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續上篇)

李犁在美國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是明尼蘇達州曼卡托(Mankato)州立大學男子田徑隊總教練,兼體育系助理教授。

那是在1990年。當時的他早已碩士畢業,博士課程也剛剛學完(但直到1993年,才抽空參加為期三天、“相當嚴格”的資格考試,拿到博士學位)。

他把全家都搬了過去(太太是他的北體同學;他們共育有兩個兒子,見下圖),在那裡當了四年總教練。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曼卡托是位于明尼蘇達南部一所比較小的大學,其田徑隊屬于NCAA Division II(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乙級隊,縮寫為Div.II)。

它們與Div.I(甲級隊)的差別,主要是獎學金和體育投入的多寡。後者錢多得多,能招到更好的運動員。

由于學校已經有一個不錯的中長跑教練,他無意鸠占鵲巢,于是改而帶短跑和跳躍項目,結果也帶出不俗成績:

有四個學生跳高跳到2米15以上,其中一人以2:23打破學校紀錄;還有一個撐杆跳跳到5米3,獲Div.II全國冠軍。

“是以現在我帶跳高也可以啊,至少看跳高比較内行。”

1994年,李犁又回到母校華盛頓州立大學(WSU)。

原來,還不到60歲的總教練查普林決定退休,繼任者Rick Sloan和李犁也很熟,他們邀請他回去當主管越野和中長跑的助理教練。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雖然頭銜乍看和他讀研時一樣,都是助理教練,但兩者有實質上的不同:這次他開始獨當一面,相當于項目主教練。1998年,他被晉升為越野主教練。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他起先隻帶男隊,1995年男女合隊後,也帶女運動員。

2002年,他辭别求學五年和累計任職13年的WSU,南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擔任亞利桑那大學(UA)越野主教練,一直做到今年年初。

在美執教35年半,李犁帶的隊伍總共斬獲14個美國大學生全國冠軍(NCAA Div.I);其中4個在WSU,10個在UA。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他獲得的榮譽,除了由美國田徑協會和美國奧委會聯合頒發的業界最高獎“年度最佳教練”稱号(每年隻有一名得主)之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全國和地區級最佳大學教練獎。

當被筆者問起最引為自豪的成就是什麼時,李犁稍加沉吟,說:

“作為第一代華人,成為美國當代最知名、最有成就的少數幾個中長跑教練之一,我覺得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從初來乍到時對美國一無所知,到隻用一二十年時間,就不僅完全融入主流,而且成為最出類拔萃的業界翹楚,這的确堪稱成就非凡。

在圈内他廣受尊重。“美國名教練可以說沒有我不認識的,關系都相當好、相當近,個人交流的機會相當多。”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這些大名鼎鼎的中長跑教練包括:

鮑爾曼(Bowerman)田徑俱樂部總教練舒馬赫(Jerry Schumacher);

2004奧運會亞軍兼波馬、紐馬冠軍梅布(Meb Keflezighi)的教練拉森(Bob Larsen);

耐克俄勒岡計劃訓練營(NOP)總教練薩拉查(Alberto Salazar)。

以及一直負責帶大迫傑、在薩拉查出事後接手整個原NOP團隊的朱利安(Pete Julian)。事實上,李犁到亞利桑那大學後,朱利安曾接替他職位,在WSU當過幾年教練。

“這些人我都可以随時拿起電話,打給他們。”

而李犁執教生涯的最突出成果,無疑是帶出1500米世界曆代第二大高手伯納德·拉加特。

他于1996年收下的這個徒弟,四年後就站上世界頂級大賽領獎台——悉尼奧運會1500米銅牌;那也是李犁第一次帶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翌年的埃德蒙頓世錦賽,拉加特再奪1500米銀牌,2004年雅典奧運會又獲亞軍。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2007年大阪世錦賽,他加冕1500米和5000米“雙冠王”——賽會史上第一人。

2009年柏林世錦賽,他仍有兩枚獎牌進賬:5000米銀牌和1500米銅牌;2011年大邱世錦賽,又蟬聯5000米亞軍。

他也是室内世錦賽的“3000米王”:2010至2014年,他先後奪得兩金一銀。

在李犁的調教下,拉加特的1500米成績提高了11秒,2001年在布魯塞爾跑出高居世界曆代第二的3:26.34,創造肯亞紀錄。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2005年加入美國籍之後,他又創下1500米、3000米和5000米等多項美國紀錄,并一直保持至今。

拉加特的1500米成績,隻比摩洛哥一代中跑名将奎羅伊(Hicham El Guerrouj)稍慢半秒多一點,而他的競技生命卻比與自己同齡、早在2006年就含淚退役的後者長壽十幾年!

2007年美國田協(USATF)在授予李犁“年度最佳教練”獎的頒獎理由中寫道:

“李和拉加特的夥伴關系,一向是田徑界最成果豐碩的夥伴關系之一。”

(The Li-Lagat partnership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fruitful in track & field.)

協會CEO克雷格·馬斯貝克(Craig Masback)指出:“伯納德的成就為美國長跑運動員擡高了标杆,而沒有李教練,他無法做到這一點。”

(Bernard's accomplishments have raised the bar for American distance runners, and he couldn't have done it without Coach Li.)

從1996年到2020年拉加特退役,李犁總共帶他24年——比基普喬格師從帕特裡克·桑教練的時間還長四年!(注:基普喬格是從16歲、即2001年開始拜桑為師的)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那麼,這對跨國師徒長達将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淵緣,又是如何結下的呢?

1994年暑假,WSU一個查普林招的肯亞學生穆圖瑞(Patrick Muturi)自己去跑舊金山馬拉松,以2:17奪冠并收獲獎金1萬美元。

這筆錢相當誘人:當時的大學學費加生活費,一年也就七八千。問題是,NCAA禁止學生運動員拿獎金,否則就算職業運動員,失去參賽資格。

穆圖瑞選擇退出校隊,此後到處跑馬掙錢,但繼續留在學校上學、訓練。

他跑來找剛回歸WSU的李犁說:“教練,你可不可以帶我?”後者答應了。

1995年1月,李犁去了趟肯亞——沒有請查普林幫忙安排,而是通過穆圖瑞在肯亞的老師,自己聯系去的。

他隻到首都内羅畢一帶,沒去著名跑步部落卡倫金那裡。“那時我拿的還是中國護照,很不友善。”

他總共去過肯亞八九次,包括陪拉加特參加肯亞奧運選拔賽,還去過一次烏幹達;早年多數時候都不住酒店,而是住當地人家裡,體驗過沒水電、沒廁所的簡陋村居。

第一次赴肯亞,他招了兩個運動員,他們後來成績都不算特别突出:一個800米1分47秒;另一個1500米3分42左右。

不過,跑1500米的這位卡馬烏(Eric Kamau)在抵美之後,向他力薦一個家鄉的朋友,說此人跑得很好,一定要把他弄過來。

李犁并不是很熱衷,心想:已經弄來兩個肯亞人,我沒錢了;但仍然表态說:好好好,那我看看先。

結果1996年6月肯亞奧運會預選賽,那小子一下子跑了3分37秒7,排名預賽第四(決賽沒進前五,最終落選國家隊)。

“我一看:哇,這還得了,這個成績在NCAA馬上可以拿冠軍了!”

此人正是當時年方21歲的拉加特。李犁愛才心切,立馬給他辦留美手續——通過電話安排,人沒過去。

同年8月,拉加特抵達美國,成為李犁招的第三個肯亞人。

“他和我的命運都從此改變。”李犁感慨。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1997年3月,李犁帶的學生第一次拿到大學生甲級隊全國冠軍:

由拉加特等三名肯亞運動員、外加一個美籍墨西哥人組成的WSU接力隊,在NCAA Div.I全國室内錦标賽不等距接力項目(1200+400+800+1600米)中獲勝,同時創造世界最好成績。

李犁的最著名弟子,除了在WSU期間招募的“70後”拉加特之外,還有在UA招的兩個NCAA冠軍:“80後”桑布(Stephen Sambu)和“90後”拉朗(Lawi Lalang)。

他還指導過8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魯迪沙(David Rudisha,下圖右)。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2020年奧運會美國馬拉松選拔賽季軍、UA畢業的阿蔔迪拉赫曼(Abdi Abdirahman),也長年跟随他訓練。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非洲出生的黑人,這就導緻在美國某跑步論壇上,出現一些對李犁的冷嘲熱諷,說他隻會從非洲進口運動員,而疏于培養美國本土選手。

“這種說法不是完全不正确。”面對這些指摘,李犁的平靜反應出乎筆者的意料。

他接着作如下解釋和反駁:

“我招的WSU能力最好、最出名的運動員,确實是肯亞人,給人這種印象我完全可以了解。

但是,美國田徑教練在肯亞招運動員,我不是招最多的,有人比我多得多。拉加特我都不是特别認真招的,起先隻是希望和他保持聯系。

在美國,很多教練都有肯亞運動員,為什麼我的肯亞運動員那麼優秀?可以說在旅美肯亞運動員裡面,我帶的運動員總體來說是最好的,達到的水準最高。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我所在的WSU有這樣的特殊情況:在美國非常偏僻,而且是天氣很冷的小地方。

(筆者注:拉加特曾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訴苦說抵美第一年極其難熬,因為WSU所在的普爾曼冬天實在太冷了)

美國Division I大學三百多所,大家都在招生,競争很激烈。高中的中長跑尖子,上門來招的人踏破門檻。

(美國大學教練很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招生——把人“忽悠”到你學校來。)

有些學校牌子特别硬,它們真的就好招,但數量不多,比如西岸的斯坦福和華盛頓大學,多少學生都趨之若鹜。

我也帶過很多在美國高中的非尖子選手,把他們一點點帶起來,很多人後來成績相當不錯。

其中白人也有很多,包括那些得了2013年NCAA越野賽第二名、PAC-12冠軍的女孩子。她們絕大多數在高中都水準一般。

還有一位從小在亞利桑那州長大的墨西哥裔2019年泛美運動會冠軍,他也算是本土選手,也是高中畢業後我一手帶出來的。

我覺得寫這些東西的人,不排除有種族歧視嫌疑。

我經常說,我做教練就像做醫生,職業道德讓我不能隻給美國人、白人看病,不給肯亞人看病。當教練我不能說我隻帶美國人,不帶肯亞人、中國人、墨西哥人;我什麼人都要帶。

隻要雙方覺得合适,我會盡最大努力,使他們跑得最好。”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李犁粗略算了下:截至今年1月,他在美國當教練35年半,帶過十幾個國家的運動員:肯亞、烏幹達、尚比亞的(但沒有埃塞俄比亞的),還有墨西哥、澳洲、日本、瑞典等國的。

“我真的不會特意去想,哪個國家的運動員會怎麼樣。”

他覺得美國、非洲和中國運動員各有特點:“文化上存在差異,最主要是教練跟運動員的交流。但三種都好,我都願意帶。”

美國運動員的特點是很自律,很會動腦子,但相對比較“自由散漫”。

而中國運動員“很聽話,很尊重教練——太尊重了,有時我都覺得受不了(笑)”。不過,“部分運動員還是有固執的一面,有些好的東西不容易講得通”。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圖為李犁與前中國110欄王李彤在美國)

肯亞運動員也對教練很好,但同樣是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不能一概而論。

筆者還有一點疑問:李犁以前帶運動員的成功案例,大多都是跑場地賽和越野賽的,而易居卻是個馬拉松俱樂部,和他的專長似乎未必最為比對?

“首先一點,我覺得這些很多都是相通的。”

他解釋說,在美國當田徑教練的,很多都是通才;例如蘇炳添的美國教練蘭迪·亨廷頓(Randy Huntington),最初是來中國帶跳躍項目的,後來才改而指導蘇炳添。

今年他又開始帶800米王春雨,結果兩個弟子都在東京奧運會實作突破,也都很感激他。

“在美國我們都會這樣。田徑項目我就差沒有帶過投擲。是以技術隻是一方面,細節不見得是最重要的;理念往往更重要。”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他信奉的理念之一:一個好的運動員,就是一個快樂的運動員(A good runner is a happy runner)。

“其次,田徑場上的中長跑和在易居主要搞的路跑和馬拉松,相通的就更多。第三,我以前并不是完全不帶公路比賽。”李犁接着指出。

例如Steven Sambu的專長就是公路賽,他10公裡跑到27:25,排名世界曆代第27名(場地萬米26:54,曆代第50)。

李犁帶的第一個馬拉松運動員穆圖瑞,1997年在芝加哥跑出2:08:59(第五),跻身世界前20名。

跟他練了十七八年的阿蔔迪拉赫曼,PB也達到2:08:56,今年已經是第五次征戰奧運會,成為成為迄今最高齡(43歲)的美國奧運跑步選手。

以下是拉加特2017年發的一個馬拉松訓練帖: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獨自在(斯圖加特)Schoenbuch森林跑10英裡節奏。李教練要求配速5:15/mi,但最後跑了5:04/mi。”(公裡配速分别為3:16和3:09)

(他2018年才試水首馬——紐約2:17:20,翌年在黃金海岸跑出2:12:10)

看來易居沒有找錯人。

易居是去年7月聯系上李犁的,今年3月他在上海正式加盟,至今已經5個多月。

“我覺得易居很好,不後悔回來。困難肯定也有,一步一步探索吧。”

俱樂部目前男子進2:20者有王壯(2:15:36,2021徐州首馬)、趙浩、李波、冒華傑和馬浩博等,還有即将參加全運會的“香港一哥”黃尹隽(2:20:58),以及也在參加訓練的助理教練、老将闫龍飛。

女子方面有兩名2:40出頭的朱丹丹(2:40:41)和潘紅(2:42:16,2018上海)。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雖然奧運馬拉松國家隊男女隊員幾乎都是易居的簽約選手,但他們和易居簽約都在李犁回國之前,平時也不在上海,是以他沒指導過他們。

易居俱樂部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标:三年後在巴黎奧運會挺進馬拉松前八!

就中國馬拉松和易居俱樂部的現狀而言,這現實麼?

李犁回憶說,其實在1990年代,美國也曾有過馬拉松低谷:男子破2:20不超過10個人,最好成績隻有兩小時十二三分,引發了類似中國現在這樣的檢讨反思。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後來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觀念的改變和國外運動員的引進。拉加特加入美國籍,對美國中長跑促進很大:

“過去1500米你跑3分40秒,就可以拿全國冠軍。他來了以後,3:35的想都别想。”

現在很多人都可以跑到3:35、3:33,而且一旦你跑到那個水準,就不害怕了。隻要有人跑到了,你就會覺得我也可以。打破自我設限很重要的。

萬米破27分美國第一人Chris Solinsky(索林斯基)親口告訴我:‘拉加特對我促進很大;要是沒有拉加特,我就不可能跑這麼快。’”

場地中長跑整體實力的提升,為美國馬拉松的複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從這個角度看,引進和栽培拉加特的李犁,對美國馬拉松也立下大功。

當然,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盡可以放手引進非洲運動員,但這一做法在中國未必适用。

李犁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如果能吸引到中國最好的運動員,通過現在自己主持的這種訓練,再經常出國去比賽,要顯著提升成績應該不是難事。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東京奧運會3000米障礙賽國手、上海隊的許雙雙就是一個例子。

“她跟我斷斷續續練了至少兩年,每次來(美國)三四個月,5000米就跑到15分半、15分15秒、甚至15分以内,回來完全不是一個人了。男運動員如果出去跑到13分半以後,他心情都不一樣了。

“如果有具備這一能力的運動員,我的經曆可以幫助他們。”

李犁:這位美國金牌田徑教練,能否重振中國馬拉松?(下)

李犁的最大願望是: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國際旅行基本恢複,他就可以帶運動員出去比賽。

回到易居的“巴黎奧運會進前八”宏偉目标,他坦言:“這也是我的目标。應該有可能做到,否則我也不願意回來。”