更深層次的關聯。正是根據人的存在方式這一更根本的層次來區分,資訊文明不是與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相并列的一種文明,而是與整個傳統物能文明相并列的更高層次文明。

這種文明是一種基于資訊本性的共享文明,更是一種創構文明。共享和創構都建立在資訊物化的基礎之上,而資訊物化則建立在大資料相關關系的基礎之上。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資訊文明還是一種基于資訊創構的人性文明。資訊創構活動是最符合人性的活動,隻有到了以大資料為基礎的資訊時代,人類曆史才真正步入人性文明的軌道,對物能的控制達到“物為人役”的水準。正是因為物資訊化和資訊物化及其所構成的循環,使大資料成了人類資訊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大資料開啟了人類資訊文明。

(文章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大資料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研究”資助)

(作者: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 王天恩)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